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慢水》:这样的水方可“利万物而不争”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慢水》:这样的水方可“利万物而不争”

来源:北京日报2023-12-29 10:44

  作者:俞孔坚

  我常常惊悚于4000年前的青海喇家遗址的悲剧,泥石流掩埋整个村庄的瞬间;惊悚于近2000年来黄河无数次改道、横扫中原大地的恐怖。季风气候主导的华夏大地,多山地而少平原,旱涝季节交替、降水南北不均。人多地少,洪水、城镇和田园的空间互相交叠与冲突。自然的力量一直挑战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社会韧性,从而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灾难悲剧,以及一幕幕人水和谐共生的曼妙喜剧。或悲或喜,原因在何处?《慢水》将为我们揭示其秘密。

  《慢水:灾异时代我们如何与水共存》 埃丽卡·吉斯 著 左安浦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我们可能以为在人类与水的较量中,当代的工业文明已让我们比古人更有胜算;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旱涝悲剧每年都在世界各地轮番上演:从2022年巴基斯坦致使三分之一国土受淹和1700多人死亡的洪灾,到导致非洲大面积饥荒的连年干旱;从2005年导致美国新奥尔良整个城市瘫痪和千余人死亡的密西西比河决堤之灾,再到近年来接连发生在欧洲诸国的破纪录洪涝灾害。可以说,无论古代或当代,无论富有或贫穷,无论科技有多么发达,也无论治水工程有多么强大,在人水较量时,“水永远是赢家”这个论断正是《慢水》作者埃丽卡·吉斯给这本书的英文版原著取的书名。

  因此,掌握最新科技、能量和机械的人类,尤其是相关专业人员和决策者需要接受的拷问是:在全球气候变化、旱涝风险加剧的今天,人类应该用什么样的哲学、科学和技术来对待水,方可实现人水和谐?是更加坚固的千年标准的防洪大堤,恢宏高耸的水库大坝,绵延千里的长距离调水工程,快速直排入海的泄洪渠,超大尺度的城市雨水管网和超强功能水泵,还是有别的更明智、更可持续和更文明的途径?从世界各地种种灰色治水工程的失败,到美国加州灌溉农业的困境;从水獭拦河筑堰营造生境的自然智慧,到古印度和秘鲁的水文化智慧;从肯尼亚水塔的保护行动,到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埃丽卡·吉斯向我们全方位呈现了一部关于水的故事:泉水汩汩的羞涩,江河绵延千里的奔放,水与岩石、生物和人类相依为命,基于自然而获得的人水和谐共生,漠视自然而最终失败的治水工程,回归自然和复兴传统文化、使被毁的水系统得以重生……她为我们阐明了与当代工业文明理念下的工程治水不同的理念和路径:慢水。

  人类自以为是地控制和征服水的种种工程和行为是荒谬无知的,《慢水》控诉了这一点,阐述了其必然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也揭露了工程思维的根本性误区所在——人类只顾满足一己私利:为了局部利益,人类拦河建高坝以聚水;为应对局地洪涝,人类将河道裁弯取直、束窄滩地而高筑河堤,构建超尺度的城市雨水管网和深隧工程;为应对旱季,人类攫取地下水。这样的工程往往不考虑地下水需要宽广的河滩来慢慢补充,也不考虑本地和他乡的生物都需要与水的季节性涨落繁衍共生。这便是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快水”思维,它自诩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单一目标工程思维。埃丽卡·吉斯告诉我们,即使是那些有短暂效益、看起来能迅速解决单一问题的工程,最终都将以失败告终,正如水利工作者之间的那个笑话:“世界上只有两种河堤,一种是已经决堤的,一种是将要决堤的。”因为种种工程都试图与水对抗、与水为敌;因为人类在进行这样的工程时,从来不问水需要什么,都在违背水的意愿!水需要慢下来:从天上落在地上,渗入土地,潜入植被;激流婉转,在岩石之间跌宕起伏而慢下来;江河蜿蜒于平原之上,深潭浅滩一路吟唱,于树林之中与田园之上曲折回环,留下沙砾和泥土,滋育大地和城镇。最终,历经跌宕与奔涌的水流需要在低洼之处汇聚歇息,而成湖荡沼泽,沉淀营养,润泽生命。“慢水”强调水的在地性,强调水与岩石、土壤、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之间不可分割的生态关系。

  千百年来的灾害经验,使人类积累了丰富的“慢水”智慧,各民族都有与当地“水性”相适应的“慢水”文化遗产,它们体现在哲学、方法和工程技术各个方面。而这些基于自然的“慢水”文化遗产,已经或正在被大工业文明的“快水”理念和工程替代。重拾“慢水”智慧并将其科学化,将为全球适应气候变化、修复被工业文明冲击和破坏的地球生命、实现人水和谐带来新的希望。

  如果说《慢水》是作者在科学、环境伦理、社会公平和审美等联合法庭上对“快水”的起诉和控告,我则非常愿意作为证人,用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来陈述我的证词;如果作者是在以她对自然和人类的深爱来倡导全球的“慢水”运动,我则非常愿意用我的切身经验来鼓吹和布道。

  我的家乡是金衢盆地里的一个偏僻小村,村子在婺江和白沙溪的交汇处。白沙溪发源自南山,2000年前的东汉初年,辅国大将军卢文台弃官隐退到此,开始在溪水上修筑低堰,灌溉两岸良田。此后,在长45公里、落差近170米的溪流之上,先民们先后筑低堰共36道,减缓溪流,引灌百余个村庄和万顷良田。田野上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塘,像海绵一样滞蓄雨水,旱季则灌溉四周农田。这些无处不在的水塘和湿地,总有乌桕树丛和灌丛相伴,总有四季不绝的野花交替开放。每当梅雨季节,村子里总会弥漫起一种激动和兴奋,因为此时白沙溪水涨,成群的鲤鱼自婺江逆流而上,掠过溪滩,进入深潭、稻田和水塘,正是捕鱼的好时机!这36道低堰并不试图将洪水拦断,而仅仅是让洪流慢下来,也并不会截断游鱼的通道。童年的切身体验让我感慨“民知与水争地而不知与田蓄水,一遇亢旱,则坐视苗槁,见小利而失大利,愚亦甚矣”。正是这个以低堰、水潭、池塘为主体构成的“慢水”系统,滋育了一个丰产、美丽且趣味无穷的“桃花源”,2000年来经久不衰。

  请不要误解,我并非否定工业文明和现代工程的成果;工业革命赋予人类对抗自然破坏力的能力,我强调的是如何节制行使这种能力。水需要空间,水需要慢下来,水需要与生命在一起,这样的水方可“利万物而不争”。也需要澄清的是,“慢水”理念绝不是完全放任自然,而是理解水性、懂得水需要什么,从而适应水,因势利导、节制地使用工程治水,而非对抗水、无节制地控制水或剥夺水的权利。

  埃丽卡·吉斯是《自然》《美国国家地理》和《纽约时报》等权威媒体的科学与环境专题资深撰稿人,她行走于世界各地,尤其对水情有独钟。她以侦探的敏锐、哲学家的洞察、科学家的求真、文学家的深情、探险家的执着和热爱,将“慢水”与“快水”的利弊在这本书中娓娓道来,讲述“水利万物而不争,而万物莫能与之争”的哲学理念,试图启蒙一场关于水生态文明的全球行动。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