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熙涵
喜剧竞技类综艺(以下简称“喜剧综艺”)是近年来颇受年轻人欢迎的艺术样式。2024年以来,《轻轻松松喜剧节》《喜人奇妙夜》《喜剧之王单口季》《喜剧大会》等节目获得关注,喜剧综艺回温的力度着实不容小觑。然而,除了几个有记忆点的“名场面”外,在观众看来,一些作品正在变得“没那么好笑”。喜剧和好笑之间是什么关系?喜剧不可取代的功能和特质究竟是什么?类似的话题引发人们关注和讨论。
不接地气,缺乏对现实的观照,让喜剧的可看性大打折扣。有些创作者一味搜罗网上流行的段子、热梗,不加提炼地放到作品中,以此来增加笑料。有些作品简单地将“只是吵、不好笑”的闹剧与喜剧画上等号,远离热气腾腾的生活,放弃对人性与社会的洞察。还有些作品为追求深层表达而“强行上价值”,结果是少了笑点,多了尴尬,观众并不买账。
喜剧作品既是大众审美趣味的集中呈现,也是时代风气与社会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基本来源于生活。现实中不那么理想的生活状态,在创作者的艺术加工下开始有了另外一种“表情”。在去年几部人气颇高的作品中,观众能普遍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接地感”,这其实就是创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捕捉和巧妙表达。
喜剧创作既要捕捉好、表达好当下生活里的真情实感,也要在轻松幽默中传达深刻意蕴。此前,火速“出圈”的作品《电影消亡史》,虚构了一个很多年以后的故事:电影学院考生从面试官口中得知,电影已沦为一个由背景音乐、画外音、粗陋剪辑拼凑而成的“怪东西”,它的时长只许短、不许长,演员不需要有台词,角色也不必拥有名字……这一切,让一个想拍电影长片的年轻人无所适从。作品以反讽方式表现短视频对电影艺术的冲击,在密集的笑点中传达深意——这种可能的“未来电影”,实则窄化了艺术,引导观众对娱乐至上、快餐文化进行反思。这样的作品捕捉到生活中的变化,通过幽默的方式传递思考,所以能引起观众共鸣。
除了展现窘境中的笑点,喜剧的价值还在于用幽默的方式面对生活、抚慰人心。以年轻人喜爱的脱口秀为例,人们对脱口秀舞台的刻板印象,来自演员们铆足了劲的嘲讽与“冒犯”,但脱口秀可以触及的广度与深度却被忽视了。与生活和解的精神,长期存在于中国喜剧的创作传统之中。这其实给脱口秀提供了一个中国式的叙事角度与空间,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激励人的一定是乐观与勇气,能感动人的也一定是温情与善意。
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演员,其实也看到了一个个社区工作者、律师、外卖员、教师、学生的故事。“大家好,我是……”打开的既是他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这些脱口秀行业的新人,从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个人风格出发的讲述,极大地改变了观众对脱口秀的刻板印象,提供给观众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饱满的情感价值。
在由内而外、触及灵魂地笑过之后,优秀的喜剧还能给人思考的余裕。陈道明与何冰主演的话剧《喜剧的忧伤》曾引起热烈反响,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喜剧的讨论。它让人意识到,发笑是喜剧的目的,但喜剧的意义并不止于此。“你都还没有站起来去生活就坐下来写作,多徒劳啊!”作家梭罗的这句话道出创作的真相:去生活,去深入真正的生活。喜剧从来就不是用段子和热梗堆砌出来的速成品,它需要创作者默默地从生活中蓄力、提炼。(陈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