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支菲娜
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红红火火,国产电影票房460.05亿元,是2002年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的历史最高点,大幅超过2019年的411.75亿元,这是值得欣喜的复苏成绩。但同时,进口电影市场已连续4年占比不足20%。2020-2022年进口电影市场疲软可大致归因为疫情影响导致的海外市场产量和产业交流减少,2023年在进口分账影片数量明显恢复的前提下,以好莱坞影片为支柱的进口电影市场仍然表现疲软。受2023年5月以来好莱坞编剧、演员陆续罢工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好莱坞电影供给大概率不会乐观。
进口电影市场不稳定,是需要重视的问题。进口电影市场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长期坚持的“多国别、多样化”方针,使得进口电影为中国观众带来更多元的文化产品选择、提升了国产电影的竞争力,进口电影数十亿元乃至数百亿元的票房也让影院活得更从容,其提供的5%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更能直接反哺国产电影业态各个环节。
进口电影市场的巨大变化,除了电影业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外,从电影业自身来讲,恐怕也有许多深层次原因。我有四点感受。
一是国内主流观众迭代了。当前的主流观众画像是20-29岁、三四线城市、女性、本科以下。至2024年,最年轻的Y世代观众也30岁了,不再能代表文化消费潮流。与Y世代相比,Z世代在民族复兴和经济发展中成长起来,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明显提升,尤其对以“体制”“管理”等词汇所代表的意识形态更有认同感。当前为15-29岁的Z世代,正在逐步成为消费的中坚力量,也正是电影业渴求的观众年龄层。他们追捧国风、带动国潮、偏好国产影视剧,对远离自己生活经验的进口电影兴趣缺缺,更希望在银幕上看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内容。这也是这几年几部本土现实题材电影经过精准营销后动辄可取得逾10 亿元票房的一大原因。
二是疫情转段之后,美国电影的中国市场表现与国际市场出现了“脱钩”现象。2012-2019年,好莱坞大片的海外最大市场就是中国。而这几年,无论是好莱坞续集电影还是美国单本题材电影,中国市场表现很不乐观。2023年,票房在全球总排名前三并在多个海外市场排名前列的《芭比》《超级马里奥兄弟大电影》《奥本海默》等电影,在中国分别排在第46位、59位、31位。此外,尽管2022年11月熟悉中国业务的罗伯特·艾格重回迪士尼给业内带来不少希望,但2023年9月,华纳兄弟探索集团亚太地区组织架构进行重组,电影院线发行及营销业务由美国总部直接管理与运营;2023年10月,《花月杀手》出品方Apple Origional Films调整国际发行战略,取消该片在中国内地的上映计划。这些转变背后的市场因素和更广泛的社会学因素值得深思。
三是在某些题材类型上,我们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其背后是在多个产业环节点上的鸿沟。美国有卡梅隆、维伦纽瓦、诺兰等多个顶尖人才团队,以及为之服务的科技研发力量,每年能轮换着完成一部重磅级影片,并拥有与之匹配的全球观众用脚投票支持他们的创作。因此,《信条》《奥本海默》《沙丘》系列、《阿凡达》系列等作品,对世界其他国家形成了创意、美学、技术、艺术等多方位的领先。而我们,近年来仅培养出了一两位能拍高票房硬科幻题材的导演,勉力维持着生产节奏,这对于实现电影强国梦想,是远远不够的。
四是需要在做好“内循环”的基础上跳出“内循环”。美国各大传媒集团不断巩固和形成能调动全球资源的强大制作能力和一键分发的全球传播能力。以迪士尼、派拉蒙环球、华纳兄弟探索、NBC环球、索尼这五大传统好莱坞公司为代表的美国多家大型影企,和 Netflix、Apple、Amazon Prime这三家新的大型流媒体平台既各成一体,又通过版权业务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庞大的传媒帝国。与美国传媒集团的“军团作战”“高精尖部队作战”相比,中国当前最为强大的几家影视公司和平台公司,在疫情转段后逐步形成了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较好循环,但面向海外的能力仍然较为薄弱,仍然停留在“单打独斗”“小米加步枪”阶段。这几年,中国电影对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对外仍然是“小声”的,与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与强盛的国力仍然是不够匹配的。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以及“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如何让本土和进口市场结构更为协调,是我们从复苏走向发展绕不过去的问题。经过一年的纾困,除了电影事业产业发展主要指标数据明显回升,行业此前积累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也有所松动,为实现2035年强国目标重新夯实了基础、凝聚了人才、坚定了信心。但要想克服少子老龄化、中小城镇收缩的宏观社会环境影响,顺应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等趋势,恐怕需要在“最大的单一市场”这个成绩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开掘,促进更为广阔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市场发展。毕竟,各国优秀电影在中国市场上的百花齐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表现形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中国电影的大国担当。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