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淬年代之火,呈转型之难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淬年代之火,呈转型之难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07-11 09:36

  作者:唐 山

  “你就放心吧,这种条款,什么时候生效过?”在资本的牌桌上,林岳(习惯盗窃合作伙伴专利技术的投资人)不屑地说,并将加入了厚厚的专利保护条款的合同抛给大股东。大股东欣然签字……

  加入条款前,钱宏明便不以为然,对柳钧说:“你以为靠这个,就能约束林岳?”柳钧当然也不信,但他别无选择。

  这是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淬火年代》中的一个情节。该剧改编自阿耐小说《艰难的制造》,是爆款剧《大江大河》的姊妹篇。如今,它正遭受着评价两极化的煎熬:一方赞,“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和很多周围人的影子”;另一方批,“见不到任何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全都是恐怖的空壳”……年代剧之难,或许正在于每个年代其实都是多元的,亲历者的体验各不相同,总有人觉得它真实,也总有人觉得它虚假。

  不计较细节上的争议,我愿给《淬火年代》点赞,因为它真实地呈现出文化转型(文化转型一般是指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的根本转变)之难——一代人做出了巨大牺牲,可看上去,历史才进步了一点点。只有多年后再回望,我们才会惊觉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巨大的,特别是文化进步。《淬火年代》提醒了今天的我们,应该倍加珍视这些进步。

  所谓商业智慧全是小聪明

  许多年代剧把改革开放拍得一帆风顺,似乎有了好政策,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事实上,“行动改变易,观念改变难”,旧观念常带来大困难。

  《淬火年代》呈现了新旧世纪之交的景象: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制造业被冷落。

  一方面,当时国人普遍缺乏程序意识、职业意识。正如剧中所呈现的,在民营工厂中,年轻员工上班打游戏、醉酒、不按图纸操作,老员工随手乱扔成品、不服管理,这些均属常态。设备常年无更新,企业无设计部门,人际关系复杂,老师傅“各立山头”,企业主扶植两派以维持平衡……在人治的氛围中,无人关心技术的提升。

  另一方面,市场还很不规范,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林岳式的“流氓资本家”横行。林岳公开宣称,他绝不会在技术研发上投钱,因为花很多钱才搞出来的新产品,仅仅两三个月后,市场上便会仿品泛滥。林岳等人“吃”下国营大厂后,拥有了全市最好的加工设备,任何新产品都只能请其代工。他还公然盗窃专利技术,面对柳钧的抗争,林岳竟让小流氓暴打柳钧,并剁掉他的小拇指……

  不只是林岳,当时很多做企业的人都“只想摘果、不想种树”。

  柳石堂(柳钧父亲)的好友用盗版设备,粗糙模仿别人的产品,赚得盆满钵满,柳钧怒怼两句,这位前辈竟“谆谆教导”他:“你知道中国市场有多大吗?我只要赚一两年快钱,就够了。”他还提醒柳石堂,“你的儿子很争气,但争气不争财。”

  拥有MBA学历的董其扬也劝柳钧:中端市场才是最大的市场,高端市场的用户太少,研发成本高,难成规模,不如放弃研发,使用市场上已成熟的普通技术,全力拓展中端市场。

  在剧中,人人在卖弄“商业智慧”,其实都是“小聪明”,体现出农耕文化固有的缺陷: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缺乏逻辑、无视规则……当柳钧带着完全不同的新观念闯入时,他被大家看成一个不近人情、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书呆子”。

  落架的凤凰拒绝改变自己

  在上世纪末,柳钧这样的人的确算是“奇葩”:坐车先系安全带,敢跟主管官员发脾气,遇事先想打官司,很少琢磨人,当众揭穿父亲的撒谎……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人情社会,柳钧理应“活不过三集”,幸亏柳石堂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受益者,自己开工厂,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把儿子送到德国读博士,还支持儿子搞研发。相比于父亲,柳钧胜在开过眼界、见过世面,知道曾以为的“必须如此”未必正确,还有不同的路可以走。

  柳钧是幸运的,他是“含着银勺子出生的”,不必像大多数同龄人那样,过早地纠缠于生计和俗务,还没来得及去追求梦想,便已套牢在低端满足中。他的好友、大学同学钱宏明就没有他这样的好运,毕业后放弃了专业,转去做销售,又在金钱的驱动下进入金融业。他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津津乐道于资产已与柳钧接近。

  在封建文化的培养下,不乏诸葛亮、刘伯温这样的通才,却很难培养出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专才,“钱学森之问”至今在拷问着我们。

  在德国,柳钧学会严谨、重规则、责任感强、专注技术。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并未抵消他在人情社会中习得的优秀品质——对国家、对民族、对他人充满深情。他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完全可以利用当时中德之间的信息差,代理引进一套设备,秒变大富翁。然而,他却选择了最吃力不讨好的自主研发。现实一次次地教训了柳钧,他和林岳第一次合作就被骗了,偷走他图纸的竟是他母亲当年的同事兼好友。

  “落架的凤凰不如鸡”,但柳钧有足够的实力使他能不去向“鸡”学习。最无助时,他宁可在暴雨中向天怒吼,也不改变自己……这种坚持是有意义的,它告诉其他渴望挣脱束缚的人:一切可以改变。

  在剧中,林岳的妹妹林川、国营厂的汪总工、不平则鸣的余珊珊、充满情怀的宋运辉……他们都是普通人,却都跳出了旧观念对自己的塑造与约束。个体的努力也许微弱,可20多年后,当数学老师韦东奕“被网红”,当技术、逻辑、证据、规则成为网络高频词……我们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我们曾跨越了什么。

  世界不完美所以要前行

  《淬火年代》并未回避文化转型的代价。

  比如,黄师傅技术高超,柳石堂对他都毕恭毕敬,生怕他跳槽。可随着数控机床的引进,年轻工人很快就能做出同样好的产品。黄师傅感慨,他当年拜箍桶匠为师时,好多人争着想拜师,后来有了搪瓷桶,就没人再愿意学了,再后来又有了塑料桶,箍桶匠就彻底没了饭碗。

  在柳钧的努力下,父亲的小工厂越做越大,为了发展,工厂迁到郊区,并决定只招年轻人。豪横一生的黄师傅哀求柳石堂留下自己,可柳石堂却绕山绕水,予以拒绝。随着技术价值的消逝,人的价值也被“清零”。黄师傅们曾努力过,却掌控不了命运。

  再如柳家的保姆傅秋芳,当年和柳钧的母亲一起在民办学校教书,是同事也是好友,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可后来,柳钧的母亲回城了,她却在民办教师转公立教师的考试中名落孙山,又偏逢丈夫早逝,儿子没出息,人生几乎陷入“绝境”。

  柳家请她来家里做保姆,以为是帮了她,却没想到这种关系会让傅秋芳有了心结;而柳石堂拒绝招收傅秋芳的儿子入厂,则让她更为不快。后来,傅秋芳因盗窃柳钧的图纸而入狱。出狱后,继续对柳家进行报复,她因扎了柳石堂的车胎而再次被抓。柳钧怎么也想不通,柳家待傅秋芳不薄,她为何会恨柳家。直到有一天,他得知傅秋芳曾是一位好老师,对学生负责且宽容,是一连串的噩运夺走了她的理性与善良……

  人生的起点本不相同,进入社会后却要同场竞争,这难免残酷。柳钧厂里一名工人酒后上岗,死于事故,他的父母只能忍住悲伤,接受厂方协议,而赔偿金仅有5万元。

  《淬火年代》的真实体现在它有勇气说出:我们都活在一个并不完美的世界,所以才要不断前行。走得越远,文化转型就越难,难过移山填海,因为文化转型本质上是心灵和思想的革命,只有先成为现代人,才有可能走进现代化。这是绕不过去的坎。

  剧作立意好还需细节精彩

  需要看到的是,柳钧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他拥有一个巨大优势——“外部性”,即他深度接触外部世界,学习并掌握了新技术,这成为他的文化资源。周围的人批评他“不了解实际情况”,却不能否定他技高一筹,这才使他能说服父亲投入研发,能让工人按他的要求去做,即便他们并不理解为什么。

  随着中国社会迅猛发展,“外部性”的优势会越来越小,毕竟我国的许多制造技术都已领先,管理上也有优势,那么未来改变的动力来自哪儿?对于文化转型,向外学习容易,培养“内生创造性”难。

  此外,民营制造业仍存在贷款难、经营难等问题,仍有许多企业的理念是“重销售、轻研发”,产品运营的大环境也有不确定因素,这些问题都无法靠政策来彻底解决,都需要法律意识、科研意识、战略意识等社会文化因素参与应对。换言之,前贤开启的路仍在脚下延伸,但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毫无疑问,许多批评《淬火年代》的观众言之成理,在细节上,该剧有太多值得推敲之处。比如,“海归”是否就意味着说外语、喝洋酒、弹钢琴、不懂社交?植入三角乃至四角的情感关系,是否有些套路化?把宋运辉塑造成万能贵人,是否不够真实?作为“厂二代”,柳钧的生活只有搞研发、谈恋爱、请人吃饭、工厂琐事,是否少了些烟火气……如果主创能在剧作的细节上更讲究、更扎实,认同《淬火年代》“真实”的观众自然就会更多。(唐山)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淬火年代》的“哑火”直击长剧创作之痛

  • 赵阡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银幕角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