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咱妈咱爸”:杂忆深处的个体历史况味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咱妈咱爸”:杂忆深处的个体历史况味

来源:中国妇女报2023-11-14 14:33

  【阅读提示】

  《我的天地国亲师》是李零先生的一部忆旧集,汇集了他近30年所写的怀念亲友、师长,以及记述自己人生经历的文章。作者笔下的天地国亲师恰似一面面镜子,投射出彼此的人格和人性。我所感兴趣的是李零先生杂忆间出其不意的种种新“发现”。尤其是关于父母的杂忆,于作者而言是人之子对“咱妈咱爸”历史底色的白描;对读者而言则可通过两份个体微观史案例,引发有关妇女解放、启蒙、革命等相关话题的思考。

“咱妈咱爸”:杂忆深处的个体历史况味

“咱妈咱爸”:杂忆深处的个体历史况味

  《我的天地国亲师》,一个天长地久的话题。当它们出自历史学家李零笔下,你会读出常谈常新的惊喜。作者所谓“天地国亲师”,主要是由父母老师亲友所构成的凡人世界。作者仿佛漫步于岁月陇上,持一份平和平视的姿态,触摸人性感悟常道;大道至简如话家常的叙事修辞,自觉与学术腔的高谈阔论保持距离。可谓微笑热泪在脸上闪烁,清幽冲淡在笔下流淌。活生生的人性,鲜活的人间生活,那底色正是作者心目中的历史本色。那些微观的个人,虽不能左右历史进程,却构成了历史的鲜活血肉。

  李零先生自称“我是野生动物,长期在野外生存。我是学术乞丐,吃百家饭长大”。考古专业出身的他,下笔自带考古专业的现场感、野外生存的鲜活感、“学术乞丐”的百家感、晋地京畿的乡土感、即兴插入的当下感,可谓“百感”交集。作者又说自己的文章是“杂文”。借用黄子平的说法,“所谓杂文,我想,无非是在看似没有矛盾的地方出其不意地发现矛盾,而这‘发现’带有文化的和文学的意味罢了”。我所感兴趣的正是李零先生杂忆间出其不意的种种新“发现”。尤其是关于父母的杂忆,于作者而言是人之子对“咱妈咱爸”历史底色的白描;对读者而言则可通过两份个体微观史案例,引发有关妇女解放、启蒙、革命等相关话题的思考。

  “咱妈”故事:从出走到回归

  惜墨如金的李零先生,专写母亲的文字有两篇:《大山中的妇女解放》和《母也天只》。两篇都很短,却有“三言两语提炼千言万语”的功效,细思之下,颇有“文化的和文学的意味”。毫无疑问,母亲是他关注女性、发现女性的起点。《大山中的妇女解放》是一个旧时代农村妇女离家出走闹革命的故事,在中国现代史上并不少见。我读李零母亲的版本,关注点聚焦于“出走”动因和“回归”成因。母亲出走的动力源于女性之间的压迫:婆媳仇恨。母亲1908年出生在晋东南小山村,嫁到相距七八里的另一个山村,因为迟迟不能怀孕,被家里的女人——婆婆恶毒咒骂,一日三餐遭歧视,让母亲成了“最恨她婆婆”的儿媳。身为儿子的李零从母亲的切肤之痛中发现,“妇女受歧视,那是全方位的,不光被男人歧视,也被女人歧视,更多是被女人歧视。”无独有偶,赵树理的小说中也有不少这类书写。《登记》里小飞蛾的婆婆“教育”儿子要狠狠打媳妇,打几次就老实了。因为她自己年轻时候也是这么被打过来的。《传家宝》中金桂的婆婆、《孟祥英翻身》里面孟祥英的婆婆,都是压迫媳妇的高手,都用从自己婆婆手里接过的“传家宝”传递歧视,践行同性压迫。为什么?李零先生一针见血指出:“婆婆是女性,但代表的是男性,代表男性的传宗接代。千百年来,男性的歧视是靠女性传递。可怜媳妇熬成婆,又拿媳妇来出气。”李零经由母亲“揭秘”坐实的这个现实版,颠覆了我们在性别文化结构中形成的刻板印象:那就是,在歧视压迫女性的阵营中,来自“同一战壕”的自相残害教训沉痛不可小觑。不过,幸运的是,她的革命丈夫给了她启蒙,帮她完成出走,参加革命。母亲成了1930年代为数不多从晋东南大山里走出的革命妇女。始料未及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剧情出现了拐点:离开婆婆的压迫走上革命道路,又遭遇了启蒙者丈夫的另一种“歧视”。战争年代领导让她当县长,丈夫却拦住说,你就好好在家带孩子吧;随解放大军进京,赶上和平年代的干部评级,丈夫又说,你没文化,级别就该定很低。于是,“她一辈子都在生我爸的气,一辈子都与我爸作对。”理由不言而喻:曾经的启蒙者丈夫翻脸成了把妻子拖回家的“推手”。

  出走又复回归,妇女解放何处是归程?放眼中国现代妇女的解放,多是从城市家庭有知识有文化的女性觉醒开始。但“怎么看怎么像农村妇女”,“手巧,但一辈子干活,手很粗糙,关节肿胀,好像鸡爪”,“一辈子最恨男女不平等”,爱唱《妇女自由歌》,对自己的孩子永远带着“乡土气息的动物式的爱”的“我母亲”,算不算彻底解放的妇女呢?李零先生坦言自己是“母党”,饱含对母亲的同情理解,直指无法回避的“已解放的妇女的双重角色的矛盾”。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近现代史上,是男性知识精英率先呼吁鼓吹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甚至引领女性参加革命。岂不知像“我父亲”这样的男性,身为革命队伍中的先进分子,在社会上理所当然倡导妇女解放,转身回到自己家中,面对自己的妻子,却持双重标准。进步革命家庭的女性真实的现实处境和苦楚,很遗憾却被长期遮蔽。身处具体社会关系中的“这一个”女性不尽相同的人生,算得上李零的一项“考古”新发现。你会吃惊于历史的复杂性和无限可能性:封建家庭的女性家长和革命家庭的男性家长作为“同构性的人”,在妇女解放的辛苦路上,扮演过不同程度的“绊脚石”。我们不得不回到那句经典老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咱爸”故事:“这一个”少年先锋

  “这一个”是借用了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中的典型形象术语,用来指称“我父亲”个体生命经历的不可替代性。父亲的故事放在大历史当中或许微不足道,放在私人史里面却足够传奇。他早年背叛家庭投身革命,却没有背叛包办婚姻的乡下妻子,还带她离家出走闹革命;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死里逃生回乡组织青少年革命,1929年被同窗作为原型塑造为小说《少年先锋》的主人公。他还是一位参加过狂飙社文学活动、发表过小说的“文士”,毫无疑问接受过进步思想的影响,深谙妇女人格独立、男女平等的历史现实意义。他带妻子离家参加抗战的壮举,堪称男性精英对女性的一次“人的发现”,让大山深处受压迫的妇女获得了解放。吊诡的是,在随后的革命路上,他却屡屡断了妻子追求进步的念想,夫妻俩在吵吵闹闹中度过一生。回溯“我父亲”的人生历程,年轻时曾和自己的封建父亲对立对骂,晚年又到父亲坟前号啕大哭;打过二十多年仗最后讨厌战争,当过二十多年领导最后腻味做官;和平时期痴迷古史和老家沁州方言,幻想做一名学者,最终一事无成。李零对父亲前世今生的审视,好比边缘缝隙的考古,发掘个体被忽视被压抑的无意识,“可能比小说、诗、戏剧等文体更贴近历史文化主体及其精神世界的真实”。父亲充满矛盾悖论的人生,母亲一辈子的委屈不甘,父母吵吵闹闹的一生,竟然是殊途同归的“出走/回归”式轮回。这方水土中的父子母子、婆媳夫妻,剪不断理还乱,却又藏着驳杂难言的历史隐秘。

  风格即人格

  回到常说常新的老话题:风格即人格。作者笔下的天地国亲师恰似一面面镜子,不但投射出彼此的人格和人性,也让我们对“这一个”历史学家的出生家庭、学术生涯、文风人品有了真切的了解体味。该书谈天说地臧否人物,本色简色与趣味情味交相辉映,属于文体不拘一格的有趣文本。比如他的“呀”字句。作者笔下重情却吝于抒情。情不自禁的时候,“呀”的一声,戛然而止。原始记录稿怎么也找不到了,“真可惜呀”;邵循正先生“人真好呀”;社科院的前辈“都是了不起的人呀”,等等。他说过,“‘字’是在语境下被释读,”,“字不是孤立的东西”。我吃不准李零先生这个语气词的语境,但是,李先生的“呀”字句绝不轻飘孤立,大有表现力。

  李零先生谈人论事秉持超越立场的立场,钟情乡土而不拘于习俗偏见,爱父母而不囿于为尊者讳,论及师友的学术批评心怀敬意,朴素中见公允,常理中含新知,举重若轻春秋笔法,读人度己文不猥琐,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家视野。李零的杂忆是建立在自己的语言学和史学理念之上的一种娴熟叙事,比起尊崇理论,他更相信生活中的感受和理解。他用简约的白话写出真人真事背后的历史性质,恬淡冲虚间迸发的火花,哪怕只是一小点,却不会归于落寞,而是激起悠长的回味。在我看来,《我的天地国亲师》作为个体微观史的魅力就在于此。

  (作者郭剑卿为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