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洪宇
《拓地降敌:北宋中叶内臣名将李宪研究》 何冠环 著重庆出版社
大宦官童贯在宋徽宗一朝可谓风光无限,他是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被册封为王、首位代表国家出使的宦官,受尽徽宗的宠爱。在宋朝因有唐朝的前车之鉴,政治之中对宦官、武将的限制格外严格,为什么还是会出现童贯?在重文轻武的时代,宦官又是如何得到重用的?这些问题都要回溯到童贯的师父,同样是宦官的北宋中期名将李宪的身上,从他的身世和经历中寻找作为宫廷之中的内臣,宦官是如何突破限制,成为时代名将的。
以往人们对宋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臣官员、士大夫政治等研究上,对于宋代的宦官内臣等种种问题叙述不多,作品也不多。知名宋史学者何冠环,以宋神宗时期的内臣李宪为研究对象,根据文献史料、碑刻铭文,尤其是以各时段修改的史料本文间的差别,辅以缜密的考证,整体地看待李宪身前事迹以及身后的影响。以一本《拓地降敌:北宋中叶内臣名将李宪研究》深入探讨北宋中后期内臣、君主、文臣武将之间的关系,了解北宋中期的变法图强与西北拓边过程中新旧党争的复杂局面。
北宋中期宋神宗、王安石拉开了熙宁变法的序幕,其变法的主要诱因就是西北与西夏的连年作战,失利导致的民财两失,使得北宋政权面临着极大的军事威胁。而王安石变法的正面成果,就是由李宪等西北将领所体现的,对外的“拓地降敌”成就了李宪。
西夏是北宋澶渊之盟后遇到的最大威胁,北宋与辽国的稳定很有可能被西夏的侵犯而打破,辽国也一直在观望北宋的西北情况,这就使得宋朝对西夏的态度成为国土能否稳定的关键。在宋神宗时期,李宪与王韶一起取得河州大捷,第一次河州战役,击败河湟首领木征,拓地一千多里,招抚人口三十多万。之后的两次战役,更是两战两捷,稳定了宋朝在河湟地区的统治,李宪也因此留下来跟王韶一起经营西北,并逐渐成为统领西北军的主帅。
元丰四年(1081),鉴于熙宁变法颇有成效,宋神宗也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决定一举收复西夏。命李宪、种鄂等分兵率五路征讨西夏灵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灵州之战。但这场战争最终还是失败了,李宪最先出击没有直扑灵州,而是围攻兰州,以此作为宋军的总后备军。整个战局虽然是失利了,没有达到拿下灵州的目的,但是却收复了西北重镇兰州。李宪以兰州为帅府,建立了熙河兰会路,这成为北宋中期拓边与西夏对抗最重要的一项成果。
面对着这次战略的失败,朝中大臣将矛头指向了李宪,认为他的分兵取兰州只是偷奸耍滑,为了消弭罪责,是他没到才导致了战略的失败。但是,宋神宗没有听取这些文人士大夫的问责,反而嘉赏了李宪,而后更是让李宪成了西北对西夏的主帅。这让人不得不想到宋神宗如此重用李宪究竟是什么目的。
书中除了叙述李宪的成长经历之外,更是深挖这背后的问题,虽然叙事都是在边疆,但实际的问题却始终在朝堂。李宪作为宦官能长期领兵出征作为一方主帅,这在宋代实属少见,甚至宦官跋扈的唐朝中后期也没见过。
在朝堂之中,有主战和主和派之争,以王安石为主的主战派与宋神宗的心思不谋而合,但主战派却无一例外地反对宋神宗任用李宪作为统兵将领。士大夫鉴于汉、唐宦官的乱权,对宦官这一群体本就没有好感,对他们的得权得势有着一定的警戒。士大夫们也非铁板一块,因为利益冲突和私人恩怨,彼此间互相制约互相掣肘。
作者尤其观察到宋神宗在任用李宪方面的背后原因,宋神宗不是那种沉迷宦官的庸主,是个很聪明很有主意的人,与那些听信谗言就把权力送出去的皇帝有着很大的差别。当时,官僚集团主张由王韶等武将全权主持西北军事,这实际上是王韶等人了解官僚集团的意图,从内而外地支持逐渐将军事权力还给前线将领的思想。
宋神宗显然不想这样,将从中御的做法始于宋太宗,但宋太宗在军事上的接连失利,使得后人都认为问题是将从中御导致的。当时的宋人就已经批评将从中御这项政策。宋朝军队行军作战,皇帝都会派自己的心腹随军做监军,目的就是保证将从中御的推行,以及对将领的监控。这种制度的实施,使得原本只生活在大内的宦官,能够有接触兵权的机会,从而有可能担任高级军事长官。李宪得到宋神宗的重用,有个很重要的本事,就是他虽然行军打仗执行的是宋神宗的决定,但另一方面他又能随机应变地执行,在大体上执行宋神宗的战略方针,在细节上又能有变通,不会让宋神宗因为将从中御这项政策导致政治上的压力,这一点是在朝很多将领都无法做到的。从灵州之战就可以看出,李宪对兰州的军事行动很有可能是宋神宗应许的,这可能在出发之前就得到了授意。既能满足宋神宗的虚荣心,又能实实在在地建功立业,这是这对君臣互相信任的基础。
在以新党为首的主战派中,李宪受到排斥,另一边以旧党为主的主和派中,李宪更不受待见。作者通过对李宪的叙述描述出了,熙丰时期内臣宦官的尴尬处境,宦官的权力脱胎于皇权,从整个朝中对待宦官的态度,作者的内在分析也落在了皇权与官僚集团之间的分歧上,借此看待北宋晚期的政治发展。
书中还介绍了李宪身后的评价,随着宋神宗去世后新旧两党交替执政,光是《宋神宗实录》就在两种思想下修成了几个版本。作者分别论述了不同阶段影响李宪身后评价的具体因素。李宪的评价几经变更,最终以《宋史》中“宪以中人为将,虽能拓地降敌,而罔上害民,终贻患中国云。”这一评价成为后世的定论。(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