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子弟书:民间艺术中的雅俗交响诗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子弟书:民间艺术中的雅俗交响诗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5-11-06 10:13

子弟书:民间艺术中的雅俗交响诗

——评耿柳《子弟书史论》

  作者:郑晓峰

  在中华文明浩瀚的文艺星河中,有一种曾如流星般璀璨、深刻影响后世却逐渐淡出大众视野的艺术形式——子弟书。它诞生于清代满汉文化交融的沃土,作为说唱艺术曾风靡一时,其文本的精髓至今仍流淌在北方大鼓唱词的血液里。耿柳积数十年之功力,熔铸文学、史学、音乐学、民俗学、表演学等多学科智慧,著成洋洋三十万言的《子弟书史论》。这部皇皇巨著,不仅是对一门濒危艺术的历史钩沉,更是一部以独特笔触探寻中华文化深层肌理、叩问民间文艺生命密码的交响诗。它摒弃了传统学术著作的艰涩面孔,以“大家写小书”的从容与通透,引领读者穿越时空,在雅与俗、文与野、庙堂与江湖的碰撞与交融中,聆听一曲动人心魄的文化绝响。

  雅俗共赏,常被视为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亦是子弟书最核心的美学特质与文化贡献。子弟书的兴起,本身就带有鲜明的阶层跨越色彩。它最初由八旗子弟闲散文人创作演唱,天然携带着翰林文脉的基因——讲究文辞的典雅、结构的精巧,洋溢着文人的忧思、感怀与历史洞察。其题材广泛,既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名著的深情演绎,也有对历史人物(如《忆真妃》《草诏敲牙》)、市井风情(如《逛护国寺》《厨子叹》)、社会百态(如《穷酸叹》《老斗叹》)的生动摹写。

  然而,子弟书又绝非文人孤芳自赏的案头文学。其生命力的勃发,恰恰在于它从书斋走向了勾栏瓦舍、茶楼戏园,融入了更广阔的民间土壤。《子弟书史论》敏锐地指出,子弟书文本中,“关东土白”的鲜活俚语与“典雅赋赞”的骈俪修辞奇妙地共生并存。这种语言的“复调性”,正是其雅俗交融最直观的体现。文人的笔锋赋予鼓词以金石之气,锤炼出精妙的唱词结构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艺人在传唱过程中的创造性加工——即兴发挥、方言土语的融入、情感表达的夸张与生活化,则让那些高深的典故浸润着浓郁的市井烟火气。例如,在演绎《红楼梦》片段时,子弟书既能精准传达原著的诗意与悲剧内核,又能通过艺人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使林黛玉的哀怨、刘姥姥的诙谐变得可触可感,为不同文化层次的听众所理解并产生共鸣。

  耿柳在书中揭示,这种“共赏”只能是相对的、动态的。不同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的受众,从同一部子弟书中获得的审美愉悦和精神养分必然存在差异。但这恰恰构成了子弟书艺术魅力不可分割的两面:文人赏其文辞之妙、立意之高、结构之巧,市井百姓则爱其故事之趣、人物之活、情感之真、语言之亲切。这种张力与平衡,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如同庙堂与江湖共同孕育的珍宝,在碰撞的裂缝中迸发出中华文明深邃的生命力。它超越了阶层的藩篱,成为一种跨阶层的文本实验,成为沟通士人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桥梁。这种基因,也深刻影响了其后兴起的京韵大鼓、东北大鼓、梅花大鼓等北方曲种,使其在通俗易懂、娱乐性强的基础上,始终葆有一份文雅的底蕴与思想的厚度。

  本书共分十五章,体现了宏阔的学术视野与扎实的文献基础。追根溯源,详尽考辨子弟书的名称由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早期形态及与同时代其他曲艺样态的关系。细致梳理子弟书从清中叶鼎盛(以北京、沈阳为中心),到清晚期风格分化,名家辈出(如罗松窗、韩小窗、鹤侣氏等),直至清末民初逐渐式微的完整历史轨迹。对子弟书的文学本体进行多维解析,包括题材分类、思想主题、人物塑造、叙事技巧、语言艺术以及独特的表演形态。

  版本学贡献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耿柳基于对海内外十几家重要图书馆和众多私人藏书家的深入访查,对现存的子弟书刻本、抄本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搜集、整理、编目和考订。书中辑录的上百幅珍贵的清代木刻本影件(包括封面、内页、序跋),不仅为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证据,更让尘封的文献“活”了起来,使读者得以直观感受传统印刷之美和文本的原初形态。对序跋、题识的深入研究,则揭示了文本传播、接受以及作者、出版者、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其次,该书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与充满人文关怀的叙述。作者没有将研究局限于文献爬梳,而是将子弟书还原为一个立体的、活态的综合艺术体。耿柳深入剖析文本与音乐的互动关系,探讨如何塑造情感表达;她关注表演场域对文本创作和传播的制约与推动;她引入民俗学视角,解读文本中蕴含的清代社会生活图景和民众心理。尤为可贵的是,附录中整理的关德栋、胡文彬、张寿崇等前辈学者与作者父亲、著名曲艺理论家耿瑛的往来信札。这些泛黄的信笺,不仅是珍贵的学术史料,记录着老一辈学人对子弟书研究的筚路蓝缕之功,更承载着车马缓慢时代文人间深厚的情谊与沉甸甸的文化担当。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化记忆,在新一代学人的解读中,被重新赋予生命。

  再者,本书文风的生动与思想的深刻相得益彰,真正实践了“大家写小书”的理念。耿柳以深厚的学养为根基,用清晰晓畅的语言阐述复杂的学术问题。她将子弟书文本比喻为捕捉文化密码的网,精准地概括了其蕴含的多层次文化信息;她形容雅俗交融是庙堂与江湖共同孕育的珍宝,形象地揭示了其文化生成机制;她指出文明最深邃的生命力,往往隐藏在雅俗碰撞的裂缝中,更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洞见。

  本书绝不仅限于为一种历史艺术形式树碑立传。通过对子弟书兴衰的深刻剖析,作者触及了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核心命题——动态传承。

  那些一度被图书馆尘埃覆盖的子弟书刻本、抄本,其真正的价值并非仅仅作为历史的标本供人凭吊。它们是蕴含着巨大文化能量、可助力动态传承的密码。子弟书精妙的叙事结构、雅俗交融的美学范式,早已通过艺人口传心授、文本改编借鉴等方式,深刻融入了东北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坠子乃至部分北方戏曲的肌体之中,成为其骨架与灵魂。这种裂变出新的艺术生命的过程,正是民间文艺顽强生命力的生动诠释——它从不为任何时代停留,却永远为所有时代照亮。

  耿柳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辽宁卷·子弟书分卷》系统整理了子弟书遗产,提炼了精华,与《子弟书史论》两者堪称当代子弟书研究的学术双璧。这部著作,不仅为子弟书研究的未来路径提供了经验和参照,也为我们在数字时代守护文化根脉、激发创造活力提供了智慧与启示,其价值也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彰显。(郑晓峰)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东极岛》:真实历史的艺术虚构与叙事缺憾

  • 坚守与创新并重,守护中国戏曲的文化DNA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