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钱 晖
《岛屿的厝》龚万莹 中信出版集团
龚万莹是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的80后青年作家,她的小说集《岛屿的厝》用老房子这个意象来象征“昨日”,在这个空间里反复探寻着关于时间与故乡的秘密。《大厝雨暝》讲述了阿婆与老厝(cuò,厦门方言中指房子、家等义)在旧时光中走向衰落的命运;《浮梦芒果树》以梦境的形式勾勒了妈妈和祖母的童年;《夜海皇帝鱼》与《菜市钟声》中提及了父母辈的阿霞、添丁和水螺之间年轻时候的情感纠葛;《浓雾戏台》展示了天恩少年时代心事膨胀与破碎的过程;《出山》则围绕小菲的成长轨迹,展现出祖辈、父辈与子辈三代人的生活记忆;《送王船》呈现了兄弟两人在濒死状态中闪现的过往经历;《鲸路》讨论了邻友之间是如何通过相互帮扶来治愈和抚平曾经的伤痛的;《白色庭园》书写了祖辈阿聪、妙香及她的母亲于上个世纪发生的故事。九篇小说主要以现在进行时态叙述着岛屿的昨日岁月,构成了一场坦诚而温暖的返乡之旅。
这部小说集虽是作家对过往记忆及情感的一次回首与反观,但它并不显得压抑局促,反倒是轻逸和灵动的,这可能与作家的审美倾向有关。龚万莹在《出山》的创作谈中提到自己并不拒绝对厚重命题的探讨,但却不会选择沉重的表达方式,所以小说中的“天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厝雨暝》的结尾写道:“想来,阿嬷住进那里面已经十六年了。”这句简白的慨叹里容纳了漫长的时间跨度,以及生与死的距离,其中蕴含着的高密度的情感质量,如诗人瓦雷里所说“像一只鸟儿那样轻,而不是像一根羽毛”。并且,它与开头第一句的“热天,我们岛会下暴雨,好像同时在下两场”所描写的物理力量共同撑起了小说的框架,作家以结尾的轻逸托举开头的重感,达到故事轴两端的平衡。
《白色庭园》也是如此,小说深厚的情感质量调和了其独白结构的单一问题。管家、阿聪与妙香三位叙述者的独白共同组成了一首抒情叙事长诗,可以说,龚万莹在这篇小说中完成了类似于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识流写作,是她创作才情的一次集中释放。她在这篇小说中通过三位人物的舞台独白来展现个体内心的幽微心绪,呈现大历史中个人的漂浮命运,引发了读者心理与情感上的剧烈震动。
同时,她的小说人物身上也携带着某些历史符号,比如下岗、“打鱼”、讨海、土匪、女特务等,但她几乎以儿童视角将这些时代痕迹融化到小说的叙述之中,既避免了小说家对“昨日”的想象性填补和审判式口吻,又祛除了绝对意义上的单薄与天真。这就是她的书写气质,正如她常爱使用的一个词汇——“纤维”,既轻、细、柔软,但也深、广、绵延。
除了叙事视角与小说结构之外,龚万莹的语言也是轻逸气质的重要表现层面。她的小说充满灵气又富有想象力,孩子之间的童言与大人之间的絮语交叠并置,使小说的节奏获得了某种音乐性。同时,她的小说中还出现了雨的语言、树的语言、波浪的语言,她将自然的声音转换成文字的形式,并用文字的读音最大程度地模拟和还原自然的潮湿的热带氛围。作家对闽南语的使用,也让她对岛屿生活的摹写避免了失真的可能,而这也正是龚万莹的小说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原因之一。
在这部小说集中,我们看到龚万莹通过文字复刻记忆,又通过记忆穿越无数个“存在的瞬间”。《大厝雨暝》主要呈现的是带有个人印记的南方经验,但却唤醒了每个人遥远的童年记忆。这种对集体无意识的触及让我们看见了时间流逝的形状。在《出山》中,她将此刻、过去与未来叠合,一边呈现岛民们所遭受的不同的死亡方式,一边讲述小菲走出家门,走向大山、地下商城以及走向世界的成长过程,为我们展示了主人公与亲人们不断伸展的生命状态。
与此同时,作家也以她非凡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写出了超越时间维度之外的生命体验。在《送王船》中,兄弟俩胖子大炳与瘦子阿彬在为阿母海葬时,各自经历了一场奇遇幻境,他们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回顾了内心的懊恼与遗憾、仇恨与伤痛,并在时间的终点处获取了生的启示。由此来看,龚万莹对时间的处理,是站在现实生活逻辑链条上来显现它的不可预知性的,这个做法既能摆脱作家在写作中的引导性姿态,而且还凸显了个体生命的差异与珍贵。
如果将龚万莹的小说看作是海,那其中一行一句则像风起时的海波,有趣的是,她会乘风将某一行波纹卷成巨浪,让其独立成篇。《大厝雨暝》里鹭禾与表哥在杂物间看到阿嬷幼年照片,作家描写照片里的庭院,添了一笔“那时候芒果树还没长多高呢”,而它正是《浮梦芒果树》中梦境的制造者。《菜市钟声》讲述了玉兔父母与天恩父母之间的情感纠葛,其中“就在女儿十岁那年,添丁跟回来教跳舞的水螺一起,离开了阿霞,离开了这座岛屿”这句,被重新作为主要线索扩展到《夜海皇帝鱼》中。《夜海皇帝鱼》中,玉兔和小菲面对家庭变故抱头哭泣时,作家不忘解释少女们共情的原因:“小菲也想到现在爸妈分开住,之后不知道会怎样。”这句话也在《出山》中被充分演绎了出来。《出山》中提到“妙香比油葱大十岁,她跟小菲说过,那时候,油葱还只是个流鼻涕的小屁孩”,这两个人物在《白色庭园》中以独白方式叙说了他们从幼年长到青年的故事。而《鲸路》是借用“妙香姨”的视角重新在《出山》之外长出的一条枝蔓。我们看到,龚万莹的精巧构思使她笔下的人物命运轨迹纵横交错,相互关联,构成了一幅具有整体性的文学景观。事实上,很多作家都会特意设计这类细节以此勾连他们的小说世界,但龚万莹的独特性在于,她的小说的整体布局是与老房子的建筑结构构成呼应关系的,她用心为每一个人物点亮属于他们的聚光灯,带领小说人物穿过字句的长廊,打开另一个藏满故事的房间。
从《鲸路》《出山》这两篇小说可以看到,龚万莹从她所关注的殡葬行业中发现生命常受偶尔性、非逻辑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支配,这种无常曾使她感到无力,但她也找到了直面与凝视世界的勇气,那就是将视线转向所爱的邻人,让自己无限接近他人的声音,在小说中运行另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通过书写把身边人的故事记录下来,将时间与记忆重新还给生命,并以此证明人物在生活中的主动在场。她的这种写作方式不仅是自我经验的集中投射,而且也是一种心智写作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它显现出了作家施与爱的能力。
再读龚万莹的《岛屿的厝》,仍然保留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她无论逆着时间之流追溯到多远的过去,都始终有一个此时的“我”站在故乡的原地,这个“我”将海浪的水迹变成了一种叙述,并召回了那些遥远的内心深处的亲友,使他们成为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共同拾捡那些快要消逝的往事,保留尚未晒干的记忆。也正因如此,龚万莹在她的纸上岛屿既完成了记忆的自我保存,又实现了与无数个故人的重逢。(钱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