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罗 丽
在舞台艺术领域,文华奖始终是衡量专业创作水准的重要标尺。过往,部分文华奖获奖作品曾陷入“获奖即巅峰,之后便沉寂”的困局。部分剧目摘得奖项后,或因缺乏持续演出规划,或因与市场需求脱节,逐渐退出大众视野,造成艺术资源浪费的同时,也让舞台艺术失去了与观众长期对话的机会。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评选通过极具针对性的赛制改革,重构评选标准,试图从根源上打破昙花一现的魔咒。
回顾过往文华奖评选,部分获奖作品之所以难以活在舞台上,核心问题在于评选标准对作品可持续性的考量不足。一方面,此前参评期限较短,部分院团为冲击奖项,陷入短期突击创作的误区,过度追求艺术形式的炫技与主题表达的宏大叙事,却忽视了作品与观众的长期适配性。这类作品往往在评奖结束后,因缺乏市场吸引力、演出成本过高或内容与大众需求脱节,难以开展常态化巡演。另一方面,过往评选对作品演出实践的要求较为宽松,部分作品仅在参评前进行少数几场汇报演出,未经过市场与观众的充分检验,获奖后自然缺乏持续演出的基础,最终难逃束之高阁的命运。
显然,在第十八届文华奖的评比开始前,主办方深刻洞察过往困局,以赛制改革为突破口,从时间维度、演出实践、参与主体三大层面重构评选标准,将作品能否长期活跃于舞台作为核心考量,彻底改变了过往重评奖结果轻长期价值的导向。
本届文华奖最引人瞩目的改革,便是将参评剧目首演时间拓宽至十年内。这一调整绝非简单的时间跨度延长,而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深度尊重。舞台艺术作品的成熟,往往需要长期的演出实践、观众反馈与反复打磨。过往因为参评期限较短,许多仍在成长中的潜力作品遗憾错过评选;而10年的时间窗口,让那些历经市场检验、不断优化的作品得以突围。
以舞剧《醒·狮》为例,该剧筹划于2015年,首演于2018年,是15部获奖作品中首演时间最早的。2019年它曾与文华奖失之交臂,但在随后的数年里,团队并未放弃,而是通过三百多场全国巡演收集观众反馈,不断优化舞蹈编排与叙事细节,最终在本届评选中脱颖而出。这种“十年磨一戏”的长期主义,正是本届评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也从源头确保了获奖作品具备长期活跃于舞台的基础。
本届文华奖明确要求参评作品年均演出场次超过10场,将演出密度纳入硬性评选标准,这一规定直指过往作品获奖即沉寂的关键痛点。此前,部分作品仅为评奖而临时登台,缺乏常态化演出规划;而如今,年均10场的要求倒逼院团在创作之初便考虑作品的市场适配性、演出可行性与观众接受度,从为评奖创作转向为演出创作。
舞剧《红楼梦》自2021年试演以来,已完成400场演出,吸引近60万观众,2024年在新加坡演出时门票开售即罄。其成功并非偶然,创作团队始终以能否持续吸引观众为导向,用现代审美解构经典,以意象化的舞蹈语言传递情感,让红楼故事突破文字局限,成为可长期巡演的舞台精品。杂技剧《先声》作为中国杂技史上首部获文华奖的作品,同样以高演出密度证明自身价值:不仅在国内多城巡演,更走向国际舞台,其将杂技技巧与戏剧叙事融合的创新形式,经得住不同地域观众的检验。这些作品用实际数据证明,演出密度不仅是评选标准,更是作品生命力的直接体现。常态化演出带来的票房反馈、观众建议,反过来又成为作品持续优化的动力,形成“演出——反馈——打磨——再演出”的良性循环。
过往文华奖评选中,中央级院团、大型机构的作品往往更易获得关注,部分基层院团、民营机构的优质作品因渠道限制难以进入视野,而这些作品往往更贴近地方观众需求,具备开展基层巡演的天然优势。本届文华奖拓宽申报渠道,明确中央部委、演出行业组织、演出院线等均可推荐作品,鼓励地市级及以下和民营艺术机构参与,让更多接地气的作品得以亮相。
同时,本届文华奖对外请主创作了限制性规定,引导各地加强本土创作人才培养。这一举措避免了短期引进外部团队打造评奖作品,获奖后因人才流失无法持续演出的问题,推动艺术创作从短期突击转向长期培育。例如,扬剧《郑板桥》作为地方院团的精心之作,主创团队以本土人才为核心,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作品既符合扬剧观众的审美习惯,又具备走出地域、面向全国的潜力,获奖后得以在多地基层剧场巡演,真正实现扎根地方,服务大众。
第十八届文华奖的赛制改革,不仅让15部获奖剧目摆脱了昙花一现的命运,更重塑了舞台艺术创作的生态。这些作品不是一次性评奖道具,而是持续活跃于舞台、与观众共生的艺术生命体:昆剧《牡丹亭》(全本)通过“线下巡演+线上直播”打破时空限制,让昆曲之美触达更广泛受众;儿童剧《猫神在故宫》精准契合少年儿童需求,在校园、社区常态化演出,实现文化传承与美育功能的双重价值;话剧《北上》以京杭大运河为载体,串联起普通人的命运,在全国巡演中不断融入地方元素,让运河故事在不同城市引发情感共鸣。
这些实践充分证明,文华奖赛制改革的核心价值,在于将评选标准与舞台艺术的本质重新对齐。舞台艺术的生命力,终究源于观众的需求与持续的演出。过往不少获奖作品昙花一现的问题,本质是评选导向与艺术规律、市场需求、观众审美的脱节;而本届赛制改革,让评选标准回归人民性与长期主义,既鼓励了十年磨一剑的精品创作,又确保了作品能真正为人民而演,在长期演出中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作者为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