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华夏日常生活史》:走进古人生活的世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华夏日常生活史》:走进古人生活的世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4-10 10:13

  作者:张鹏禹 吴伟琦

  近年来,在文学、影视、游戏等领域,不乏对古人饮食起居的鲜活呈现,激发起大众对古人生活方式的浓厚兴趣。李志生的《华夏日常生活史》聚焦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从日用行藏之物中打开古人生活图卷,清晰梳理和生动还原中国人生活史的嬗变,为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独特视角。围绕该书写作,我们对作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李志生进行了专访,请她为读者解读古人生活中的智慧。

  问:为何选择日常生活这个角度进入历史?您的写作秉持怎样的历史观?这种“显微镜下的历史”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答: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了解古人的实际生活,还原他们的生活与习俗,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必需,更能使我们知道自己的“来”和未来可能的“往”。本书希望读者看到的是一幅全景式的古人生活画面,这幅画面围绕人类最基本的活动——衣食住行而展开,而衣食住行又是最能让现代人共情的历史内容。“显微镜下的历史”的意义在于,大历史有益,但未必能引人兴趣,细致的、仿佛能触摸到的历史则会触动人,更引人入胜。因此我特别强调细节的衬托、情感的填充。

  从日常生活角度切入历史,也与当下的文化语境息息相关。在今天,很多人都渴望探寻自己的文化之根,了解古人的生活与我们今天有哪些不同,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过去,人们的目光更多投向的是世界,找差距、促进步;如今,我们会更加自然地转而向内探寻自己的文化由来。

  当下年轻人追捧《清明上河图》中的“奶茶铺”、《东京梦华录》中的夜市等行为,表明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又不应止步于此,古人生活中的智慧与优雅更值得关注,我们应该学习古人如何于日常中发现美,进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真正使传统文化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

  问:传统服饰热是近年来重要的文化现象,如今年轻人热衷汉服婚礼,常以凤冠霞帔为“标配”,那么在古代,什么人才可以拥有“凤冠霞帔”?一些人也对汉服婚礼中的“朝代混搭”表示了担忧,比如宋代霞帔配明代马面裙,您如何看待这种“古今碰撞”?

  答:凤冠、霞帔同时出现在制度中是在明朝,此时的凤冠霞帔也成了妇女身份高贵的象征。而这份荣耀,统治者也均沾给了庶民女子。一生中,庶民女子可以在婚礼时穿戴一次凤冠霞帔,虽然她们的“凤冠”上并无凤饰。岁月流逝,凤冠霞帔虽褪去了它的制度外衣,但人们赋予它追求幸福、祈望美好的寓意却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凤冠霞帔依然是许多新人幸福的标志。

  对于现在汉服婚礼中出现的“朝代混搭”,其实也不必过于计较,婚礼图的是喜庆,新人喜欢就达到了目的。但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服饰不可如此,它要对服装的历史性做严格把控,因为它会对观众产生形象引导。

  (明)佚名《煮茶图》(局部)(图为《华夏日常生活史》插图)

  问:茶文化在中国古代蔚为大观,古人喝茶与今人有很大不同,比如唐宋时期古人喝茶像煮汤,还会加葱、姜甚至盐调味,他们为何选择这种“加料奶茶”式的喝法?茶在古代民俗文化中又扮演了哪些角色?

  答:唐宋时人煮茶加“佐料”,如葱、姜、盐、橘皮、茱萸等等,主要还是因为茶的加工技术不够好、做出的茶苦、涩味重,为掩盖这些味道,就发展出了添加“佐料”的调饮茶。

  宋代之后,饮茶的普及、茶经济的发展,使茶在婚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但彩礼中要有茶,相亲时还要以茶定亲,也就是男方家人到女方家相亲时,如果请女子吃茶,就说明相中了这位女子。因此“一家女不吃两家茶”的谚语,也就随之出现了。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问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明代之后,相亲时要“吃茶”,定亲时要“下茶”“定茶”,成亲时要“合茶”,“三茶六礼”也就成了那时明媒正娶的代名词。

  茶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茶是一种饮品,物质性决定了它的柴米油盐属性,而它的精神性则是文人雅士数百年来文化附加的结果。从日常中发现美、从物质中达成精神超越,是中国古人的高超智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问:古代普通人的一生最远能走到哪里?敦煌壁画里胡商牵着骆驼穿过戈壁,但普通农夫可能连邻县都没去过。这种“少数人走万里,多数人守一隅”的古代人口流动,却依然让葡萄、黄瓜这些外来物产成了全民共享的成果。古人的“行”如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又怎样重塑了他们对世界的想象?

  答:“少数人走万里,多数人守一隅”,确实道出了古人出行的基本状况。在古代,安土重迁的观念、行路难的现实,都限制了人们的远行。但那时也不是没有“行万里路”的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唐循忠由安西都护府长史迁任福州都督府长史,其家人就带着在西州(今吐鲁番)购买的胡婢做了一次长途远行,他们进玉门关,走瓜州、沙州、凉州,过金城、临洮、大震关,经长安,过潼关而南下江表,再过扬州、杭州、越州,最终到达福州,行程达1万余里。

  即使古代交通不发达,但商业依然繁盛,特别是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出现,更使中原王朝与世界的交流频繁起来。吃的方面,除了葡萄,还有胡瓜(黄瓜)、胡荽(香菜)、苜蓿、莴苣、菠菜等的传入,中国也有丝绸、瓷器、茶叶等的输出。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往事与历史“藏在脑海之外,非智力所能及;它隐蔽在某件我们意想不到的物体之中”;爱德华·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也提到,每一件外来之物“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引发唐朝人的想象力,从而改变唐朝的生活模式,而这些东西归根结底则是通过诗歌或者法令,或者短篇传奇,或者是某一次即位仪式而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别是日常文化的交流,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塑了古人对世界的想象,也进而改变了社会。

汉代彩绘木轺车(图为《华夏日常生活史》插图)

  问:在写作《华夏日常生活史》的过程中,有哪些古人的生活智慧值得我们汲取?尤其是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古人的精致和慢节奏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了,很多时候已经没有时间追求“精致”;古人的生活节奏慢,有许多事情可以“讲究”起来,像房屋的雕梁画栋、衣服的刺绣、家具的雕饰、吃喝的精益求精等等。尤其是宋、明的文人茶,举凡茶品、器物、场地、提炼的茶精神,都透着大雅。

  有人会说宋、明的文人茶是“装”,点茶耗时过长则是“低效率”,但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而它就只容得下“快”吗?“过好当下”固然重要,但加上“放眼未来”,可能就会使我们放慢脚步。拿出一个自己喜欢的杯子,沏上一杯自己爱的茶,在悠悠的半小时中,体验一下“精致”待己的感觉,也让过快运转的身体休息一下,这就在爱自己与爱生活的同时,将快与慢的生活做了平衡。不妨找时间按下暂停键,学学古人的风雅与精神,哪怕有人说你“装”。

  问:如果能回到古代,您最想体验哪种日常生活?

  答:我很想尝一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炒鸡蛋,那时的锅、油、佐料,都会使它与今天的炒鸡蛋不同,那它的味道又是如何呢?我还想坐一下走在土路上的牛车,体验一把杨贵妃三姊从长安随玄宗临幸华清宫时的感受。还有游一下古代的三峡,看看它是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快意三峡,还是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险道三峡。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还有明天》:“面包与玫瑰”的女性叙事突围

  • 从《初步举证》延伸的思考:社会规训下的女性解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