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许婉霓
《平斋晨话》是戴师伟华新出版的文化随笔集,集名缀以书房名兼他的自号“平斋”,一个“平”字尤见他谦和自得且喜平常之乐的本心。除本书《后记》外,《平斋晨话》凡收文42篇。由追忆求学之路的《致敬,我们的1977级》起首,既有书写师生、同门情谊的真挚之作,也有谈及唐宋名家的文化随笔,为诗歌、唐代文学学术热点专著所作的序跋选,是戴老师多年生活与学术生涯点滴的汇聚,展现了他诸多日常里温暖的生命风景。
红白装帧的封面素净淡雅,是《平斋晨话》给人的第一视觉印象,而这恰与其内里文墨的真挚温和互为呼应。“真挚”二字,用来形容阅读《平斋晨话》的第一感受,确乎贴切。
其一是情真。谈及求学致知道路上恩师们的《致敬,我们的1977级》《学术斗士任中敏先生》《学领新时代的傅璇琮先生》等,其情意之真切,让人动容。《平斋晨话》的怀人随笔特色之一,是多起笔于此时此刻的平凡日常小事,时空由此向前向后自在舒展,相遇相识后的生活于是逐渐进入读者视野,并成为文字打动人心的基础。譬如《学领新时代的傅璇琮先生》中,从傅璇琮先生卧病在床后自己忧心不已的“此刻”说起,回溯去京探视时与傅先生交谈的种种情状。傅先生在许多学术场合都身着那件土黄色的外套,而“先生走了,他的那件土黄的外套被定格了”,则让深切的怀念在这篇怀人随笔的结尾达到高潮。这便是《平斋晨话》中怀人随笔的另一特色——看似哀而不伤的端庄文字下,却有着巨大的悲伤力量震颤纸面。
再者是思真。从《陈子昂与李白过荆门》《杜甫的凄凉》到《苏轼的智慧》《米颠的颠狂》再到《芈月释“嬴”》《嵇康与山巨源书》,这些文化散文起始于作者本身从事的唐代文学研究领域,上达战国、曹魏,下至宋家名士,辽阔的学思赋予了它们深厚的底蕴。相较于第一类散文中的情志散发,这类文化散文更讲求“思真”,以学术方法贯通文思,言必有史料辅佐,是以随笔形式承载学术之思,正应了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处理材料的方法——“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
随笔讲求文随心动,除真挚的笔触外,节奏与语言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部分。叙事节奏的不疾不徐,是《平斋晨话》呈现温和质感的重要原因。
或是因为治学唐代文学的缘故,《平斋晨话》处处浸濡着诗词韵律的典雅古意,文字行进颇有波澜不兴的淡雅之感。《从此东山无故人》虽是以告别老友起笔,却笔锋一转写及可爱乖巧孙女田田,让读者随之放慢步伐,和作者一道用美好的当下告慰匆匆过往与淡淡乡愁。《盛世中华日日新》时间跨度长达数十载,“初识”“书品”“投稿”“墨迹”四章在相当舒缓的节奏中细细梳理和中华书局的缘分,回忆当年的交往琐事,尤其谈及中华书局诸位先生一心为学的学术志向和帮助后辈的高尚德行时,让人读来去浮躁、思自身,从而心神俱宁。
书名“晨话”,与其说是以“话”涵盖书中随笔,不如说“话”很好地概括了其淡雅平和的语言特色。
诗词功底自是戴老师的长处之一,《平斋晨话》便有不少篇目都包含了原创的诗词,声韵、文辞皆工。而随笔内容虽然多样,不少更涉及唐代文学专业的研究领域,但所用字词平实舒缓,并无掉书袋之感;或许因深谙音韵之道,随笔读来皆朗朗上口,于事于人皆显服帖。《五仙居》是作者在《后记》中提及的自己最早“有意识”的散文之作,读来有着传统小品文短小精悍、平实生动的神韵。交好的几位1977级文友因住得相近而过从甚密,在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面前,“在此读书快活似神仙”,组成了这批大学生在欣欣向荣的时代里最真挚的青春底色。但《五仙居》并非止步于交往故事,而是将对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的肯定自然地包含其中,胸臆直露却蕴含丰富,承接着关心社会、臧否人生的小品文传统一脉。令人印象深刻的《与同学书》(4则),以相当亲切平和的语言谈经典阅读、谈古诗学习、谈文学与正能量、谈诗歌与新诗代文化自信,亲切之中蕴含思辨之真,谆谆之下满怀对诗歌学习的真诚分享。
《平斋晨话》情真思真,以“真挚”动人;节奏急徐相宜,语言音韵恰切,“淡雅”是其本色。“曲径通幽,安静地和过去的‘我’对话”,是《平斋晨话》结集时的心路,又何尝不是读者与一个投身唐代文学文化研究的学者的一场神思对话呢?景色情怀梦境思绪,已然凝结成一册,半生风景的明窗在“晨话”种种中由此映入眼帘,邀君共赏。(许婉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