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真人秀审丑,审出流量焦虑

影视行业转向内容为王的时代,一些节目方、制作人不妨放下极端功利化的思维,用真内容去换取真共鸣,重新开辟真赛道。

文学演讲也是一种文学创作

当下的文学演讲与其说是一种关于文学的“演讲”,不如说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有机会成为独立的文学存在。

《唐探1900》的类型困境

《唐探1900》因在情节内容上贪多求全,使影片显得臃肿而缺乏重点;主题表达过于庞杂,难以形成统一的情感基调。

再谈《哪吒2》的反父权主题:反叛外壳下的传统文化重构

创作者打造了“反叛精神”这一极具时代话题性的外壳,既做到了符合当代受众的审美,还兼顾了合家欢的观影氛围,同时又对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价值观进行了恰到好处的重构,完成了一次全方位的“市场制胜”。

洪湖岸边是家乡——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与《洪湖赤卫队》

经过60多年的沉淀,《洪湖赤卫队》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既是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最闪耀的文化名片,是其特色鲜明的文化底色和文化底气,也是湖北地区文化资源的无价之宝,更是新中国歌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郭 伟:纪录片《寻找冯友兰》的诗意叙事与思想探寻

值得注意的是,《寻找冯友兰》采用寻访这一传统的文学寻根的书写方式,在寻访者的主客观视角之间穿行摸索,在主角游历的外部和内部空间迁移探寻,不断流溢出对普遍意义上的人生和自我的重新发现、自我询问。

金鹰奖:用40余年编织人民与文艺的纽带

金鹰奖的诞生和发展,根本上依赖于观众的参与和市场化的支撑。评选始终具有“大众奖项”的特质,巡礼40多年评奖史,金鹰奖评奖机制、评奖主体、评奖规则不断改变,但始终不变的是其选出群众喜爱作品的初心。

散仙的快乐:陆压与《封神演义》的隐逸趣味

不论是被神化的老子形象,还是庄子的逍遥与隐逸精神,都在封神世界里得以体现。或许,陆压就寄托了作者某种逍遥世外的情怀,它不会被世俗事物羁绊,也能超越凡人的思维,是真正让人走向自由和永恒的珍宝。

《哪吒》VS《封神》:同题同场竞技的冰火两重天

《哪吒2》的成功证明,文化自信并非排斥全球化,而是以本土精神内核驾驭技术、链接当代,寻找创新支点。《封神2》的困境则是文化主体性有所缺失的显影。所以,及时纠偏,不只是为了商业项目的止损,更是重新赢回人心的文化密码。

创作演出的座谈不应限于会议室

封闭的创作环境,对于戏曲的创作有害无益。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戏曲固然需要“守正”,需要遵循艺术规律和剧种特点,同时也不能忽视“创新”。在哪个环节创新?创新的成效如何检验?应走出会议室、走到观众席、走向火热的生活听取意见。

AI艺术的“版权边界”在哪?

随着技术不断升级,运用AI进行艺术创作变得越来越普遍。然而,这一新兴艺术要驶入蓬勃发展的健康步道,还有很多有待疏通的关节。人们期待AI艺术规范化,探索AI艺术既能催生更多可能,又不损害人类创意。

“春节档”是怎样炼成的

如今“春节看电影”逐渐成为新民俗,不仅满足了人们春节期间文化消费的欲望,也为集体社交活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仪式化纽带。春节档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演变,既反映了中国电影工业化、市场化、类型化的进程,也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

跳出“虚焦”书写,真实城市在网络小说中凸显

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中国网络文学成长于中国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网络文学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数字河流,悄然成为连接城乡社会、跨越时空阻隔的文化桥梁。

由“先器识而后文艺”谈起

文艺评奖不是不能搞,但评奖的名目、频率、获奖人数等都要有恰当的度,这才是真正对艺术的尊重。想一想,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盛世,300年间为历史定论真正有成就的书家不超过30人;而现代20年间获各种大奖的书家竟有数百上千,这岂不是一种荒诞?

文学演讲:搭建起一个“文化现场”

文学演讲日益成为一个引起普泛关注与热议的文化现象,在现代传播体系下愈发凸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和现代公共交流的方式,演讲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但是作为一种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体样式,却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复联4》后再无漫威

《美队4》的失败并非超英类型的终结,而是一次必要的市场矫正。

“反套路”家庭剧重构真实生活

不在于追求惊掉下巴的反转,而在于其对真实生活的创造性重构。

《哪吒之魔童闹海》:为存在画像

用更新的手段呈现最传统的文化,用更新的笔法续写传统的传奇。

《仰欧桑》展现苗寨风情

真实展现出苗族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统,带来更为真实的体验感。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拓展滩涂题材的写作空间

以故乡以外的经验打捞故乡的记忆和记忆中的故乡,进而进行情感和记忆上的重构。

一个人的文学史

正是这般“东张西望”和“跑野马”的“一个人的文学史”,让陈引驰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有了个性色彩。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