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田野之眼——视觉时代的人类学纪录片》:从书斋走向田野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田野之眼——视觉时代的人类学纪录片》:从书斋走向田野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4-12-06 10:25

  作者:李明泉

  赵岚的《田野之眼——视觉时代的人类学纪录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6月版,以下简称《田野之眼》)是一部运用阐释学、文本研究、视觉思维等方法,探讨人类学纪录片诸如影像记录、文化深描、民族志的发展历史、创作观念、形态建构、叙事美学、文化书写等一系列核心问题的有思想有深度有价值的学术专著。

  可视性文化与人类学纪录片的镜像表达

  文明具有可视性。人类有着漫长悠久的视觉图像史。图像是人类一种古老的信息记录和传播方式,其历史和人类起源一样久远,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图像是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按照柏拉图的观点,人类终生在与“镜像”发生联系。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融媒体的广泛使用,图像重新占据重要文化高地。“图像时代”的到来,并非否定人类社会图像久远的历史,而是对人类社会文明表征的再命名;图像不仅是文化符号和存在方式,更是时代语态和信息本质。人们的思维方式伴随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由文字向图像的转变,逻辑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迁移,图像在图像时代,既是现象又是本质。21世纪,影音技术迅猛发展、视觉文化汹涌如潮,它赋予长期只存在于书斋和研究室的人类学文献影像以真正服务于人类整体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人类学纪录片以它综合的视听能力,为人类记录下种种曼妙的生活现场——自然风景、时代风貌、人文气息、宗教仪式、婚丧嫁娶,还有那些生动的情感和情绪——笑容、悲伤、焦虑和困惑。作为人类学研究的文本而存在的人类学纪录片从诞生起便承担起记录、传播、研究的文化人类学功能。人类通过影像,讲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作为视觉人类学重要的研究范畴和手段的纪录片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学的表述方式和“写文化”的形式,与(视觉)人类学的本体研究有着极为深刻的互为价值认知和意义启发的关系。正如《田野之眼》所言:随着人类学由“书斋摇椅”时代走向“田野”时代, 21世纪的人类学纪录片在新媒体和数字影像技术的加持下,展开了一个辉煌的序幕。

  文化符号与“有意味的形式”

  于20世纪70年代获得学科独立性的视觉人类学,相较于整个人类的视觉历史而言,堪称年轻;然而视觉人类学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宣告人类学视觉转向时代的来临。视觉人类学是一门“人类学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的人类学”,理应是纪实性和审美性并重、人文内涵和艺术表现共生的学科。

  19世纪以降的摄影术和摄像机的发明,特别是后者为人类的视觉记忆和视觉思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视觉是一种文化符号,用视觉形式做记录的尝试是人类的文明自觉,是“有意味的形式”和对人类文明记录的尝试。视觉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文明是可视的”的理念基础之上的。视觉人类学承担着阐释和复原人类文明的重任,皆因文明是可视的。《田野之眼》对这一研究内容的界定,是将人类文明放置于一个语境下:任何时间点上的人类文明皆可以一定的视觉形式表现出来。而视觉人类学的任务就是要捕捉这些文明印记,以此对相应的时代和历史作出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思考,视觉真正成为文明的象征和符码。从这个层面上看,视觉人类学的研究内容上至人类文明初始,关怀当下,面向未来。

  借助视觉人类学的学术引领以及数字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中国人类学纪录片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影像中异常引人注目的部分。与新世纪文化多样性同构的人类学纪录片,表现出多元的发展样貌,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

  在视觉人类学视域下,人类学纪录片的“表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被关注的学术焦点,如何表述、谁来表述、表述什么等都是学界不可不考虑的问题。这是人类学纪录片成熟发展的体现,也是视觉人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学科深刻的自我审视和内在生长性的结果。《田野之眼》的观点别具一格:当代中国人类学纪录片在视觉人类学视域下获得了更为深广的书写品格。有别于早期受西方影像民族志影响下的“东方奇观化”表达和20世纪80年代“电教片”式的程式化,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影像民族志在叙事上基本形成非奇观化的日常叙事、非固定化的空间叙事、民族精神和族群记忆叙事对象化的美学范式,在国际视觉人类学领域独树一帜。叙事上的特点既内在的符合了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态势,又高度契合影像发展的趋势,呈现了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影像民族志的叙事美学。文化视野进一步拓展,由“远方”走向“庭前”,关注身边的文化事象,及时承接“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术转向;在文化使命上由“文化抢险”和“抢救旧文化遗存”逐渐转向文化书写和文化建构,承担起观照当代民族文化视角,审视文化变迁的轨迹和脉络的功能;在文化表达方面展开人文关怀,对当代多元民族文化的表达和对情感唤起等方面显示出不凡的表现。

  影像赋权与艺术的人类学

  视觉人类学在现代媒介技术的推动下,为人类学研究领域和方法的拓展提供了外在动力,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人类学必然面临人类学纪录片观看形式和传播形式的改变,传播介质也必然引起传播内容的更新。数字视频、手机视频、交互式网络等新媒体业务在传播上趋向于微型化,微阅读、微观看成了新的看读方式和思维方式。沉浸式、深层思考、完整体系的文化知识形态不再是大众接受的主流,代之以支离破碎的信息点和体验性感知方式盛行。当代视觉人类学在时代变迁和技术发展的机遇下,表现内容发生转向的同时,其表达形式和美学形态也有嬗变,即彰显了人类学纪录片强大的影像赋权能力。

  视觉人类学的当代研究面临新挑战,《田野之眼》认为人类学纪录片不仅需要通过镜像聚焦和折射的当代文化视像,还需要直接面对人类活态的视觉文化现象,面对不同群体的视觉表达、视觉传播和视觉行为,研究人类的群体性图像信息、视觉符号和视觉文化行为,关注视觉媒体和媒体革命对文化的影响,考察在现代视觉媒体影响下的文化变迁。当代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人类学纪录片,不仅需要将镜头聚焦民族文化事象和文化景观,置民族文化于静态观照,更需要直面人类活态的视觉文化现象,捕捉其发展态势和未来性;不仅需要关注人类的视觉文化信息和视觉文化行为,更需要对文化信息和文化行为背后的社会发展态势和文化变革进行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分析外显文化符号,更需要探索主体文化心理;不仅需要严谨人类学的学科规范,更应该尊重人类学研究的主位立场和民族文化自我表达的有效性。从这个层面理解视觉人类学,其意义就远非解决人类学“表述危机”,而是极大地拓展了当代人类学的疆域,比如媒介人类学、艺术人类学、都市人类学、感官人类学、共享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地方人类学等。因此,《田野之眼》为人类学的未来走势展开了令人期待的前景。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