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评论,岂能甘当“腰封”

当代文学评论,也许可以向鲁迅学习,即使对于公认的名作,也敢于直指缺点,而不是对一些中平之作用尽世间好言语。

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

每次翻开书,都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一次待上七八个小时,感觉不赖!读书不光能获取信息,还能休息放松、让人心情好嘞。

AI时代与真诚表达的回归

艺术家不再是技艺的垄断者,而是人性温度的传递者,应更专注、更自由地探索人性中的幽微与光明,并油然表现出来。

LABUBU现象辩证法:如何守住创意与商业的天平

LABUBU的出现,像一个不甘被困的主体的缩影,反映出受众内心中的自我。强烈的情感投射构成了情感叙事,网络空间进一步演化成公共性的情感空间,LABUBU追求者汇聚成一个短暂的情感共同体。

商业片的爆款“算法”,不灵了?

陈思诚打造的“重热点+强反转+社会议题”创作模式,曾取得商业成功,但《恶意》距成为爆款仍有差距,根本症结在于创作模式的自我反噬,除过度依赖戏剧冲突导致逻辑合理性全面崩塌外,这套脱胎于翻拍改编与热点移植的速成模式,在原创赛道彻底暴露短板。

《淬火年代》的“哑火”直击长剧创作之痛

《淬火年代》的“哑火”并非“精英叙事”行不通,更非剧情本身无亮点——剧中别样父子情的细腻塑造、后期商战叙事渐入佳境,已然显露出长尾效应的潜力。其创作传播背后反映的,恰是创作者在短剧冲击中的迷茫。

超高清让中国电视更“有戏”

2025年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确立的“超高清发展年”,中国广播电视行业正在实现从“看得清”向“看得精”“看得真”的迭代发展。而超高清技术的重要价值更在于其让文化内容的表达更具穿透力,让历史更可触、文化更可感、时代风貌更可知。

赵阡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银幕角色?

无论对演员个人还是对整个行业来说,突如其来的“雷佳音之困”都可以算是一件幸事。一方面,它会让演员意识到突破自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它会打破行业内对“安全牌”的过度依赖,给新人演员带来更多机会。

AI时代 苦行僧式创作还有出路吗?

《祷》的火爆让我们看到,一幅画在社交媒体上能引发怎样的狂欢;也让我们看到,“画得像”依然能成为沟通不同人群的桥梁;更让我们思考,在技术越来越“聪明”的今天,亲手付出时间、倾注心血的“笨拙”创作,那份独一无二的真实,成了最珍贵的东西。

何 华:杂技艺术生命远不止于青春

在当前文艺生态深度调整、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与艺术教育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杂技完全具备从“短期消耗型”走向“终身成长型”的专业路径。从业者和观众应更新认知体系,唯打破“青春”限制,构建“终身艺术”的职业认同,让杂技真正成为一门可传承的当代艺术。

短视频时代,长剧集如何开辟营销新途径

当下,长剧集正面临营销困境。精品长剧集虽然制作精良、口碑上乘,却难以出圈、成为点击量和话题度高的爆款。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长剧集目前主要依靠短视频营销。而短视频平台具有短平快的传播特性,与强调内容完整性与艺术性的长剧集格格不入。

当前文学批评需要更“单纯”一点

当前批评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知识信息堆砌、概念术语炫技、理论方法滥用等现象,已非简单的学术风格问题,而折射出批评主体性不断削弱的危机。在跨学科理论大规模迁徙的学术语境下,文学批评的审美判断功能正在被知识考古的冲动所稀释。

吉狄马加:真正好诗,AI永远写不出来

从凉山走向世界的路上,吉狄马加始终背着两个“行囊”:一个装着彝族先民的谚语格言,另一个盛满全球诗人的智慧之光。他强调,诗人既是文化传承者,也是创新者,“我们要守护传统根脉,也要为文化注入新活力,让诗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从《藏海传》和《长安的荔枝》看古装剧的破局与困局

或许,只有回归“人物为本、情感为基”的现实主义创作初心,让主角光环服务于叙事逻辑,让权谋斗争扎根于现实土壤,古装剧才能从娱乐载体“升格”为文明对话的场域,在历史的褶皱中触摸真实的温度,听到现实的回响,书写出更具深度的时代寓言。

AI写作离真正的网络文学有多远?

从既有的相关案例来看,尚未有AI创作的作品能够在网文读者中得到普遍的认可。我们有必要将AI放回网络文学的场域中,从网络文学的技术性与文学性出发,思考AI写作与网络文学之间的距离,进而理解其为网络文学及理论评论带来的新变和可能。

《淬火年代》能否抵达“东海宇宙”?

该剧开局因不够精彩热度不佳,播出过半,剧情渐入佳境。

酱园弄悬案之悬:女性叙事困境

当影片承载过多野心,便只能沦为符号和概念空洞堆砌的产物。

《掩耳盗邻》:一则幽默生活寓言

生活里总有一记耳光在你马力全开时不请自到,滑稽但极具寓味。

一场艺术冒险创造传统文化破圈奇迹

证明“京话剧”这种扎根传统的创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一个民族于至暗时刻发出的闪电

那些历经战火保存下来的珍稀影像,总会让我们眼眶湿润,这些画面比任何语言更有力量。

一个人的生命史,一代人的生命史

把当下年轻读者所习惯的视频观看与交流方式,搬到了纸质书的设计与编排当中。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