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经典翻拍,如何不翻车?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经典翻拍,如何不翻车?

来源:浙江日报2025-11-14 10:42

  作者:文韵平

  消息如石入水。郑晓龙将拍《红楼梦》,编剧是流潋紫——那个用《甄嬛传》把后宫风云写进当代观众DNA里的人。虽然还未得到官方证实,但舆论场已然分裂:一方视其为“亵渎经典”,另一方则欢呼老剧有望焕新。

  经典翻拍的消息总是不绝于耳。金庸武侠这些年被反复演绎,《西游记》的影视化版本层出不穷,三国故事在银幕上轮回重述……而舆论场的反应,除了部分人的满心期待,更多是 “只怕是又要毁经典”的条件反射。经典翻拍本应是文化与时代的深度对话,而今却常常沦为资本与流量的浅层狂欢。

  我们对于经典翻拍的关注,或许早已超越某一具体的作品,而是触及到一个更深层的命题——在记忆与新意、赓续与创造的拉锯中,经典究竟应当如何“重生”?

  翻拍,为何总是难续经典

  近年来,经典翻拍屡陷创作窠臼。2019版《新白娘子传奇》把修炼千年的蛇妖变成了恋爱脑少女,新版《鹿鼎记》把韦小宝的市井智慧演成装疯卖傻,2020版《半生缘》把张爱玲的笔下苍凉稀释成了狗血言情。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究竟在于扣人心弦的情节,还是精心布置的形式?究竟在于皮相之美,还是风骨之峻?当创作团队不再潜心研读原著,反而热衷炒作选角争议、买热搜博眼球,我们是否该犀利指出,这是在与经典对话,还是在对流量献媚?

  自87版电视剧封神,此后《红楼梦》的翻拍史,堪称一部创作态度退化史。面对屡次“翻车”,我们不得不质问:创作团队是否认真读过第五回判词,是否理解“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哲学深意。87版《红楼梦》之所以封神,不仅仅是因为演员演技在线、服装道具考究,更因捕捉到了原著的“魂”——那种悲天悯人的气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宿命感。

  “陈晓旭之后再无林黛玉,欧阳奋强之后再无贾宝玉。”这样的评价,与其说是对演员的赞美,不如说是对那个时代创作精神的怀念。导演王扶林带着团队,用三年时间研读原著、培训演员、搭建场景……那种近乎“朝圣”的创作态度,今天看来,近乎奢侈。

  经典不该沦为资本的游戏,我们所期待的“重生”应是文化的赓续传承,而不是精心包装的消费陷阱。这要求创作者既是一位虔诚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拂去时光的尘埃,辨认出记忆中最珍贵的部分;同时,也必须是一位有胆识的“建筑师”,在经典的“地基”上,为当代审美找到新的支点与表达。

  “求变”与“不变”,边界在哪里

  经典翻拍,不该是博眼球的“硬创新”——比如把林黛玉改成“心机女”,把贾宝玉塑造成“逆袭男主”。这样的“魔改”无异于文化暴力。

  与时俱进,也不应成为创作者胡编乱造的挡箭牌。真正的改编,应当如李少红版《大明宫词》,虽在史实基础上大胆改动,却以诗意的视听语言再现了盛唐气象;如徐克版《青蛇》,虽对《白蛇传》进行了颠覆性改编,却以现代视角深刻探讨了女性觉醒的命题。

  成功的翻拍,要在“求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平衡:变的是叙事节奏、视觉语言、情节取舍;不变的是作品的精神内核、人物的本质命运、情感的底层真实。

  不少翻拍作品或提供了借鉴路径。《大话西游》的解构之所以成功,在于它用后现代外壳包裹了至情至性的内核;2017版《射雕英雄传》的回归之所以受捧,在于它找回了武侠精神的风骨。

  这些作品的成功正是因为:它们不是简单的故事移植,而是深入原作精神内核,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寻找对应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载体。

  因此,我们可以说,成功的翻拍本质上是在完成一次文化的转译,需要将经典文本中那些依赖特定时代语境、如今已显疏离的表达,转化为当代观众能够瞬间心领神会的情感通用语。这个过程,考验的正是创作者对“求变”与“不变”这根黄金分割线的精准把握。这根线的坐标,一端深植于对原著核心价值的敬畏,另一端则指向与当代精神、观众愿景的真诚对话。

  我们期待怎样的经典重生

  当我们期待经典翻拍时,我们在期待什么?是亦步亦趋的复刻,还是洞察时代的诠释?是制造话题的流量爆款,还是触动心灵的艺术作品?创作团队是要做汲汲营营的文化商人,还是经典与当代之间的摆渡人?

  经典之所以常看常新,在于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在其中照见自己的影子。真正的翻拍,应该让今天的观众在宝玉身上看到自己的挣扎,在黛玉的眼泪中感受到当代人的孤独,在家族的兴衰中窥见现实的影子。若只满足于制造冲突、强化爽感、收割情怀,这样的“创新”不过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文化消费。

  因此,我们追求的并非简单的“形似”,应是“神似”。比如《红楼梦》的翻拍不必拘泥于是否“忠实还原”,而应关注是否捕捉到了怀金悼玉的悲剧意识;《西游记》的改编不必纠结于特效场面,而应思考如何表达修心笃行的精神内核。

  经典不是一本写完就合上的书。它是一口深井,每个时代的人都来打水,有人解渴,有人照影,有人沉醉于倒映的月光。

  翻拍,不过是又一拨人提着木桶来到井边。我们不必苛责他们打水的方式,但可以期待,他们打上来的,不只是泥沙,更有清泉。

  期待有一天,当我们谈论经典翻拍时,不再纠结于“像不像”,而是能由衷赞叹“它让我们重新读懂了经典”。唯有如此,经典才能真正穿越时空,在每一个时代获得新生。而这,需要创作者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虔诚面对时代。否则,所谓的“重生”,不过是又一场资本的狂欢罢了。

  (执笔:张亦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于沉默中铸就荣耀 在无名处彰显信仰

  • 为竖屏微短剧注入文艺气息——《盛夏芬德拉》的长剧思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