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不娱乐的“冷”题材何以收视不冷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不娱乐的“冷”题材何以收视不冷

来源:文汇报2025-03-13 10:19

  作者:王 彦

  东方卫视大型环保公益纪实节目《一路前行》第二季日前收官了。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10期节目连续10周位居全国省级卫视专题节目收视榜首,相比上一季平均收视率提升15%,观众总体规模提升9%,且收官的第十期节目刷新了整季的收视峰值。

  线上文娱产品供给丰富的当下,剥离了娱乐化属性的“冷”题材收视不冷,对普通人有着一定接受门槛的小众赛道同行者众,这档节目为什么能?

  不可否认,演员与网络科普红人是节目最初的流量入口。胡歌、刘涛、陈龙共担项目发起人,一边携手刘诗诗、袁弘、林一、王昱珩、胡冰卿等圈内新老朋友共走一程,一边邀来科普大V张辰亮、环保艺术家韩李李等。但能把关注转化为追随,有些事或比“胡歌的朋友圈”更具吸引力。

  延续第一季对环保议题的聚焦,《一路前行》第二季在名人“导流”之后,更通过年轻态叙事、沉浸式体验与科学理性的思辨“留人”,将环保理念转化为一场更多人付诸行动的心动号召。节目暂告段落时,胡歌在个人账号发文,难说再见。一番感慨呼应者众,高赞的评论有这样两条——“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辽阔的山野自有它的浪漫”——当节目拥趸以文化之美抒发对山川之美的向往,这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荧屏之旅,已然收获又一批志同道合者。

  以专业性为“了解与热爱”护航

  明星嘉宾的参与,曾是相对小众或冷门题材的双刃剑。但《一路前行》第二季通过角色重构,不仅实现明星引流与专业深度的平衡,更经由专业人士的加盟,为节目所倡导的“只有了解才会热爱,只有热爱才会行动”把准航向。

  张辰亮,他为人熟知的网络身份是科普大V,全网拥有5000万粉丝,因“鉴定网络热门生物”等一系列视频走红,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狐主任”。而他的本职工作则是科普作者,是中国科学院旗下《中国国家地理》的一员。这一次,他不仅受邀担当节目的科普向导,还担任总导演,直接参与策划。科普达人的坐镇,为节目注入了专业性与网感兼具的独特气质。他既以冷幽默风格解读生态知识,又以对标科学家的严谨态度设计行动方案。

  整季节目通过藏狐、水獭、布氏鲸、兰花等具体物种的保护案例,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转化为可感知的个体叙事。比如首期节目以网红动物藏狐为线索,揭示其作为“伞护种”的生态意义——保护藏狐即保护整个高原生态系统。“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既满足了观众对万物生灵自然奇观的好奇心,又通过环保理念、科学知识的嵌入实现了认知升级。

  胡歌等人作为故事的见证者、讲述者,以第一人称视角投身节目,化身观众“嘴替”与专家互动,通过流量转化让科学知识触达更广泛的受众。节目播出后,“肉夹馍堆肥法”“招鹰架原理”等话题登上热搜,实现了环保理念的“破圈”传播。

  以真实性召唤“行则将至”的共鸣

  为更好地呈现生态环保现状,节目组历时8个月,奔赴四大典型生态系统:雪域高原(青海玉树)、海洋岛屿(浙江金塘岛)、热带雨林(云南西双版纳)和滨海城市(广西北海)。从“伞护种”“零废弃”“生物多样性”到90后科研人员的坚守等,每个地点都设计了独特的环保议题,观众也由不同的个体由点及面,领略到更为全面的环保事业。

  北海涠洲岛的布氏鲸保护行动让人印象深刻。时隔数月、先后两次,环保小分队带着科研任务出海寻找布氏鲸。遗憾的是,两次出海都有未竟之功。这般“真实的不完美”恰恰展现了环保工作的艰辛与坚持。而西双版纳兰花保育的段落,则刷新了公众对兰花的认知。看似常见的吊兰、蟹爪兰并非兰花,真正的野生兰花因人类采挖已濒临灭绝。通过嘉宾的亲身体验,节目传递出一个信号:环保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从纠正认知误区开始的行动自觉。

  值得一提的是,对比传统环保题材纪录片常以生态危机的警示性叙事唤起共鸣,《一路前行》第二季选择了一条更具建设性的路径——用“生态美学”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节目镜头下的中国山水,既有青海玉树的雪山草原、涠洲岛的碧海蓝天,也有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苍翠深邃。目之所及,高天流云、深海鱼跃、百花竞艳,这些画面不仅在视觉层面绘就了中国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山水田园画卷,更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嘉塘草原牧民自发封育草场,创造了4年恢复2150亩退化土地的奇迹,高原草场重回丰茂;在金塘岛,工业区与水獭栖息地和谐共存,背后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中国方案;西双版纳植物园有个线上排行榜,“榜一”用户识别的物种数量,就是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最佳注脚……凡此种种,都是今日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答卷。(王 彦)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DeepSeek、AI幻觉与文艺创作:算法缪斯下的艺术嬗变

  • 写作主体性消解:人工智能时代的“文本末世”隐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全国两会上,“科技创新”成为高频词。城市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空间载体。一方面,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另一方面,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