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别让“写作”初心渐行渐远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别让“写作”初心渐行渐远

来源:文汇报2024-04-20 09:02

  作者:王宏图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日前,中文创意写作被正式列入了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这不啻是给它正式开具了“准生证”。一时间众多高校欢呼雀跃,有人预言在这一政策利好的助推下,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数百所高校开设创意写作的学位项目或设立相关课程,以满足莘莘学子的热望。而这也无疑让这门“冷门”“小众”学科走入大众视野,成为学界与社会共同关注的流行话题。

  2009年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率先在国内设立以培养文学写作人才为目标的创意写作研究生项目,可以说是国内开展创意写作教学的起点。经过十余年耕耘,虽称不上尽善尽美,但这门上世纪上半叶发轫于美国大学校园的学科,在国内可以说已规模初具,并形成了一套富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路径。去年上半年,九所高校发起成立了“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力图整合各校资源,进一步探索写作人才的培养模式。

  乍看之下,创意写作在中国高校的发展正呈突飞猛进之势。最初“高校课程能不能培养作家”的疑虑几乎已偃旗息鼓,业界已开始着眼“如何高效地培养写作人才”等话题。笔者从事创意写作教学多年,从切身的实践经验中感到,除去生源、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领域之外,创意写作专业的师资来源这一问题日趋突出,而且将来将会大概率地影响、制约这一专业的发展。

  统一标准下不能忽视学科的特性

  说到师资问题,许多局外人几乎不会将它视为一个大问题。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要教出好的写作者,学校多聘用几个作家不就行了?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生源丰厚,不愁带不出有才华的学子。

  然而,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今高校的既有师资管理标准与“创意写作”这类新兴学科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平心而论,高校的工作重心除了教学,便是门类众多的科学研究。因而,发论文、搞专著、申项目自然成了老师职业活动中的重中之重。而文学写作虽然涉及众多学术、知识的元素,但就其整体而言它是一种艺术创作,是想象力和激情的迸发。尽管不能说高校天然敌视艺术,但艺术毕竟不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这便成了这一问题的源头。

  其实,纵观国外不少大学,对这一问题有灵活的处理方式。既然创意写作是培养创作型人才,为潜在的艺术家脱颖而出铺就合适的路径,那教师最好是作家(不一定是杰出的,但至少有相当的写作经验)。从理想的状态看,一个文学老师既能写作,又能从事批评理论活动,那当然是求之不得的美事。但应该清醒地看到,创作、理论兼备的人才是特例,不是普遍规律。

  既然这样,那我们完全可以从作家中选拔合适的教师,这不应是难事。恰恰在这点上,问题来了。目前一些高校还未具备鲜明的分类管理意识,而是有意无意地以整齐划一的方式来审察每一个意欲进入校园的应聘者。首先他们要知道他有没有博士学位?在当今学位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一个下定决心进入高校任教的作家咬咬牙,花上几年工夫,戴上一顶博士帽应该还不是遥不可及的妄念。但他进入高校以后,和以科研为主业的教师一样,也面临职称升迁的挑战。如果他能主要以创作成果来申请,一切也就万事大吉。但现在的情形是,除了极少数高校,以及一些早已获得正高职称的作家教师,对于踏入这一行业的众多青年教师而言,眼前似乎横亘着一条难以跨越的沟壑。它注定成为制约创意写作专业日后发展的瓶颈。

  明眼人似乎觉得,对于创意写作专业教师的考核,写作成果自然是最为重要的KPI。但既有的管理体系里,很难为其开辟“特殊通道”。这当然有兼顾各类专业的“公平”顾虑。此外,也有一些想当然: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写论文搞项目出专著理应不是难事。不过,创意写作作为艺术创作是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没有充分权衡这一专业对教师的特殊要求。

  创作型导向还是批评型导向?

  有人也许会说,根据以往的经验,写作人才不一定要作家型教师来培养,许多以理论批评擅长的教师同样能启发学生的灵感和神思。如上所述,我们并不期盼在校园教课的作家都取得了卓越不凡的成就,而且一些著名作家既不擅长教课也不喜欢带学生,但如果在既有管理体系的规训下,这一专业教师的主体不是创作型导向,而是理论批评型导向,那么长此以往培养出的学生究竟能有多高的成才率,我们可能要打上一个硕大的问号。

  我这里丝毫没有嫌弃专攻理论批评教师的意思,但术业毕竟有专攻。对于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人们一直存有误解,以为两者是天生的亲缘关系。许多人认为熟稔理论者,站位高,一览众山小,和创作型教师一样,同样能成功地指导学生创作。但深究之下,你不得不承认,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在起始点上像是兄弟姐妹,带有某种家族成员的相似性,但其后便渐行渐远,走上完全不同的轨道,以至于永远无法聚合。理论批评,即便是感性色彩再浓郁、再富有个人体悟,它依据的还是逻辑和概念的推演,以及从中衍生而出的评判;而创作,即便文本中包容了林林总总的知识元素,其产生的原动力却是感性的生命欲望和激情。英国诗人拜伦的诗句“知识的树不是生命的树”用来比拟理论批评和创作间的差异是再恰当不过了。

  当下高校间的竞争可谓进入了一个白热化程度,学校整体和单个学科的排名成了生死攸关的大事,对于研究论文项目念兹在兹,不敢有丝毫松懈。在这种氛围下,从事创意写作的“青椒”们难以享受到特殊通道的待遇,常常只能和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对于整个学校而言,这或许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对于创意写作专业而言却是致命的。文艺创作是需要滋养与空间的,倘若原本蓄势待发的灵气遭受折损与湮没,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又如何实现创意的激情与狂想?

  如此一来,可能结出丰硕成果的创作被荒废,那离创办创意写作这一专业的初心恐怕也是渐行渐远,背离了培养目标。当年大力倡导创意写作的一位专家曾对此感慨万千,他说之所以要办这个专业,就是想让学生在学习文学理论的同时挖掘自身创作的潜力。但现在回头一看,现在他培养出来的创意写作的门徒,很多人为了谋职而主攻理论批评,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他扪心自问:当初辛辛苦苦设立创意写作专业的目的又何在?这不仅是这位专家的困惑,也是许多教师和学生心中挥之不去的疑团。当创意写作热正对当下文学艺术繁荣起到正向推动作用之时,如果不正视这一问题,那么创意写作教学在高校中的发展难言乐观。(王宏图)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陈小雨的“回乡偶书”

  • 故事元素数据化重塑:流媒体时代的IP改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