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丽颖
孙武在《孙子兵法》的九地篇中说:“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孙武的这段话意思是,在战争或战斗中遇到攻击的时候,优秀的军事家能像率然蛇那样首尾相顾,组织军队协同作战,从而各部之间能相互救援、相互支持,最后取得胜利。
蛇的种类有许多,孙武为什么在陈述组织协同作战的重要性时独以率然蛇为喻?率然蛇是什么蛇呢?有关这些问题,我们能在《博物志》中找到相关信息。
西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张华在他的著作《博物志》中写道:“常山之蛇名率然,有两头,触其一头,头至;触其中,则两头俱至。孙武以喻善用兵者。”张华这段话的大意是:常山(恒山)有一种蛇名叫率然。率然蛇(的身体两端)有两个头,触动两个头中的一个,另一个头就会过来(救援),触动蛇身的中部,那么两个头都会过来(抵抗)。
读过张华对于率然蛇的描述之后,就更明白了孙武为什么用这种蛇打比方。
但是,如果率然蛇的身体两端各有一个头,就意味着它没有蛇尾。于蛇而言,蛇尾巴有运动平衡、警示、缠绕、信息传递等功能。另外,蛇的泄殖腔位于蛇尾下方,蛇通过泄殖腔生殖和排泄。没有蛇尾的率然蛇如何完成这些功能呢?还有,如果蛇的身体两端各生一头,只怕它连前进的方向都无法确定。
由此可见,张华记载在《博物志》中的率然蛇具有传奇色彩,在现实中似乎不见。但是,传奇的不只有《博物志》,对于率然蛇的记述,还见于其他古代文献。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东方朔在《神异经》中讲道:“西方山中有蛇,头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触之者,中头则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並至。名曰率然。”东方朔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西方山中有一种蛇,头尾相距颇大,蛇身五彩斑斓。人或物触击它,击蛇头则蛇尾就会凑过来,击蛇尾则蛇头就会凑过来,击其腰身则头尾都凑过来。这种蛇名为率然。后来,宋代的《太平广记》也大体传承了《神异经》对于率然蛇的记载。
东方朔在《神异经》中记载的率然蛇在西方的山中,这个地点比较模糊。它虽无双头,但首尾相顾的特点和孙武的率然蛇的特点一致,和张华的率然蛇双首相顾的特点在本质上也是相同的。不过,东方朔的率然蛇色分五彩,斑斓绚丽。只是,五彩率然蛇和双头率然蛇一样,不似真实存在的蛇类。
宋代以后,随着时光的流转和科学的发展,率然蛇的神秘光环和超能力感渐渐淡去,文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率然”这两个字代指真实存在的蛇。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曾于乾隆三十三年至乾隆三十五年(1768年至1770年)间被贬谪到乌鲁木齐。在此两年间,纪晓岚写下了包含一百六十首杂诗的《乌鲁木齐杂诗》,以记载当地的风土人情、美食趣物。他有一首《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其十八》的诗,这样写道:“斑斓五色遍身花,深树多藏断尾蛇。最是山南烽戍地,率然阵里住人家。” 其大意是:树林深处藏着许多断了尾巴的蛇,它们遍身花纹五色斑斓。这明明是山南最重要的军事区域,却不仅蛇虫出没,还住了一些人家。显然,纪晓岚诗中的“率然”只是代指身上有五色花纹的普通的蛇。这些蛇不但没有首尾相顾的能力,甚至连尾巴也没有——它们是“断尾蛇”。纪晓岚对于乌鲁木齐的蛇质弱、缺乏攻击能力的感觉一点都没错。据介绍,新疆夏季酷暑、冬季严寒,不适宜蛇类生存,所以新疆的蛇无论数量还是种类,都相比南方少。
中国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的率然蛇,又一次让我感觉到华夏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文人们的笔毫轻轻落下,哪怕是对于一条蛇的描述,都那么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张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