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海立云垂暝望中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3-27 10:01

  作者:赵德发

  “湖天光景入空濛,海立云垂暝望中。记取僧楼听雪夜,万山如墨一灯红。”多年前,我读到清末诗人易顺鼎的一首绝句,印象颇深,尤其是“海立云垂”一词,深深镌刻于我的脑海。这个词是化用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中的句子“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杜甫想象出这样的画面,来形容文辞气魄之大,可谓脑洞大开。

  易顺鼎虽出生于湖南龙阳,但他有航海经历。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满腔悲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击日军,过海峡时肯定经历过狂涛巨浪。不知此前他见没见过海,但写这首诗的1886年,当他徜徉太湖山水,在黄昏时分的瞩望中,诗人眼中的“湖天光景”俨然是大海气象,而且是“海立云垂”的模样。

  海立云垂,我亲眼见过这种场面。1992年,我在日照第一海水养殖总场挂职,8月31日,台风与天文大潮同时袭来,全场职工都去拦海大坝上抢险。只见乌云贴着海面疾驰,巨浪一波波由远而近。那浪拍到坝上,“轰”地一响,整个大坝都在发抖。浪头溅起十来米高,海水夹着泥沙砸到我们的头上脸上。那时,我想起了“海立云垂”这个词,想起了苏东坡的那句“天外黑风吹海立”(《有美堂暴雨》)。那海立起来的时候特别凶猛,竟然将大坝扑咬出一个个缺口。每发现一个缺口,我们就火速集中到那里,从堤内背沙袋上去填补。然而,从白天坚持到黑夜,大坝还是被冲开一个大口子,海水倒灌,五千亩虾池里的对虾全部跑光。第二天,我和场长他们站在坝端看着眼前的一片汪洋,心情悲凉。场长叹一口气道:“人没事就好。”我点头称是,心有余悸。

  海洋从来都不是安静的,虽然“海立云垂”的现象并不常见,它也有波平如镜之时,但总体上是动荡不安的。海风吹来,波涛滚滚;潮来汐去,水涨水落;洋流或暖或寒,循环推进。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海洋已经成为一个完备的生态系统,饱满圆融,动荡而有规律。

  我想,身为作家,如果写海洋,应该效仿海洋,写出海的气质、海的精神。所以,我在长篇小说《大海风》开笔之际,在纸上写下这么几个词:海立云垂、惊心动魄、汪洋恣肆、饱满圆融。我将这张纸一直放在案头,经常看上一眼。这是我的追求和梦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世纪初的海,中国北方的海,在我的电脑上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篷帆高张,号子响亮,渔民们多数沿袭千百年来的捕捞方式与生活习惯,为生存与繁衍而忙碌。极少数人具有商业意识,用大风船载上货物在港口之间来回奔波,赚钱赢利。但是,喷吐黑烟的火轮船从远洋来了,装着大炮,载着兵员。他们将清军打垮,抢占一个个海滨要地,建殖民地,往内地修铁路,并试图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一股更凛冽的“海外黑风”来自日本,军国主义者杀气腾腾,占了朝鲜半岛,再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响起枪声,中国的陆与海,从北至南布满战云。

  在这个时间段,黄海与渤海上还发生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死逼梁山下关东”,无数穷人被天灾人祸逼得活不下去,只好含泪离乡。他们背着孩子与铺盖,集中到从苏北到鲁南的沿海小港,或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等大港,上船北去,到白山黑水之间寻找安身之地。到那里开垦出土地,种出高粱大豆,又被商人贩运到南方。于是,往北运人,往南运粮,便成为那个时代航运业的主要业务。大豆在东北原产地或山东榨了油,豆饼运到长江口一带,被那里的人买去肥田,以至于经商的四桅、五桅大风船,都以装多少“饼”为载重量。

  《大海风》的主人公邢昭衍向张謇学习,企图以实业救国,借助这个“历史机遇”得以发展,建起一支船队。在恒记轮船行开业仪式上,他那正读中学的儿子邢为海却站出来大声疾呼:“我希望各位不要光想着自己发财,还要想着民生!你们买轮船,搞运输,生意红红火火,可是你们都拉了些什么人?大多是闯关东的老百姓。他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闯关东?是他们在老家活不下去了!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这到底是谁造成的?中国还有没有希望?中国人还有没有出路?你们想一想,想一想呀!”后来,邢昭衍向儿子辩解:“这么多人闯关东的原因固然需要思考,中国的出路固然需要寻找,但是在目前,帮他们找活路是当务之急,是一种善举。昭朗号的票价最低,让他们减少了去东北的成本。佛家讲渡人,咱家的船也在渡人!”邢为海听了,眉结依然未解:“你渡他们去东北,谁渡全中国的苍生出苦难?”所以,邢为海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渡苍生”的宏大事业。

  邢昭衍原以为自己可以继续发展,让船行进一步壮大,然而日军侵华,让他的梦想破灭。他想起在明代担任马蹄所千总的祖先,想起祖先的抗倭事迹,身上的民族血性突然复活。他将辛苦半生才拥有的6艘轮船毅然沉入胶州湾航道,给日本军舰进入青岛港制造障碍。当然,沉海之船不止这几艘,还有许多军舰与民船。那个场面,配以日本工厂被炸毁的火光与响声,配以中国人的冲天怒气,也可谓“海立云垂”。

  海上,有人为的壮剧,也有天降之灾祸。海风给传统航海活动带来动力,“顺风顺水”是一种理想境界。但如果风太大,那就麻烦多多,不只是无法行船,还可能船毁人亡。过去渔村墓地里的一个个衣冠冢,有多少都被孤儿寡母的泪水冲刷浸泡。我在小说中写了一场场大海风,让主人公和他女儿等人的命运轨迹突然改变,端的造化弄人。

  我还写了另一种“大海风”:文化的输出与交流。清末民初,西风东渐成为大势,不过,东风西渐、中学西播也初显端倪。1899年来到青岛的德国人理查德·威廉便是推动这一潮流的重要一员。他身为传教士,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被其深深折服,改名“卫礼贤”,办起礼贤书院,请饱读诗书之士教授孔子学说。他还翻译了许多中国文化经典,将其介绍到西方。我将这个人物写入作品并贯穿始终,让读者感受他鼓动起来的这种“海风”。

  我写《大海风》,最终目的是想描绘一个海立云垂的时代。透过历史的深沉暮霭,遥望冥想,我看到了历史风云中的连天浪涌,看到了在浪涌间沉浮的各种船只、各色人等。“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晚清进士庄陔兰将这句佛语写给邢昭衍,让他知道人生不过是海上的水泡。可邢昭衍不服,声称自己即便是一个水泡,也要在短暂的一生中绽放光彩。书中其他人物,虽然我并未刻意描写他们的人生观,但他们同样活得精彩,像邢昭衍的妻子、妻妹、女儿以及学妹翟蕙等几位女性,像船老大望天晌、造船工头邢大斧头、中医兼革命家靖先生、俄罗斯青年伊戈尔、文化名人王献堂和庄陔兰等,各具风姿。另外,描绘一个时代,必须有丰沛的细节,我力图让波涛卷起的每一粒沙子都有出处,都有分量。

  海立云垂,不只是内容,也指笔法。我尽量让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如第一章,先有一场邢昭衍听卫礼贤夫妇朗诵歌德与黑塞诗作的“文戏”,接着便是他坐船遭遇大海风的“武戏”。全书50多万字的篇幅中,意外之事经常发生,命运之线或下滑或高扬,努力造成惊心动魄的效果。

  海立云垂暝望中。我今后还会观海听涛、感受海风,继续书写海上故事,将我的见闻与思考与读者交流。

  (作者系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狂流》:西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之歌

  • 赵阡合:明星靠扮丑转型,是在走捷径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