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03年,库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诺奖评语中的这段话,精准地概括了他的写作特质:“库切的小说以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为特色。然而,他是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
从他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开始,库切就尝试探讨虚构作品中关于自我的真相。在一次访谈中他表示,写作并不如人们想当然地就是“首先决定写什么,然后写出来”,而是因为写作者并不知道自己想要说什么,正是写作向你揭示了自己究竟想要诉说的东西。“写作,抢先一步地展现出或者说创造出了我们的渴望。”
正式投身写作之前,库切曾对数学、计算机、文学研究和语言学均有涉猎,并将对语言学的兴趣延伸到博士阶段。他欣赏节制的语言,又将语句里能够含括的内涵拓展到极致。短篇小说既集《道德故事集》中,库切同样以隽永的对话和深邃的思辨等,审视了女性权利、动物权利、人的权利,包括如何倾听“他者”自己的声音。其中《女人渐老时》和《老妇人的猫》以姐妹篇的形式,在对年迈的女士伊丽莎白·科斯特洛晚年生活的书写中,投射着他对老年问题的普遍关注。
作为一名知名作家,科斯特洛育有一儿一女,常年独居的她对许多事情有着自己清醒的判断和处置方式。《女人渐老时》中,儿女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力劝母亲考虑养老问题,被母亲断然拒绝。一辈子特立独行的她因年老和精力不济开始自我怀疑,迷茫于自己所处的困境。《老妇人与猫》的视角转向几年后,虽然身体更为衰老,但老妇人显然重新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创造了新的生活局面……这两个篇章彼此映照,呈现了现实中独居老人在衰老和死亡逼近时普遍的困惑与彷徨:当人不可避免地进入年老体衰的阶段,是否意味着对自己个体主宰权利的逐渐丧失?将这些权利让渡给子女,对一位仍对生命有所追求的老年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作为库切多个小说作品中出现的主人公,科斯特洛被视为作家哲学思辨的承载者。《八堂课》中,科斯特洛曾在一次次演讲与对话中与世人周旋,在他人的不理解、不认同中固执地坚持自我。她的这种坚持,在两篇短故事里亦有延续——科斯特洛对人生问题、老年问题和动物权利等问题的许多思考从未止歇,并且她以自己生活的最终篇章践行了自己的理念。这种对社会(乃至广义的世界)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又何尝不是库切以纸笔始终捍卫着的一切。(小编)
用库切自己的话来说:“在她写作时,她曾试过一个方法,似乎还管用:她把一个词发送到黑暗中去,然后听听有什么样的声音回过来。像一个修理工在拍打一口钟:它是裂了,还是完好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