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情”与“思”的灵魂港湾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情”与“思”的灵魂港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1-02 10:31

  作者:丁 帆

  天下文章,全凭一个“情”字了得;大千世界,无非用一“思”字看取人生。前者是指优秀的文学艺术怎样选择题材,怎样运用情感,这是要依靠作者的灵性来解决的难题;而“思”的表达,则取决于一个作家的阅历、生活经验和学识,以及价值观的高度,作家要将其有机地融入作品。二者是文学创作,尤其是广义的非虚构散文创作中一组充满矛盾的悖论。如何解决这组矛盾,也正是贾梦玮几十年来孜孜不倦探索与追求的。从《红颜挽歌》到《往日情感》,近30年来,他盘桓纠结在这样的艺术抒写当中,终于有了一种清醒的认知,让自己的散文有了属于“自我”和“存在”的特质。

贾梦玮作品书影

  1999年,我和贾梦玮一起去北京参加了李元洛、周实先生在岳麓出版社主办的“长河随笔丛书”出版发行仪式。一晃20多年过去了,如今看到贾梦玮的新著《往日情感》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阅读过后,十分惊喜。一眼看出,他的散文文字更老到了,艺术更成熟了,其深邃的人文哲思内涵更令人击节。

  如今,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修订版《红颜》,去掉了“挽歌”二字,便可见作者价值观的一种重新定位。几十年过去了,中国文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名的修改说明作者在这近30年的编辑生涯中,阅文无数,阅人无数,修炼出一种更深邃的思想表达方法,更具艺术的穿透力和多义性。正如作者所言,“我不只为她唱‘挽歌’,也是为了我自己”。为自己也正是贾梦玮哲思的深化——不仅仅是当年对女性的“同情和怜悯”,更重要的是,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突破女性的视域,在回看“自我”“本我”中,寻觅共同人性的“存在”。

  当年,我曾在《红颜挽歌》书序中说:“这是一个由理性到感性的发展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思想深邃的一面;同时,我们亦可看出作者在艺术上尚不够圆熟的一面。但我以为,凭着他的灵性和感悟,一定会在散文创作领域内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的。”果不其然,近30年的人世沧桑,让作者更参透了人生的况味,俯瞰着这熙熙攘攘的世界,将“情”和“思”融合为散文创作的精髓。这是《往日情感》更上层楼的标志性艺术结晶。

  毫无疑问,《往日情感》使用的是情感与理性交叉和交织的两套笔墨,在纷繁日常的现实世界中,人与物的风景描写中,充满着人性审美的篇什。开首一篇《地铁上也有生离死别》将一幅幅现实世界的画面,镶嵌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钩沉和沉思画境中,作者在展现画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跳出哲思箴言。作品由“情”上升到“思”的飞跃过程,和一般传统散文中“夹叙夹议”的手法不同,它引领读者走向更高的哲学思考境界。正如作者所言,“地铁成为一个独特的场域”“地铁不仅助我每天上下班,也让我通过另外一扇窗口看人,看人生——人在地铁,人生免不了是另一种状态,别一样的心情……地铁上有‘境’。拥挤不堪的地铁车厢,也有美好的‘境’”。在这里,地铁不仅是艺术性描写的场域,还是作者抒发情感和哲思的表达场域。地铁每天吞吐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同时也吞吐着千千万万不同的人生悲喜剧,在人间和人生的“十字街头”,作者纵横捭阖,甚至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电影、音乐、绘画,组接成现实与历史并存的审美长镜头,使作品具备了一种“大散文”的艺术和思想容量。

  当然,最打动读者的抒情描写,是击中人性深处最柔软的那种“往日情感”。那些篇章让我泪流不止。《摇篮》那种母亲站在泛黄历史镜头下的心灵悲剧显影,是带着自己母亲心灵创痛的泣血之作,“摇篮绳断”对于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来说,是一辈子几代人的痛苦,“这是人类最大的悲剧和极罪之一”。“情”与“思”的高度融合,充满着人性审美的慨叹。

  把“往日情感”的“往日”视为“故乡”,则是一种奇妙的哲思遐想,在记忆的历史年轮中,发现“自我”与“存在”的意义,这使贾梦玮的散文具有了较高的哲学意蕴。在《往日情感》里,无论是“两小有猜”的童年记忆,还是“男儿有泪”的朦胧早恋,都是真实有趣、纯洁无邪的隐秘故事抒写,即便在“失去”中,少儿时期的我对流浪狗的本能怜爱,亦是人性向善的歌哭。这里鲜有议论,但并不是没有哲思的表达——如果说“两小有猜”最后一段是对“两小无猜”爱情的放下和释然,那么,在“男儿有泪”中,最后一句“他还拉了我一把”,则是对“往日情感”的最好总结。它让我想起《友谊地久天长》中的那两句歌词:“在故乡的青山上”“情谊永不相忘”。即便是在“丢失在梦中的他”这样怅然若失的爱情悲剧中,作者也隐晦地阐释了爱情悲剧在美学上的升华。

  因此,我认为用“往日情感”作为书名的深意,就在于将“情”“思”融合,置于隐性表达之中,这也许就是散文的至臻境界,所以,我特别欣赏《往日情感》一书的“后记”。

  作者认为:“‘往日’其实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故乡’,人生不过就是对‘故乡’永远的回望。按照德国诗人诺瓦利斯的说法,哲学乃是一种‘思乡病’,只有当这种回望代表着被种种因素掠夺了的故乡和自然时,哲学才有获得真理的可能。回忆之于个人,正如历史之于人类。文学的回望,除了哲学的意义外,还是要从往日找到情感的支撑,以此获得前行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大概是所有的力量中最大、最持久的。”这就是这本散文集的灵魂所在,“真理性”和“审美性”价值既是历史的回声,又是文学当下“人性”表达的终极追求。

  作者还说:“回忆乃人的天性,它让历史成为人的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作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记忆之职责’。记忆、文学的回忆乃是为了对抗时间的掠夺。”是的,文学的记忆是为了对抗时间的掠夺,而作者强调的“往日情感”,却是另一种哲学的思考,那就是在时间的流逝中,人类之“爱”是文学所要表达的最高情感和情境。

  由此,作者对文学的最高企盼就是人类的大爱永不消逝。“往日情感”是沉淀,一种沉默——散文的全部隐喻性就停留在这样的哲思境界中。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时间是不可逆的物质运动,而正是文学的表现,将时间变成了可逆的“往日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散文集让我对贾梦玮才情和思想的升腾表示感佩。

  但愿我们的文学,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作品,永远保持着不能泯灭的人性——这是作品“情”与“思”的灵魂港湾。

  (作者系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因果报应》:私人复仇故事的悬疑化讲述

  • 何源堃:人工智能,打开艺术再生产的“潘多拉魔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