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们为什么要打破“习惯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我们为什么要打破“习惯化”?

来源:北京晚报2024-12-21 10:13

  作者:汤绮云

《屡见屡鲜》 (美)塔利·沙罗特、卡斯·R.桑斯坦中信出版集团

  习惯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东西,它太强大了:走进烟雾缭绕的房间仅仅十几分钟就会几乎闻不到烟味,因为习惯了;40%的人会在入职6个月内辞职,但6个月之后离职的比例就会大大下降,也是因为习惯;曾经激动人心的事业,或是那个总能牵动你心绪的人,在几年之后变得无比乏味,依然是因为习惯……

  我们为什么总能习惯一切?习惯对于我们究竟是好是坏?我们是否应该放任自己习惯一切?为了探讨“习惯”这一我们早已习惯的品质,纽约心理学及神经学博士塔利·沙罗特和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卡斯·R.桑斯坦,合著了《屡见屡鲜:在习惯化的日常之外》一书,剖析习惯化的成因、习惯化是如何影响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习惯化的利与弊,并提出实现去习惯化的方式。

  “习惯化”不是什么性情不坚定或道德缺陷,它与品德无关,与进化有关。当大脑感知到一个持续的刺激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对该刺激的反应会越来越小。一般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通过忽略那些不会改变的事物,大脑可以腾出资源来关注后续可能发生的有潜在重大意义的事件。为了生存,大脑必须优先考虑新的和不同的东西,比如突然闻到的煳味、一只冲你跑过来的老虎、地上不知谁掉的一块金子……为了让新奇的、意想不到的东西突显出来,大脑会过滤掉老旧的和意料之内的东西。

  习惯化是人的天性,即使理智上你想要永远保持对某人或某物的热爱,但那些曾经非常振奋你的事物,不论是一段关系、一份工作、一首歌还是一件艺术品,也会在一段时间后失去光彩。人们常常说要“跳出舒适区”,或许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随着时间推移,习惯化发生作用,曾经的舒适区已经枯燥无聊到不再“舒适”了。

  经济学家提勃尔·西托夫斯基曾说过,快乐来自不完全的、间歇性的欲望满足。这就意味着,对于生活中的任何美好事物,如果你只是偶尔得到,它们都会带给你喜乐;但是,一旦这些经历变得频繁起来,甚至每天都会经历,那么它们就不能产生真正的快乐了。

  许多美国人都很喜欢奶酪通心粉,有研究人员专门用这种美食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有一组志愿者被要求连续一个星期每天都吃奶酪通心粉。刚开始的时候,志愿者都很快乐,吃得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奶酪通心粉变得越来越不讨人喜欢了,每次吃下去的越来越少了。原因很简单,他们对这种食物习惯了。几乎任何刺激,无论是好是坏,无论是鸟语花香的公园还是人行道上散发恶臭的垃圾,只要一次又一次近距离经历,最终都只能引起较少的情绪反应。

  但是,如果你能对那些你不再有感觉,或者不再注意的事物恢复惊奇感,又会怎么样呢?这就是“去习惯化”。

  还是那个奶酪通心粉实验,作为对照组的另一组志愿者每个星期只吃一次奶酪通心粉,持续五个星期。第一个星期,他们很喜欢这种食物;第二个星期,还是很喜欢;第三个星期,仍很喜欢……他们对奶酪通心粉的喜爱程度一直没有下降,因为快乐来自不完全的、间歇性的欲望满足。

  这个实验对我们提升日常幸福感很有启发。那些过去能带给我们快乐和幸福的事物,或许并不是失去了魔力,而是习惯化让我们对它们失去了感知,也许只要对其“去习惯化”,快乐就会回来。暂时改变你所处的环境、改变规则、换一下与你互动的人,以及偷得浮生半日闲——摆脱日常生活,小小地休息一下,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都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获得敏感性,帮助我们注意到平时几乎看不到的东西。

  对好的事物我们需要重新变得“不习惯”,但是对不好的事物,也要去习惯化吗?《屡见屡鲜》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这听起来有点可怕,因为没有人想要一遍又一遍经历糟糕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当我们习惯于各种不好的事物时,就会变得没有动力去争取改变,那么我们与愚蠢、残忍、痛苦、浪费、腐败、歧视、谎言和暴政的斗争,都会面临严峻挑战。对不好的事物的“习惯”,会导致我们承担过大的财务风险,使我们无法注意到孩子逐渐出现的、本应引起密切关注的行为变化,也会让我们的亲密关系中的细微裂缝变得越来越大,还会让我们不再觉得工作中的愚蠢、无能或低效是应该纠正的问题……

  虽然“温水煮青蛙”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只要水温达到一定的程度,青蛙是会跳出来的——但它仍然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寓言故事,因为人类真的是一种会对逐渐累积的危险视而不见的生物。美国魔术师乔·伯勒斯被人尊称为“惊人的乔”,他的拿手好戏是逃脱术。1989年,他进行了一次棺材逃脱术表演,铐着手铐躺进木制棺材,再由助手把他埋进地下后,他成功解开手铐回到地表,演出大获成功。后来他多次在不同环境下从各种各样的棺材里成功逃脱。直到1990年,他决定选择一个透明的、以塑料和玻璃为材质的棺材,好让观众看清,并且还深深埋入2.1米深的地下,又在覆盖物的泥土中加入了大量水泥。这次幸运没有眷顾他,重达9吨的泥土和水泥压垮了塑料棺材,乔真的被活埋了。有许多因素共同导致乔做出了这个最终夺去他生命的决定,其中有一个就是风险习惯化。即便一种行为的实际威胁一直保持不变,但随着你不断做出这种行为,你也会倾向于认为其风险越来越小。你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而对风险的恐惧却越来越少。

  风险习惯化影响着我们所有人,但其实想改变也很简单,你需要让某些东西“摇晃一下”。时不时地改变一下环境,改变一下背景,这样人们就能够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例如,改变一下员工在流水线上工作的位置,或者将建筑工地警告标志的颜色换一下。甚至,只要稍微移动一下物体,你就可以增强注意力,改变对风险的感知。仅仅是意识到你的大脑对重复刺激的反应较小,都能帮助你摆脱习惯化的思维困境,让大脑保持更好的弹性。(汤绮云)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京剧《新声》:京剧入川,高唱“新声”

  • 琼瑶余晖:“纯爱梦”的苏醒与国产爱情电影的转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