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春风十里,不如相约诗词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春风十里,不如相约诗词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3-12 12:4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胡慧中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乃一年之始。对于春天的重视与珍爱,古今相同。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中蕴藏着跨越时光罅隙的千古情怀。在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我们不妨相约诗词,领略春之意蕴与情思。

春风十里,不如相约诗词

  春之景

  桃李芳菲,青柳沐风,美妙的春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诗人则于笔端细细描绘所见所感。也许春色来迟、芳华未至,韩愈则写《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传神生动,赋予春雪以烂漫情思。春雨贵如油,润泽万物,杜甫《春夜喜雨》大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写道,“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绵绵春雨令其思绪翩跹。

  诗词中的春景极富色彩感。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其一脍炙人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将江水碧蓝与江花红艳映衬,当真是生机盎然。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则将江、鸟、山、花分别设色,碧白、青红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明丽、鲜妍的春景图。

  春之景物琳琅满目,春之景色斑斓多彩,正应了朱熹《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

  春之趣

  由严冬步入暖春,约上三两好友出门踏青,其乐融融。此乐古今同,古代每年春秋时节,人们会两次祭祀土地神,称为春社与秋社,且尤重春社。届时乡邻聚会,酒食宴饮,热闹非凡。女子可停止劳作,携伴外出游玩。

  北宋词人晏殊的《破阵子·春景》,即写少女春社时的生活片段,意趣盎然。该词下片写道,“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女主人公在采桑路上与东邻女伴相逢,玩一种名为“斗草”的游戏。少女这才明白难怪昨夜做了美梦,原来今日斗草会赢,不由得巧笑倩兮。娇俏可人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春之恋

  春心萌动,春梦无痕,春天是个被爱情眷顾的季节,亦与诗词心心相印。

  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流传甚广。诗人进京赶考落第,在长安南郊邂逅一位美丽少女。次年春日重寻不遇,故作此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爱而不得,最是伤悲。后人口耳相传,编写戏剧,令崔护所爱少女因情死而复生,这一爱情传奇终得圆满。

春风十里,不如相约诗词

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意图

  南宋诗人陆游深爱妻子唐婉,却被封建专制家长无情拆散。之后,二人于沈园相遇并作《钗头凤》,岂料一面竟是永诀。四十多年后,带着对亡妻经年不减的爱意,七十五岁的陆游重游沈园,写下《沈园二首》。“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睹物思人,唐婉一如仙子,映于绿波之上。虚幻的倩影,早已在诗人的心中镌成了永恒的挚爱,矢志不渝。

  春之愁

  纵然春光无限好,也总会在四季更替中消逝。灵心善感的文人,目睹三分春色随尘土、逐流水而去,每每生发叹惋之情。例如,南朝梁元帝《春日》诗云,“春愁春自结,春结讵能申”;李白《愁阳春赋》诗曰,“春心荡兮如波,春愁乱兮如云”;五代南唐词人冯延巳有词《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深埋于每个人生命中的“闲情”,无可名状的愁绪,总在不经意间被触动。“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既然愁苦无穷无尽,永远无法消解,不如独立于孤寂无人之境,满怀一腔深情,凝视着浩渺无垠的哀愁。

  《红楼梦》中,林黛玉将伤春之情、痴情之苦埋葬于花冢,寄予一首《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望着漫天落花,她手把花锄、愁绪满怀,感叹命途多舛。怜惜落花,又何尝不是在怜惜自己?只可惜木石前盟终被拆散,黛玉泪尽而亡。此诗如泣如诉,一字一句皆以血泪凝成,感人至深。

  春愁黯黯,在暮春时节,最能触心怀。

  春之思

  从春草初生、春林繁盛,再到春残花凋、春意阑珊,事物变化的过程,充满了哲学意味。

  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作于亡国被俘之后。雨声潺潺,扰乱了思绪。残春将尽的夜里,身心都寒冷难耐。“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一句,最富哲学意味。刹那含永劫,“一晌贪欢”之中,李煜似乎参透了人生,可谓“高妙超脱,一往情深”。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作者因境生情,悟出了人生有限而宇宙永恒的哲理,情意隽永,意味深长。无独有偶,唐代诗人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亦有青春易逝、物是人非之思。

  如画美景、丰富意趣、动人情愫、离索愁绪与深刻哲思,古诗词里的春让人心有戚戚、百读不厌。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的淘洗、打磨之下,熠熠生辉。“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开卷有益,且读诗词陶性情。

  (作者胡慧中系吉林大学文学匡亚明人文实验班2014级本科生)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