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藏在古画里的夏日繁花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藏在古画里的夏日繁花

来源:海南日报2024-06-24 09:37

  作者:伊 拉

  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有如是描述:“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故而,当天大观园中的那些女孩们,早早就起来了,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且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藏在古画里的夏日繁花

  《榴开见子图》(中国画) 南宋 吴炳

藏在古画里的夏日繁花

  《蒲塘秋艳图》(中国画) 清 恽冰(女)

藏在古画里的夏日繁花

  《五色蜀葵图》(中国画) 明 陈括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在我们惯常的记忆里,暮春时花事已尽,事实上,在夏日的大观园里,还有石榴花、杜鹃花、荷花、芍药、茉莉、蜀葵、紫薇、玉簪等在静静开放,它们有别于春花的热闹,大都素而清雅,惹得那些有着高审美品位的古代艺术家们,禁不住泼墨的冲动,以各具千秋的笔法,把它们的美画下来。

  石榴:占断群芳色

  在夏日群芳中,石榴花或许是开得最热烈的,于绿荫之中,燃起一片火红,灿若烟霞,绚烂之极,几千年来,它也因其热烈而赢得了无数诗人词人的喜爱。少小成名的天才宋代词人晏殊,或许从小过惯了这种热烈的生活,他对石榴花天然地就有一种亲近感,譬如他的《石榴》词:“开从百花后,占断群芳色。更作琴轸房,轻盈琐窗侧。”于晏殊而言,这首词的用词虽浅白却极富韵味,“占断群芳色”与“轻盈琐窗侧”,一强势一婉约,石榴花的形态就在读者的心里灵动起来了。

  史料有载,石榴乃张骞自西域带回中原,其间经历颇多波折。概因石榴的传奇、灵动与热烈,使它成为几千年来画家们翰墨里的宠儿,五代十国时黄居寀(传)的《石榴图》、北宋与宋徽宗赵佶齐名的赵昌的《寿带榴花》、南宋吴炳的《榴开见子图》等等,各具奇异魅力。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首《石榴》诗,写尽石榴的风姿:“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李商隐此诗,似乎成了赵昌的《寿带榴花》与吴炳的《榴开见子图》的注脚。在吴炳《榴开见子图》中的石榴,视觉上就十分诱人。该画工笔设色,果皮橙红,籽粒紫中嵌白,颗颗分明,如同宝石,体现了南宋院体画工致妍丽的特点。

  在关于石榴的诸多画作中,明代画家徐渭的《榴实图》与陈淳的《花卉册之石榴》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徐渭与陈淳并称“青藤、白阳”,皆擅水墨写意风格。白阳陈淳向来喜爱石榴,曾赋诗:“蜡蒂团赪玉,文英簇绛绡。秋来结佳果,珍味不须调。”在他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画作《花卉册》中,画有石榴一幅,果枝一束垂坠而下,上结果实两颗,简笔着墨写零落枝叶,浓淡结合绘出果实饱满的姿态,尤其用淡墨细细点出果实裂口处溢出的颗颗籽粒,只一枝便令人想到硕果累累的景象,整个画面清纯淡雅,颇具其典型的“一花半叶、淡墨欹毫”之风。与之相映成趣的,是青藤徐渭的《榴实图》,不同于白阳山人画中硕果坠枝的意象,青藤徐渭的《榴实图》虽为折枝,却是一笔纵贯素笺,且其所画石榴果开口向上,仰天大笑状,分外灵动。饱满的籽粒似乎要冲出果皮,纷纭而出,笔意恣肆,更添一份狂放之气。徐渭似乎收不住胸中的才气了,不得不在画面右上题诗一首:“山深熟石榴,向日笑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深山石榴,原来寄托着画家虽明珠蒙尘,却依然放纵洒脱的心绪。

  蜀葵:白日如分照

  在夏天盛开的花卉中,蜀葵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它是唯一以“蜀”为名的花,清人陈淏子在其花木栽培著作《花镜》中说:“蜀葵,阳草也……来自西蜀,今皆有之。”蜀葵的生长历史确实久远,在中国最古老的辞书《尔雅》中,已经有关于它的记载,只是那时被称为“菺”和“戎葵”。

  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处处可见蜀葵的身影。它还曾经出现在敦煌壁画中,通过北方、南方、海上三条丝绸之路被引种到南亚、中东、欧洲各国,是最早被引种到欧洲的中国花卉之一,因而,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园林中,都可以看到蜀葵的身影,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笔下,蜀葵得到了大师们浓墨重彩的彰显。譬如德国伟大的艺术家丢勒(1471年—1528年),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画家,他于1503年绘制的一幅画中就盛放着四朵鲜艳的红色蜀葵。而梵高的名作《花瓶中的蜀葵》,是1886年梵高32岁时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属于后印象派现代艺术的花卉画,现被收藏于苏黎世美术馆。画面中的几朵蜀葵,被梵高在深沉的背景前凸显了出来,这是一幅花姿娇艳的静物花卉,画面层次比较复杂,色彩分布讲究整体布局,用色沉着华丽,富于质感,静物的生动与奇妙,给我们带来许多美的满足。

  此外,在提香、鲁本斯、布歇、布格罗、德拉克洛瓦、莱顿、柯罗、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塞尚、列宾等西方著名画家们的画笔下,蜀葵不断变换全新的赋形。

  在中国历史上,蜀葵亦一直是历代皇家园林中的主角之一。汉武帝的上林苑、曹操的铜雀台、梁元帝的湘东苑、唐太宗的东都苑、清朝的圆明园等等,其间都有蜀葵的身影。从古至今,无数的中国画家为蜀葵而痴迷,他们前仆后继地创作着关于蜀葵的画作。

  因为蜀葵,我们甚至能遇见长于四川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在《流夜郎题葵叶》里有了一丝感伤:“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李白晚年被流放夜郎,以此诗表达了对锦江边蜀葵留守故园的羡慕之情。

  莲荷:浦上生绿烟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荷”大概是表义最为丰富的一个意象。“浦上生绿烟,波底荡红云”,夏天一来,这池塘里的荷一下子就茂盛了起来;而夜宿骆氏亭的李商隐,满怀悲秋意:“留得残荷听雨声”……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亦有欢喜自在的禅意,更有鸳鸯相与、蝴蝶翩跹、鱼戏蛙鸣所寄托之情之趣。故而,看客眼中的荷是怎样的姿态,全在于观者个人的心绪与修为。中国是世界荷花重要的原产地之一,荷花文化灿若星河,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骚人墨客为之心神相系,梦魂萦绕,或挥毫泼墨,或浅吟高唱,从而留下了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诗书画文,其中不乏无价墨宝。

  清代女画家恽冰的花鸟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画作风格清新淡雅,独树一帜。在恽冰的花鸟画作中,对于荷花和梅花的描绘,尤为突出。在她的画中,荷花或立于清澈水面,或低垂于水的波纹之间,既有飘逸风姿,又有深沉之气。她的荷花色彩淡雅,笔触细腻,犹如薄纱般透明,令人赞叹。

  恽冰心怀高远,这从她的画作《蒲塘秋艳图》中可以窥得一二。荷原本为夏日群芳谱里的重要成员,恽冰却在《蒲塘秋艳图》里用了“秋”字,显见得这蒲塘里的荷,是开了一整个夏季的。

  《蒲塘秋艳图》是恽冰的代表作之一,是《爱莲说》的精彩诠释。作者以写实的手法进行刻画,碧水之上萍藻点点,绿荷盈盈。荷花在娉婷舒展、俯仰欹侧的荷叶衬托下,以含苞、初绽、怒放的三种生命状态来展示其美。整幅画色阶层次丰富,色调真实自然,花瓣清淡雅丽,凸显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内在神韵。且荷旁有莲蓬,迟得秋艳。水中画丛生萍藻,清澈虚灵。以没骨法工整晕染,荷叶的舒卷正背,花瓣的敛放卷伸,莲蓬的饱满,皆尽其态,并显婉约之姿。

  恽冰有自己的《花卉册》,共十开,绘紫藤、兰花、牡丹、腊梅山茶、桃花、梧桐山鸟、桂花、荷花、榴花、夕颜花等等,皆没骨敷色,妍雅可喜。

  事实上,中国历朝历代皆有无数画荷者,南宋吴炳的《出水芙蓉图》、年代与作者不详的《太夜荷风图》、明代王问的《荷花图》、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赵之谦的《荷花图》等等,数不胜数。我尤喜赵之谦《荷花图》中的构图,同中求异,却又极富变化,笔墨浓淡相间,刚柔相济,色墨相融,使画面透溢出清新隽永的气息。其大胆的用色,与徐渭画法相异,是海派绘画吸收西洋画法所形成的风格。

  “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古画里的夏日花香,幽远沉静,端的是,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缱绻而不失优雅。(伊拉)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天雄鹰》:军旅剧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 《“520”的变奏曲》:“现实”面具的荒凉底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