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让敦煌美学馨香四溢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5-23 10:50

  作者:黄炫梓

  “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日前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展览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6个部分。展品近400件,不仅有常沙娜在莫高窟学习时的临摹作品、个人花卉创作,也有她60多年的教学、研究内容,还有她与父辈的往来书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筑手稿等。常沙娜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把个人经历传递给更多年轻人,让大家感受敦煌文脉的丰厚滋养以及中华文化之美。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通风口设计手稿 常沙娜作品

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 初唐329窟 常沙娜作品

九色鹿 北魏257窟 常沙娜作品

  常沙娜,浙江杭州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家、教育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出版有《常沙娜花卉集》《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常沙娜文集》《黄沙与蓝天》等著作。

  自2014年首次举办至今,“花开敦煌”展览已走过10个春秋。今年,“花开敦煌”展览即将迈入第二个10年,常沙娜与敦煌莫高窟结缘也已逾80年。1943年,12岁的常沙娜随父亲常书鸿走进茫茫沙漠,走进神奇的敦煌石窟。自那时起,艺术的种子就在她的心底生根发芽。

  莫高窟是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敦煌文化中既有很多外来文化元素,也有传统的中华文化元素。1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匠师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驰骋想象,在石窟中留下历史的印记。细看莫高窟壁画,线条、色彩、形象……无一不灵动鲜活,栩栩如生。

  20世纪30年代,正在法国留学的常书鸿偶然看到一套《敦煌石窟图录》,深受震撼。常书鸿从西方美学的角度,看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境界。他不忍看着敦煌艺术凋落,毅然回国,走进莫高窟,成为其“守护者”。常沙娜追随父亲,一步步靠近敦煌艺术。

  1944年至1948年间,常沙娜将莫高窟壁画中不同时代人物姿态、装饰、动植物以及藻井的图案等进行详细分类临摹。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她。后来,常沙娜的设计均以敦煌图案为元素,成为当代中国美术设计的重要艺术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常沙娜在建筑学家林徽因的引导下转向工艺美术设计。她开始研究并保护即将失传的传统景泰蓝工艺。在林徽因的指导下,常沙娜将敦煌的鸽子元素融入景泰蓝设计中,设计了景泰蓝和平鸽丝巾和圆盘,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份国礼”,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其中。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型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也是由常沙娜主持设计的。

  在很多人看来,艺术家是创造美的使者,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创意将世界变得绚丽多彩,让人感受美的力量和内心对于美好的共鸣。然而面对一幅幅美丽的佛造像和装饰图案元素作品广受赞誉时,常沙娜总是说:“这些都不是我画的,是我们的老祖宗画的。我只是把它们整理出来,让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晰,可以好好地利用前人所留下来的神奇的符号,作为我们当代创意设计的灵感。”

  但凡古物,自有其气韵,被岁月珍藏,却不曾遗忘。2014年7月,首次“花开敦煌”展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滂沱大雨的午后,展厅里人潮涌动。彼时,83岁的常沙娜仿佛打开了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宝库,使父亲常书鸿与恩师林徽因对其推广敦煌文化艺术的嘱托,得到了一个新的回应。

  10年间,“花开敦煌”展览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城市以及法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让更多人领略了敦煌的瑰丽与神秘。

  在这期间,“花开敦煌”展览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策展团队努力收集常沙娜这些年保留的作品。在这个收集、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常沙娜与敦煌艺术、图案、设计之间更多紧密的关系与创意再次被挖掘出来。如果说,此前的展览是以常沙娜14岁至18岁的临摹作品为主要蓝本,突出她的“童子功”,那么这次展览则是对常沙娜艺术生涯的一次全面展现。

  在这场展览中,策展团队对常沙娜的艺术生命作了更多挖掘。比如,展出了她与父亲常书鸿学习油画的第一件作品,署名是Sa ne。1931年3月,常沙娜出生于法国里昂索恩(Le Sa ne)河畔,常书鸿用这条河流的名字为其取名,“沙娜”是音译。在随后的临摹作品中,到处可见沙娜的中文签名与父亲指导的印迹。这是所谓的“童子功”阶段,也可以从中发现,父亲对常沙娜的影响非常深刻。可以说,彼时的常沙娜与父亲不再只是父女关系,也是朋友与事业伙伴。而林徽因的指导,则让常沙娜体验到了母爱般的温情与包容。因此,常沙娜也从父辈中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常沙娜后来任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卧虎藏龙,教师们所涉猎的知识与技术十分广泛,可谓是“右手拿画笔画画,左手作诗”,兴之所至,信手拈来就是张张精美的设计图稿。那时候,中国许多重要的设计都出自他们之手。

  在这样的环境中,常沙娜于繁忙的行政工作之际,仍然兢兢业业地梳理、创作、设计图稿。比如这次展出的《新疆女》,是常沙娜带队去新疆考古时,对当地人物的创作。在人物装饰上,她融入了丝绸之路上特有的纹样。《八仙人物》手稿,是以敦煌壁画中特殊的线描手法一气呵成,线条洒脱、自信。《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是常沙娜退休后的作品,通过遥拜莫高窟九层楼的场景,表达了她对敦煌的思念。莫高窟壁画早已在常沙娜心中深深扎根,因此,她才能在画面中默绘出一个新的故事——隋代美丽的乐舞飞天在西魏时期广阔的大自然山水中尽情舒展。

  常书鸿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如今,面对敦煌莫高窟的珍贵遗迹,常沙娜也常常感慨:“一晃眼,我已经90多岁了。但是敦煌故事我还没说完,你们一定要继续研究、创新,代代传播出去。”

  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透过“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到,常沙娜这朵“沙漠里婀娜多姿的花”已经盛放,并用自己的方式让敦煌美学馨香四溢。正如常沙娜所说:花开敦煌,敦煌,花开了。

  (作者系“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策展人)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闫 伟 白昕桐:一个虚拟故事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

  • 《走走停停》:以还乡逃避倦怠,抑或作为救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