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诗画中国》:用融合创新展现中华大美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诗画中国》:用融合创新展现中华大美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3-11-20 09:27

  作者:程 楠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与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最近凭借高质量的内容和唯美大气的形式,夺得了“亚广联”电视娱乐节目奖。在2022年播出时,这档节目就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此奖可谓实至名归。自《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以来,文化类综艺节目表现抢眼,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过程中,使多艺术门类在荧屏邂逅,多维度展现中华文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很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

  就《诗画中国》这档节目而言,让传统“动”起来是一个重要特点。它运用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让诗画动起来,无论是《溪山行旅图》中自由穿行于山水笔墨间的人物,还是《山海百灵图》奔腾咆哮的百兽,都令观众叹为观止。丰富的技术手段的运用虽能让人耳目一新,但节目并未止步于“技术秀”,荧屏上最吸引观众的,并非一个个技术奇观,而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方式、文化底色和精神内核。中国诗画本身就饱含动态美,无论是宋朝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感,还是清代徐扬《京师生春诗意图》中隐藏的“大型京城纪录片”,都在静默的文字与画作中流淌着动态的美。 《诗画中国》正是抓住了中国审美特质,无论是山水园林移步异景的舞台设计,还是开卷、入卷、品卷、合卷的节目编排,以及保留绘画本色的质感和诗歌流韵的意境,都尽显“气韵生动”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艺术门类本就相通,如同“诗、书、画、印”在中国画中相映生辉,戏剧与书画、书画与音乐、音乐与舞蹈等亦形同姊妹,多种艺术叙事手段的结合,让早已凝结在历史长河中的笔墨跃出纸外。这些本就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审美方式,以“动”的形态展现在舞台上、荧幕中,加深了传统与当代的内在联系,完成了一场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梦幻联动”。在科技文化融合越发深入之际,科技赋能确实为艺术创新打开了广阔的视野,使一些过去难以实现的设想不仅得以实现,而且激发了审美想象的无限可能。

  让当代观众“走进去”,是这档节目的又一重要特点。文化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传统文化往往经过漫长积累、世事变迁才逐渐形成;同时,它始终是人的生产生活和生命体验的产物,是“时间”“地点”“人物”合作的结果。在《诗画中国》中,嘉宾经常成为画中人,使观众也如同置身画中,体味那时那刻的山川俊美、人生百态,在琴声玉珠走盘、书画笔随心动之间,达成文化共情。嘉宾的解读和重构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丰富的叙事手段使“置身事内”的观众与历史一同完成文化记忆的建构,使传统文化成为今天的、时代的。

  一些文化节目,也不断地突破艺术边界,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比如,《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将“小剧场”纳入节目主体,活现数千年前的文物、文学与文化历史,以故事形式将晦涩难懂的历史娓娓道来,戏剧表演结构的历史人文性与电视剪辑所赋予的传播功能性彼此融合,使得历史的“在场感”打破时空壁垒,“飞入寻常百姓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跨门类、跨媒介的交汇融合,始终贯通强调着“人”和“人”的感受,始终在情感温度中去传播真的知识、去感召美的体验、去激发善的思索。《典籍里的中国》拓宽主持人职能,扮演当代读书人的撒贝宁主动打破历史与当代的“第四堵墙”,带领观众一同开启古今对话,引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国家宝藏》通过对历史的戏剧演绎,使典籍里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在现代语境中找到意义载体,引发观众“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思考,给予古老文化以当代意识的回应,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诸如此类的手法,在《诗画中国》中也有非常丰富的表现,邀请开卷人、品卷人对传统文化进行多维读解,将个人的情感记忆、画作的历史渊源、技法的审美特征进行有层次的表达,并以文化品位作为支点,较好地平衡了大众传播与高雅品位的不同需求。

  目前看来,大多数综艺节目对于传统文化的读解更多是轻量化、快节奏的,其所承载的主要职能仍然是为观众撬动一扇欣赏艺术、感受文化之门。但是,不管是从何种意义上,像《诗画中国》《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这一类文化类综艺节目,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管是对于更好地赓续中华文脉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对于融合创新语境下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乃至孵化形成新的业态,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程楠)

  原标题:用融合创新展现中华大美 ——从文化节目《诗画中国》海外获奖说开去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崔 莉:网络微短剧怎能靠一个爽字打怪通关

  • 话剧《寻找“王成”》:用时代的温度,全新阐释英雄精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