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徐坤杰
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近日,读了《中华精神大历史:历史关键节点上的关键人物》一书,这种感受愈加强烈,甚至感动不已。
作者对历史之热爱、对书写之真诚,让历史温热起来,曾经那些湮灭于历史长河和时代洪流中的光芒再一次深透地照进现实。
这份感受和感动首先源自于作者的历史书写和职业身份。职业报人、新闻人,最本质的特征即观照现实、关心真相,而历史学人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往往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漠然无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然是徒劳无功的”。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曾一再强调,“历史学家必须与全部生活之源泉——现在——保持不断的接触”。
关于《中华精神大历史》一书的成书过程,作者曾表示,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书中关键时间、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的选取和探查着力点均在于还原历史现场、贴近先贤心迹、切近当下现实。
写王安石变法,作者还原历史现场,从农村、农业、农民的视角层层剥茧抽丝,看到新法民愿不相契;写曾国藩留下遗书,拼将一世功名,“打脱牙和血吞”,和平处理天津教案,作者贴近先贤心迹,感受其中的悲壮心境;统览本书的六章八十三节,一章一风云激荡的史期释解,一节一风云际会的人物叙事,每一节点、每一人物的选择都极有现世针对性,意在切近当下现实,是可谓“文章合为时而作”。
不仅如此。凝视83位身处历史关键节点上的关键人物,考诸史乘,详引文献,通过穿越一幕幕风云变幻的历史迷雾、走进一个个生动真实的历史现场、深入一一段段幽微曲折的心路历程,在一次次确认、对话和理解中,作者无限地靠近并深刻地洞察在某个时间和某些环境下做出行动的人或人物的心灵,表现出了极坚定的历史耐心、极敏锐的历史通感、极深刻的思想洞察和极厚重的文化内涵。
无疑,无论是对过去、对当下,对真相、对热爱,还是对历史书写本身,作者都充满了真诚。正是作者对历史所保有的这份“温情和敬意”,让历史温热起来,让沉寂的时光流动起来,流进现实,历史思维和现实观照实现交织互通。
在笔者看来,强调这一点很重要,这几乎是本书的底色所在,即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强烈的现实关怀。也正是带着这份高度自觉的历史意识和浓厚强烈的现实关怀,作者找到了中华精神的价值所在,即在于天下为公的人类目标、在于民惟邦本的政治伦理、在于汤武革命的历史逻辑、在于允执厥中的执政取向。
本书的写作风格包含了历史散文、人物评论、新闻传记等多种笔法。在具体的叙事中,作者还糅合了自身对过往之思索、世事之观察、人生之体悟,史实评述之中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与温情。可以确定,在这大部头的成书背后、在这博古通今、旁征博引、记忆力惊人以及行云流水的笔调背后,其实是一次历时漫长、规模浩大、异常艰辛却只身一人的写作旅程,其中需要的历史才思、书写勇气、钻研韧劲以及无休无止的对历史过往的思索和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无不令人惊叹、神往和感动。甚至,我们在阅读中还能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快乐。
书写如此真诚,热爱如此动人,历史如此温热。一束束光正深透地照进现实。(徐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