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咱妈咱爸”:杂忆深处的个体历史况味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咱妈咱爸”:杂忆深处的个体历史况味

来源:中国妇女报2023-11-14 14:33

  【阅读提示】

  《我的天地国亲师》是李零先生的一部忆旧集,汇集了他近30年所写的怀念亲友、师长,以及记述自己人生经历的文章。作者笔下的天地国亲师恰似一面面镜子,投射出彼此的人格和人性。我所感兴趣的是李零先生杂忆间出其不意的种种新“发现”。尤其是关于父母的杂忆,于作者而言是人之子对“咱妈咱爸”历史底色的白描;对读者而言则可通过两份个体微观史案例,引发有关妇女解放、启蒙、革命等相关话题的思考。

“咱妈咱爸”:杂忆深处的个体历史况味

“咱妈咱爸”:杂忆深处的个体历史况味

  《我的天地国亲师》,一个天长地久的话题。当它们出自历史学家李零笔下,你会读出常谈常新的惊喜。作者所谓“天地国亲师”,主要是由父母老师亲友所构成的凡人世界。作者仿佛漫步于岁月陇上,持一份平和平视的姿态,触摸人性感悟常道;大道至简如话家常的叙事修辞,自觉与学术腔的高谈阔论保持距离。可谓微笑热泪在脸上闪烁,清幽冲淡在笔下流淌。活生生的人性,鲜活的人间生活,那底色正是作者心目中的历史本色。那些微观的个人,虽不能左右历史进程,却构成了历史的鲜活血肉。

  李零先生自称“我是野生动物,长期在野外生存。我是学术乞丐,吃百家饭长大”。考古专业出身的他,下笔自带考古专业的现场感、野外生存的鲜活感、“学术乞丐”的百家感、晋地京畿的乡土感、即兴插入的当下感,可谓“百感”交集。作者又说自己的文章是“杂文”。借用黄子平的说法,“所谓杂文,我想,无非是在看似没有矛盾的地方出其不意地发现矛盾,而这‘发现’带有文化的和文学的意味罢了”。我所感兴趣的正是李零先生杂忆间出其不意的种种新“发现”。尤其是关于父母的杂忆,于作者而言是人之子对“咱妈咱爸”历史底色的白描;对读者而言则可通过两份个体微观史案例,引发有关妇女解放、启蒙、革命等相关话题的思考。

  “咱妈”故事:从出走到回归

  惜墨如金的李零先生,专写母亲的文字有两篇:《大山中的妇女解放》和《母也天只》。两篇都很短,却有“三言两语提炼千言万语”的功效,细思之下,颇有“文化的和文学的意味”。毫无疑问,母亲是他关注女性、发现女性的起点。《大山中的妇女解放》是一个旧时代农村妇女离家出走闹革命的故事,在中国现代史上并不少见。我读李零母亲的版本,关注点聚焦于“出走”动因和“回归”成因。母亲出走的动力源于女性之间的压迫:婆媳仇恨。母亲1908年出生在晋东南小山村,嫁到相距七八里的另一个山村,因为迟迟不能怀孕,被家里的女人——婆婆恶毒咒骂,一日三餐遭歧视,让母亲成了“最恨她婆婆”的儿媳。身为儿子的李零从母亲的切肤之痛中发现,“妇女受歧视,那是全方位的,不光被男人歧视,也被女人歧视,更多是被女人歧视。”无独有偶,赵树理的小说中也有不少这类书写。《登记》里小飞蛾的婆婆“教育”儿子要狠狠打媳妇,打几次就老实了。因为她自己年轻时候也是这么被打过来的。《传家宝》中金桂的婆婆、《孟祥英翻身》里面孟祥英的婆婆,都是压迫媳妇的高手,都用从自己婆婆手里接过的“传家宝”传递歧视,践行同性压迫。为什么?李零先生一针见血指出:“婆婆是女性,但代表的是男性,代表男性的传宗接代。千百年来,男性的歧视是靠女性传递。可怜媳妇熬成婆,又拿媳妇来出气。”李零经由母亲“揭秘”坐实的这个现实版,颠覆了我们在性别文化结构中形成的刻板印象:那就是,在歧视压迫女性的阵营中,来自“同一战壕”的自相残害教训沉痛不可小觑。不过,幸运的是,她的革命丈夫给了她启蒙,帮她完成出走,参加革命。母亲成了1930年代为数不多从晋东南大山里走出的革命妇女。始料未及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剧情出现了拐点:离开婆婆的压迫走上革命道路,又遭遇了启蒙者丈夫的另一种“歧视”。战争年代领导让她当县长,丈夫却拦住说,你就好好在家带孩子吧;随解放大军进京,赶上和平年代的干部评级,丈夫又说,你没文化,级别就该定很低。于是,“她一辈子都在生我爸的气,一辈子都与我爸作对。”理由不言而喻:曾经的启蒙者丈夫翻脸成了把妻子拖回家的“推手”。

  出走又复回归,妇女解放何处是归程?放眼中国现代妇女的解放,多是从城市家庭有知识有文化的女性觉醒开始。但“怎么看怎么像农村妇女”,“手巧,但一辈子干活,手很粗糙,关节肿胀,好像鸡爪”,“一辈子最恨男女不平等”,爱唱《妇女自由歌》,对自己的孩子永远带着“乡土气息的动物式的爱”的“我母亲”,算不算彻底解放的妇女呢?李零先生坦言自己是“母党”,饱含对母亲的同情理解,直指无法回避的“已解放的妇女的双重角色的矛盾”。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近现代史上,是男性知识精英率先呼吁鼓吹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甚至引领女性参加革命。岂不知像“我父亲”这样的男性,身为革命队伍中的先进分子,在社会上理所当然倡导妇女解放,转身回到自己家中,面对自己的妻子,却持双重标准。进步革命家庭的女性真实的现实处境和苦楚,很遗憾却被长期遮蔽。身处具体社会关系中的“这一个”女性不尽相同的人生,算得上李零的一项“考古”新发现。你会吃惊于历史的复杂性和无限可能性:封建家庭的女性家长和革命家庭的男性家长作为“同构性的人”,在妇女解放的辛苦路上,扮演过不同程度的“绊脚石”。我们不得不回到那句经典老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咱爸”故事:“这一个”少年先锋

  “这一个”是借用了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中的典型形象术语,用来指称“我父亲”个体生命经历的不可替代性。父亲的故事放在大历史当中或许微不足道,放在私人史里面却足够传奇。他早年背叛家庭投身革命,却没有背叛包办婚姻的乡下妻子,还带她离家出走闹革命;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死里逃生回乡组织青少年革命,1929年被同窗作为原型塑造为小说《少年先锋》的主人公。他还是一位参加过狂飙社文学活动、发表过小说的“文士”,毫无疑问接受过进步思想的影响,深谙妇女人格独立、男女平等的历史现实意义。他带妻子离家参加抗战的壮举,堪称男性精英对女性的一次“人的发现”,让大山深处受压迫的妇女获得了解放。吊诡的是,在随后的革命路上,他却屡屡断了妻子追求进步的念想,夫妻俩在吵吵闹闹中度过一生。回溯“我父亲”的人生历程,年轻时曾和自己的封建父亲对立对骂,晚年又到父亲坟前号啕大哭;打过二十多年仗最后讨厌战争,当过二十多年领导最后腻味做官;和平时期痴迷古史和老家沁州方言,幻想做一名学者,最终一事无成。李零对父亲前世今生的审视,好比边缘缝隙的考古,发掘个体被忽视被压抑的无意识,“可能比小说、诗、戏剧等文体更贴近历史文化主体及其精神世界的真实”。父亲充满矛盾悖论的人生,母亲一辈子的委屈不甘,父母吵吵闹闹的一生,竟然是殊途同归的“出走/回归”式轮回。这方水土中的父子母子、婆媳夫妻,剪不断理还乱,却又藏着驳杂难言的历史隐秘。

  风格即人格

  回到常说常新的老话题:风格即人格。作者笔下的天地国亲师恰似一面面镜子,不但投射出彼此的人格和人性,也让我们对“这一个”历史学家的出生家庭、学术生涯、文风人品有了真切的了解体味。该书谈天说地臧否人物,本色简色与趣味情味交相辉映,属于文体不拘一格的有趣文本。比如他的“呀”字句。作者笔下重情却吝于抒情。情不自禁的时候,“呀”的一声,戛然而止。原始记录稿怎么也找不到了,“真可惜呀”;邵循正先生“人真好呀”;社科院的前辈“都是了不起的人呀”,等等。他说过,“‘字’是在语境下被释读,”,“字不是孤立的东西”。我吃不准李零先生这个语气词的语境,但是,李先生的“呀”字句绝不轻飘孤立,大有表现力。

  李零先生谈人论事秉持超越立场的立场,钟情乡土而不拘于习俗偏见,爱父母而不囿于为尊者讳,论及师友的学术批评心怀敬意,朴素中见公允,常理中含新知,举重若轻春秋笔法,读人度己文不猥琐,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家视野。李零的杂忆是建立在自己的语言学和史学理念之上的一种娴熟叙事,比起尊崇理论,他更相信生活中的感受和理解。他用简约的白话写出真人真事背后的历史性质,恬淡冲虚间迸发的火花,哪怕只是一小点,却不会归于落寞,而是激起悠长的回味。在我看来,《我的天地国亲师》作为个体微观史的魅力就在于此。

  (作者郭剑卿为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风中的火焰》:悬疑漩涡中的人性洞察

  • 马恩扉页:《小小的我》,渴求一片大大的天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