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狂飙过后,新兴的“音乐节经济”将去向何方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狂飙过后,新兴的“音乐节经济”将去向何方

来源:文汇报2023-11-22 09:23

  作者:丁茜雯

  对于2023年的线下演艺市场来说,演唱会与音乐节可谓“双星辉耀”,点燃文化消费回暖信心,也直接助推国内整体演出市场在沉寂三年后迎来了复苏与井喷之势。

  五条人乐队成员仁科在今年草莓音乐节表演现场。

  而相比于个人演唱会这一较为成熟的演艺品类,音乐节凭借展示音乐的多样性、活动参与人数庞大、持续时间长、衍生活动丰富而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也成为撬动地方文旅消费的新支点。

  当然,急速“狂飙”的市场,也在下半年暴露出一些乱象。由于各种原因,各地接连有音乐节取消或延期。有的甚至在演出前48小时才宣布延期,打了专程买票来看的异地乐迷一个措手不及。在经历过回暖带来的“泼天富贵”后,音乐节市场又该走向何方?

  急速狂飙下的音乐节市场

  事实上,国内冠以“音乐节”之名的活动并不是新生事物,有考据派干脆将历史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而1960年开始举办的“上海之春”更是延续至今,一直是国内外民乐、古典音乐的创演重镇。不过,真正流行文化意义上的音乐节,在我国起步并不算早。一般来说,2000年的首届迷笛音乐节被视为中国音乐节发展的新起点。不过由于老牌音乐节身上摇滚、电子等风格标签相对小众,尽管有草莓音乐节、太湖湾音乐节等成功实现商业化、大众化,但音乐节文化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破圈。

  直至今年,音乐节作为线下演出的一匹黑马真正闯入大众视野。今年的音乐节有多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2023年音乐节数量或将超过300场。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月,至少有25场(包含延期)音乐节在全国各地开展。不少业内人士已经预测,2023年将是国内有史以来音乐节场次最多的一年。

  场次的激增,市场需求的旺盛,直接带来几个突出变化。

  首先是音乐节市场的持续下沉,从一二三线城市向四五线及以下城市进发。“十一”假期,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音乐节一路挺进了贵州铜仁、云南曲靖、湖北黄石等地。据腾讯音乐研究院统计,仅在今年上半年,二线城市及以下音乐节演出数量占比就达到了57.9%,对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19.9%。这种“合作”带来的双赢是显著的,借由音乐节这一亚文化联动深入低线城市来打响知名度的合作模式,也成为打造“城市名片”“流量密码”的新主流。比如新青年音乐节便是迅速“下乡”,以新裤子乐队、崔健、痛仰乐队、八三夭等豪华阵容为济宁泗水、潍坊浮烟山等山东各大县市带来可观的文旅消费加持。这种做法也促使跨城观演成为今年演出市场的主要消费趋势,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仅在“十一”假期,音乐节、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活动平均跨城观演率超过60%,带动交通、食宿等综合消费超过20亿元。

  其次是圈层外年轻人的“入局”。积压数年的线下观演需求直接带来空前的购票热情,使得音乐节抢票甚至演变为今年大众日均参与主要项目。而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因素是,音乐节文化契合了当下部分年轻受众群体所推崇的“YOLO主义”。为一场音乐节奔赴一座城,成为年轻人的旅游新选择。

  破圈入局也使得音乐风格乃至演出样式进一步得到丰富。“音乐节太多,乐队歌手都不够用了!”朴树、房东的猫等便是短期内频繁“闪现”诸多音乐节演出名单,引发了乐迷这样的吐槽。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避免阵容同质化、歌单高度雷同,不少音乐节主办方在阵容的选择上,不再以摇滚风格为主,而是开始更为频繁地纳入流量偶像甚至相声演员,诸如黄明昊、周震南等也成为音乐节市场“常客”。此外,日本、泰国、俄罗斯、印尼等海外艺人也成为各大音乐节争相邀约打出差异化的对象,进一步来吸引乐迷长期消费。以北京宇宙岛音乐节为例,为期两天的演出阵容有近三分之一为海外艺人。

  可以说,由于三年存量的释放,音乐节遍地开花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开票即售罄”的火爆消费也令沉浮三年之久的主办方开始回收成本,部分音乐节也在今年实现了盈利。而上至艺人邀约不断、下至乐迷的补偿与超前消费的活跃,也令市场重燃活力。诸如迷笛音乐节、新青年音乐节等头部IP、口碑IP也凭借着良好的观演体验、演出阵容在今年虹吸了大部分的复苏红利。

  市场洗牌后的复盘与再出发

  不过,诸多新趋向、新变化,也为火爆的音乐节经济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大量新入局者由于缺乏活动举办经验,在应对新变化的过程中,不免也是喜忧参半。目前来看,真正能够获得票房口碑双赢的音乐节IP仍是少数。

  一方面,频繁且密集的演出排期极大消耗了市场。目前的回暖很大程度上是在释放受疫情影响被锁住的消费力,即便是进入低线城市打开下沉市场的潜在受众来活络市场,但在新鲜热度过去之后,高票价、多分区、低质量的观演体验,难以让回归理性的消费者继续盲目下单。要知道,受众消费能力是有限的,看重性价比的选择性观演,也影响着部分音乐节的售票率。比如魔音音乐节、抓马至燥音乐节等均被指在演出开始后仍有大量余票,以超低折扣来吸引乐迷“捡漏”。另外,消费的细分能否带来与票价相匹配的观演体验,也要打一个问号。在过去,音乐节以200元左右的单日通票或是多日套票为主。而在今年,不仅票价水涨船高,普遍超过400元甚至直逼千元;而且还对标演唱会,搞出了“分区票价”的新玩法。某音乐节甚至一口气分出了七个区域,且各区域之间互不流通。说白了,便是以不同档位票价划分出VIP与VVIP。但令乐迷不满的是,即便ABCD四个区域同一档位,却也因C、D区距离舞台较远导致观演体验大相径庭,普通区乐迷更是自嘲“电视机观演位”。

  另一方面,音乐节的数量与品牌的激增,也引发一些乱象。一些新手、“草台班子”主办方入场音乐节,在前期筹备、现场秩序维护与线上线下运营等各环节,均出现各类问题,令与新兴音乐节城市强绑定的新音乐节品牌遗憾地成为“一次性”消费。某地音乐节因泰国高人气CP“BKPP(Billkin、PP Krit)”的到来,一跃成为年中音乐节“爆款”,但随着涉嫌海报抄袭、开票后临时更改演出阵容、VIP票超额且高价售卖、频繁出现设备故障等问题,被消费者怒骂“避雷,再也不来”。所以,相较于上半年音乐节销售的“秒空”,进入下半年后,消费市场逐渐成观望态势。这种观望也直接引发了新兴音乐节品牌的延期取消,值得从业者警惕。截至11月初,下半年取消的音乐节也已超过70个。这种结局,除了天气、场地搭建等客观情况外,业界普遍猜测售票低于预期、收支难平衡是主要原因。

  面对音乐节激增带来的供大于求,主办方应清醒意识到,音乐节市场正进入主动筛选时期,接下来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相对高票价低质量、同质化、拼盘化,以及用户体验不佳的音乐节,会率先被市场淘汰。尤其是,当下音乐节毫无预警地频繁取消或是延期,如不及时调整,也会让原本蓬勃发展的音乐节蒙上不信任的阴影,更加不利于音乐节IP的建立与长期运营。

  说到底,音乐节赚热钱的风口到期,狂飙突进后也仍旧是需要以内容见真章,当消费者归于清醒,必然倒逼主办方与表演者拿出更有吸引力的活动与作品。而就目前的行业竞争来说,实际上音乐节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让新兴的“音乐节经济”可持续发展,主办方就应从单纯拼阵容、拼资源,逐步转向拼内容、拼服务、拼管理,更加重视乐迷的体验性与活动的创新性,做到热闹而不乱套。对于整个产业而言,短期高涨的补偿型消费热终究是会趋于理性。而逐渐进入大洗牌的音乐节市场,最终还是要为音乐节爱好者提供优质内容与服务保障、打出差异化,才能真正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IP品牌。(丁茜雯)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因果报应》:私人复仇故事的悬疑化讲述

  • 何源堃:人工智能,打开艺术再生产的“潘多拉魔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