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慧的灯塔——关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智慧的灯塔——关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来源:文汇报2025-02-01 09:46

  作者:赵丽宏

  25年前,在迎接新世纪的时候,北京的一家报刊约我为读者推荐十本书。为这个书单,我斟酌很久,读过的好书不计其数,要选十本,不容易。我书单中的前九本,都是文学作品,古今中外皆有。最后一本,想推荐一本与哲学有关的书。我的面前有两本书,罗素的《西方的智慧》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的书以前读过,当时正在读罗素的书,觉得写得好,文字灵动,把西方哲学的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二中选一,我迟疑了一下,选了《西方的智慧》。两年后,我有机会访问欧洲,去了很多国家。在德国的滨海城市不来梅,遇到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在一次交谈中,那位德国哲学家对我说:“我见过很多中国人,都膜拜西方哲学,认为哲学的中心在欧洲。我非常奇怪,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在中国,你们难道视而不见?”他告诉我,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让他全面了解认识了中国哲学。这位德国哲学家的话给了我极深的触动。想到自己开列的那个书单,感到有些遗憾,最后那本关于哲学的书,更应该推荐《中国哲学简史》。这些年,我把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书放在随手可及的案头,经常翻阅,获益无尽。这是一本值得每个中国的读书人一读再读的书。

  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书,是上世纪40年代中用英文写的。他写此书的初衷,是有感于西方对中国哲学的无知和曲解,并由此而产生的傲慢。他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中国哲学史,这本书,是在英文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书的原版是英文,曾被翻译成很多文字在海外出版,是传播中国哲学最有影响的一本书。那位德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认识,正是得益于此书的德译本。中国读者读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中译本的初版是1947年。

  古老的中国哲学史,内容如此艰深,书中还有那么多古奥的汉字,然而这本书却译自英文,这有点奇怪。中国哲学史是一条源远流深的长河,逾越数千年,途中到处是曲折的湾流、神秘的漩涡,其支流成千上万,如巨叶之上复杂无序的脉络。中国的哲学流派和哲学家承前启后,如叠嶂层峦,群峰起伏,大大小小山头无数。然而冯友兰却淡定从容、成竹在胸,不慌不忙地娓娓而谈。全书28章,从先秦到现代,把中国哲学漫长曲折的历史和万千气象,生动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他的文风明白晓畅、鞭辟入里,他的阐述深入浅出却不失其深邃,化繁为简却不掩其繁茂。

  何为哲学?我们曾经看到很多不同的解释,“哲,智也”“智人则哲”“思想的思想”“认识宇宙的方法”“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等等。冯友兰在他的书中这样说:“我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冯友兰认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让人简单地增加知识,而是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逐渐上升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冯友兰在他的书中清晰地分析了哲学和宗教的区别。他认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又出世。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而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世界,人类将以哲学代替宗教,这与中国的传统相合。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而中国哲学,正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中国哲学对人类的贡献,从古至今没有中断,而且一直会不断向未来延续。

  古代的中国哲学家,在两三千年前就已经提出了人类的几乎所有哲学命题,而且都有极富诗意和文学意味的表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人类思想史中的一个奇迹。冯友兰著作中对诸子百家的描述和分析,清晰明白,引人入胜。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其中牵涉到无数不同的观点,无数性格迥异的哲人,他们各行其道,互相争辩,阳气沛然的呐喊和阴幽病相的呻吟、开蒙启智的明晰哲理和让人困惑的混沌之说,在各种流派的辩论争执中交织纠缠。其实,这些流派的很多观点并不完全相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冯友兰在书中介绍了孔子的学说和他的经历,也把孔子在历史上地位的起伏变化说得很明白。一个四处游说讲学的私塾教师变成“至圣先师”,是儒学和各种哲学流派博弈竞争的胜利。墨子是第一个以激烈态度批判儒家的哲学家,但对孔子提倡的仁、义,墨子没有批评,他提出的“兼爱”,和孔子的“仁者爱人”不谋而合。老庄的哲学涉及很多命题,如对“道”的看法,对一系列矛盾相对的观念的解释,善与恶、大与小、有与无、是与非、生与死、名与实、有用和无用、有为与无为。这些话题,如谜语,哲学家并未提供答案,只是异想天开,提供思路,让人产生浓厚兴趣,也引人思索,启发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去寻找答案。而这正是中国哲学的迷人之处。

  冯友兰写中国哲学史,不是简单地描述介绍中国哲学的历史,他更是一个思想家,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对历史和现状,对中国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中的地位,发表独到的见解。很多西方哲学家和他们的著作言论,不断出现在他的书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斯宾诺莎、康德、杜威、罗素。书中经常把中国哲学家的观点和外国的哲学家做比较,比较的目的并非厚此薄彼,而是让人更清楚地认识中国哲学的特点和高度。对中国哲学的各种流派,书中的介绍大多客观公允,很少意气用事,也不随意用今人的经验和观点批判古人。而对一些外国学者对中国哲学的曲解和误读,他总是观点鲜明,提出不同看法。在以往的历史中,很多人对中国哲学的评价,只是取其一端或片段,或褒扬,或批判。统治者和政治家如此,史家和文人也一样,这样的断章取义为己所用,对中国的哲学是一种严重的损伤和扭曲。这本书,是中国的哲学史,其实也是中国的政治史、宗教史、文化史、风俗史,而对这些历史的描述和分析,完全都融合在哲学的思维中。第十八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中有一条近2000字的注解,题为“关于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很值得一读。这段注解,其实是和一位外国博士的辩论。这段注解,对中国人如何看待外部世界、如何看待入侵外族、如何从闭塞自大到被西方的现代文明震撼,有客观而睿智的分析。这一段注解,就是一篇极为精辟的反思历史的哲学论文。

  对同辈学者的观点,冯友兰在书中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如谈到对董仲舒的“天”的解释,他引用了金岳霖的话:“我们若将‘天’既解为自然之天,又解为主宰自然的上帝之天,时而强调这个解释,时而强调另一个解释,这样我们也许就接近了这个中国名词的几分真谛。”这是金岳霖未见之于其著作的言论。冯友兰这样评价这段话:“这个说法对于某些情况似不适合,例如就不适合老子、庄子,但是完全适合董仲舒。在本章之内出现‘天’字时,请读者想起金教授这段话,作为董仲舒哲学中‘天’字的定义。”他完全可以重新组织文字,用自己的话定义董仲舒所言之“天”,但他认为金岳霖讲得更好,所以就把这段话引用在自己的著作中。这也体现了一个哲学家谦虚兼容的胸怀。

  哲学是复杂的思维,是在茫茫丛林和迷踪中寻求出路。而经历了丛林和迷踪,哲学应该把人引入单纯的境界。这正如老子所言“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皆孩之”。冯友兰以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为《中国哲学简史》的结尾:“人必须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这样的尾声,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赵丽宏)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李蕾 王澍哲:“和”文化发展之声 “合”时代进步之力

  • 喻 溟:对于历史再现,我们有多少想象空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