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西北史地与丝绸之路

来源:甘肃日报2025-02-18 10:15

  作者:刘进宝

  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西行,通过甘肃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西域)地区,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伊朗等地,连接亚洲、欧洲的交流和商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在我国境内所通过的地区,主要是陕西、甘肃、新疆、青海等省区。《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就是将丝绸之路的发展、变化与所经过的重要地区——西北紧密结合,探讨其间的关系。

张掖平山湖大峡谷 杨 潇

  本书首先将西北史地和丝绸之路置于“东方学”的视野下进行讨论,而“东方学”是一门以研究东方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为重点的学科群,它以历史比较语言学作为治学的主要方法。“西北史地学”是面对西北边疆的危机,我国学者“经世致用”,自发地从事有关问题的研究。东方学与西北史地学兴起的时间和学科的特点相近,研究的方法也类似。

(《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刘进宝著,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

  “丝绸之路”则是在近代中亚探险的背景下由西方学者提出的。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在中国的考察共七次,他的考察既有学术的目的,同时还有为列强提供情报,便利其经济扩张的目的。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回国后,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卷中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

  李希霍芬到中国考察时,并没有到达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他对丝绸之路线路的了解,主要来自文本而非亲身经历。他并没有研究中亚史地,“丝绸之路”一词也是他偶然、无意间提及的,所指也仅仅是从中国长安到中亚之间的东西交通路线,并将其理解为一条基本上笔直的道路。在《中国》第一卷中所附的“中亚地图”,历来被认为是最早的“丝绸之路”线路图,其所描画的“丝绸之路”,基本上是一条直线。这并不是实际的“丝绸之路”,而是他心目中的“丝绸之路”、他想象的“丝绸之路”。其目的是按这条线路修建铁路,方便将新疆的煤炭运出去。

  虽然“丝绸之路”是在西方对东方侵略的背景下提出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出现的背景而否认其科学性。因为“丝绸之路”的提出或“丝路学”研究,与东方学一样,都有其科学价值。

  本书在宏观研究的同时,还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微观探讨,如《史记·大宛列传》中的“西城”和“西域”,丝绸之路的交流功能——双向共赢,丝绸之路的交流特征——转输贸易等,尤其是用较多篇幅辨析了“丝绸之路”一词在我国的传播和使用。虽然“丝绸之路”在1877年就出现了,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学者在研究相关问题时,主要使用“中西交通史”“中外关系史”等名称。1933年9月,《北辰》发表的文章中,将张骞开通的中西交通路线称为“绸缎之路”。1935年,朱杰勤使用了“丝路”一词,可以看作是“丝绸之路”的简称。随后,国内出现了“丝道”“贩丝之道”“运丝大路”“丝绸路”等称呼,显然是指“丝绸之路”。1943年2月24日,《申报》在讲述16世纪葡萄牙对印度和马六甲的占领时,使用了“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这是目前我国媒体最早使用“丝绸之路”一词,从报道的全文可知,“丝绸之路”就是指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则是指海上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一词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已在国内出现,但使用的频率很低。“丝绸之路”一词较多地使用,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间的对外友好交往中。

  在政府间的交往中使用“丝绸之路”一词后,史学界也开始关注“丝绸之路”,如1966年第3期《历史教学》发表的《中国和非洲人民的历史友谊》中就使用了“丝绸之路”。史学界较多使用“丝绸之路”,则是新疆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工作者和研究新疆历史文物的学者,如1979年出版的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2册、朱绍侯主编的十院校教材《中国古代史》、南开大学刘泽华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材,都出现了“丝绸之路”的表述。此后,“丝绸之路”的使用逐渐频繁,并出版、发表了以“丝绸之路”命名的著作和论文。

  本书除了探讨“丝绸之路”的出现及使用时间、范围外,还对所谓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定义进行了辨析。国内学术界在谈到李希霍芬关于“丝绸之路”的定义时,都说李希霍芬将“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并注明是引自李希霍芬的《中国》第一卷第454页。实际上,真正奠定“丝绸之路”学术地位的是李希霍芬的学生斯文·赫定。他在1936年出版的《丝绸之路》一书中,对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作了全面解题和阐述,并将其引入国际学术界。

  目前,有关“丝绸之路”的名称比较多,其概念甚至有些泛化,但不论是按交通路线划分的“绿洲道”“草原道”“沙漠道”“南海道”等,还是以交换物品分类的“玉石之路”“青铜之路”“香料之路”“皮毛之路”等,这些扩大或充实了的“丝绸之路”,都是借用或参照了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概念。如果不加特别说明,当我们说到“丝绸之路”时都应有具体的含义,即从我国长安出发,经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到中亚、欧洲、非洲的古代交通道路。(刘进宝)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郭 伟:纪录片《寻找冯友兰》的诗意叙事与思想探寻

  • 散仙的快乐:陆压与《封神演义》的隐逸趣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