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金庸:敬畏文字的小说家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金庸:敬畏文字的小说家

来源:齐鲁晚报2025-03-08 10:47

  作者:惟 寅

  即便没有读过金庸小说原著的人,大概也对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张无忌、令狐冲等名字有所耳闻,甚至能说上两句他们的故事。不知不觉之中,金庸小说已经成为中国人“常识”的一部分。

  《金庸评传》是金庸研究者刘国重参阅数百种资料撰写的金庸传记,该书呈现了金庸丰富而传奇的一生,同时结合生平,对金庸如何创作出十五部杰出的武侠小说做了分析。《金庸评传》讲述的是金庸与文学互相成就的故事,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对文字充满敬畏的小说家金庸。

  千字文更新不简单

  1955年至1972年,十七年间,金庸完成了十五部小说,约千万字。

  每年写五十几万字,每天写一千多字,似乎也算不上很辛苦。近代以来,为报刊写连载的章回体小说家,绝大多数是“急就章”的态度,报社来人,当面催稿,笔不停挥,瞬间可成。有的小说家,甚至同时为五六家报刊写连载。对他们来说,每天千余字是“小儿科”。

  然而,金庸不是这样的,没那么潇洒。金庸曾对人说:“一直以来,我的稿写得并不多,通常只是写一段连载。有一段时期,《明报》创办《武侠与历史》,为了销路,我也在那里写连载。同一时期写两个连载,在我来说已是破天荒之举了。”此处,金庸说的是在《神雕侠侣》从1959年5月到1961年7月连载于《明报》的同时,《飞狐外传》从1960年到1961年连载于《武侠与历史》。

  刘国重直言自己对《神雕侠侣》《飞狐外传》这两部小说一直不喜欢,可能正是因为金庸同时在写两个连载,精力分散,小说就不够细致精彩。“同时写两个,甚至多个连载,是许多通俗小说家都做过的事,并且常为人所艳称,以为是小说家才气惊人的表现。于今看来,不足为训,不可为法。好在,这样的事,金庸只做过此一两次。”

  一个连载更容易写好,因为精力集中,今天写了一千字的故事,到明天动笔之前的一天时间内,无须刻意去想,也会不自觉地想着下一步的情节与文字。若是同时写着两三个连载故事,那就除非逼着自己去想,再难构思。逼着自己去想,也容易想乱。于是,干脆不想,直到第二天拿起笔的那一刻,再构思,才构思。

  有人还问过金庸:“后来你脱离了《大公报》,自己创办《明报》,你用什么时间写(小说)稿呢?”金庸回答:“我的写稿速度其实是很慢的,一字一句都斟酌,所以一千字的稿,往往是改了又改,起码花两个钟头。”一千余字的连载稿,要写两个多小时,真够慢的。这还仅是下笔定稿,打腹稿的时间尚未计算在内。

  1973年4月,谈到写作的方式,金庸自述是把故事的大纲编写以后,才开始动笔。虽然他另一部轰动海内外的著作《射雕英雄传》是在报上连载的,但他绝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他说,如果这样的写法,必然有很多的漏洞,无法弥补。

  从《书剑恩仇录》开始,金庸的写作态度就很认真,很用心。每一天,金庸除了写稿的两个多小时外,稍有闲暇,可能都会想着他正在写的故事,如何布局,下一步如何发展。金庸在《八旬老人侠士风骨》中说过:“如果灵感来了,一下子就想通了,有时故事结构摆来摆去都不满意,想的时间就长了。”

  金庸的助手潘耀明也曾谈到:“我长年在金庸先生身边工作,亲眼看见金庸先生本人对写作的文字要求历来是非常严谨,甚至可以说十分苛刻,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反复复审看修改很多次。”

  身为报人,金庸每天读书最少四个小时。所阅读的,不止文史著作,还有大量与时政有关的国内外报刊。金庸读文史,对他的小说创作有启发;金庸读报刊,对他的小说创作更有触动。

  熟悉金庸的人,都说他完全不热衷于夜夜笙歌的生活。每天大约有十个小时,他做的事,都与小说创作有或深或浅的关系,而他每天写出的小说,只有一千字。

  对小说越看越重

  1994年在北大,有人问金庸“封笔”的原因,金庸答:“写小说是相当辛苦的,相当痛苦的。”“痛苦”比“辛苦”,还要“辛苦”很多倍,由金庸此语,可以想见他写那些“通俗小说”如何殚精竭虑。

  在为自己最后一部作品所写后记的最后一段,金庸说:“常有人问:‘你以为自己哪一部小说最好?’这是问技巧与价值。我相信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有所进步: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

  到了晚年,金庸似乎更加重视自己的小说创作。金庸曾说:“写小说比较有成就感一点。《明报》也办得很好……但新闻工作是一个短期的,不是永久性的,而文学创作是一个长期的、永久的事情。”在另一场合,金庸又说:“我真正觉得有点成就的是写小说。说做生意,香港有很多很成功很赚钱的生意人;说办报,全世界有很多很好的很受欢迎的报纸……小说不同,一百年之后或者还有人看呢……如果后人说我是这个时期‘一个很受欢迎的中国小说家’,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1994年在北大,有学生问:“武侠小说在您生命中的比重大不大?”金庸答:“实际上最初比重不大,我主要的工作是办报纸,但是现在比重愈来愈大。现在报纸不办了,但是小说读者好像愈来愈多……这是无心插柳了。我本来写小说是为报纸服务,希望报纸成功。现在报纸的事业好像容易过去,而小说的影响时间比较长,很高兴有这样的一个成果。”

  2005年,有人问:“您一生中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说家、报人、社会活动家、学者等等。如果让您自己选择,您认为您最大的成就是哪一类?”金庸稍作考虑后回答:“就影响而言,应该是小说……有这么多成亿的读者跟着我的小说展开想象的空间,对我来说是十分开心的事。”

  《金庸评传》认为,最初,可能金庸像许多武侠前辈作者一样,对这一类文章也不是很看得起的,但金庸是不做则已、做了就必须做到最好的那种人。不仅在同行中要做到最好,跟自己比,也要最好。发挥最大潜力,付出最大努力,达到最高水准。

  金庸写的是武侠小说,武侠小说属于通俗小说,但他的写作态度绝不“通俗”。在所有的“通俗小说家”中,金庸写作态度之认真、恳挚,少有人可比。

  金庸自谦说他写小说是“娱乐读者”。刘国重认为,古希腊的盲诗人编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也在“娱乐”听众;古希腊的悲剧家、喜剧家写剧,也在“娱乐”观众。莎士比亚为自己创办经营的环球剧场写剧本,“娱乐”观众的动机更重,就像金庸为自己的《明报》写小说争取读者一样。

  对标托尔斯泰

  小说写到第三年,1957年10月,金庸就在《谈批评武侠小说的标准》一文中表示,其写作不仅要“使读者感到有趣”,而且“希望武侠小说能有资格被称为‘文学’,确是在努力依着文学的途径来写作武侠小说”。此时,金庸已经明确表示,假如要赛跑,他无意只在“武侠小说”的赛道上与“并世各武侠名家”比试,要比,就跟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小说家或文学家一较高下。

  1972年以后,金庸不再写新的武侠小说,也没闲着。1970年他就着手修改旧作,改了又改,改了几十年。“这一百年中,在中国所有的小说家中,修改旧作之投入之坚执,除了巴金等一二人外,再无人可与金庸相比。”刘国重评价称。

  金庸视为楷模的,是老托尔斯泰。有人问:“您的小说在48岁前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就写完了,后来做了第一次修订,还有第二次、第三次,这个我觉得很好奇。”金庸笑了笑,说:“我自己不是好的作家,好的作家都是这样子的。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写好后要交给印刷厂付印了,印刷工人看不懂这个字,他太太就重抄一遍,抄好了放在那里……但他始终觉得自己写得不好,又把他太太抄的草稿改得一塌糊涂。印刷工人还是看不懂,他太太又帮他抄一遍,托尔斯泰又把它改了。所以自己写的文章,一定要不断修改。”金庸解释自己何以一再修改旧作,想到、谈到的是托尔斯泰的光辉榜样。

  《金庸评传》认为,可以由金庸修改旧作的认真态度,推想他为报纸写连载时投入了多么大的心力。“一个小说家,写新作的时候,很是草率敷衍,却肯不断修改旧作,这种可能性不是完全不存在,是几乎不存在。一般情况下,写得草率的小说家,根本就不会耗费心力修改旧著。有这精神头儿,他们宁愿再草率飞快地写一部新小说。”

  金庸大幅修改旧作,改得好坏暂且不论,很多人认定的金庸再改是为了多卖书赚钱的说法,却是绝对不成立。刘国重直言,金庸要是只为赚钱,偌大年纪,何必费神修改,只要肯授权出版自己作品最早的那个版本,大批读者会买,金庸在家数钱就可以了。

  《射雕英雄传》中,柯镇恶等江南六怪致信黄药师:“前辈当世高人,惟可与王重阳王真人争先决胜,岂能纡尊自降,与(丘处机等)后辈较一日之短长耶?”刘国重分析称,金庸让江南六怪给黄药师写这封信,本就寄寓其个人情怀。

  在《鹿鼎记》之后,饮宴闲谈之间,常有人问金庸:“你为什么不写了?”在金庸未及回答之前,好友倪匡总抢着回答:“因为他写不出来了!”如是数十次之后,金庸也感叹:“真的写不出来了!”

  2006年,金庸为新修版《鹿鼎记》后记补写了一段,有云:“这部小说……抒写的重点是时代而非人物。”这是《鹿鼎记》区别于金庸其他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的一大特点。金庸早期约十部作品,主旨都无外乎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

  金庸并不愿意给自己的文学生涯“注水”。刘国重认为,1972年写完《鹿鼎记》的金庸,再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新的路可走,对他个人而言,已经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性。如不“封笔”,金庸就只好归回到《侠客行》之前他所走的传统武侠小说的老路。

  2004年,有记者问:“现在还有写小说的冲动吗?”金庸答道:“能够写得好就写。”早前,在《鹿鼎记》后记中,金庸也说:“如果没有特殊意外,这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

  可惜,这样的“特殊意外”,终是未见。(惟 寅)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向阳·花》:底层边缘女性的情谊与“救赎”

  • 《我会好好的》:成长叙事与宠物题材的类型缝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