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莫让“扫帚体”横行书坛

“扫帚体”这类异化的文化现象的出现提示我们,要有更精准的洞察和更前沿的技术,才能更好地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影视剧普法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近年一批兼具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影视佳作涌现,影视剧正成为公众理解法律知识的重要窗口,体现出对个体命运的真切关怀。

看不懂的艺术,有治愈功能吗

观众如果要欣赏它,就需要更多地学习艺术史脉络,了解艺术家的个人词典,并接受“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心态。

金 卅:现代舞美要“打破”而非“堆砌”

在当代舞台艺术的革新浪潮中,舞台美术正经历着从“背景板”到叙事核心的深刻转型。现代舞美设计更注重“打破”而非“堆砌”,即通过空间重组、视觉隐喻与表演关系的重构,以简约手段传递深刻内涵。

诗教究竟应该“教”什么

中国古代的诗,与歌和舞相互融合,就是对人类内心情感的立体表达。也就是说,诗是一种“表达”的艺术。“不学诗无以言”的“言”,既是指“表达”的行为,也是指要表达的“东西”。言为心声,如果不学习“诗”,一个人就无从表达“心声”。

新大众文艺如何避免沦为“快乐生产线”?

网络文学以情感劳动为核心,将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情感需求商品化,这种现象虽体现了产业的发展,但面临信息茧房与情感异化的风险。可以通过制度引导、平台算法优化与受众素养提升,促进其健康多元发展。

构建生机勃勃、持续发展的网文IP生态

网络文学的IP转化已经步入一个规模庞大、业态多元、技术驱动的新发展阶段。面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行业需要着眼有效转化与高质量转化,加强协同联动、提升改编质量、强化版权保护、拥抱技术创新,构建既生机勃勃又可持续发展的网络文学IP生态。

当影视光环褪色,文化如何为文旅“造血”?

海口观澜湖电影公社曾凭所依托的影视IP爆火,但如今因定位模糊、体验贫乏、缺乏本土文化深度陷入困境。转型需深耕海南非遗与民俗,优化业态与体验,构建文化生态,实现从“影视地标”到“文化家园”的跨越。

中国舞剧如何面对观众强烈的审美需求

编舞家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拉近年代距离、勇于探讨当代问题、以音乐成全舞剧结构等理念,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升维表达——内容寻求情感共鸣、手法具有艺术个性,无疑是深度绑定观众、满足他们追随愿望的重要理由,这是成功者传递出的有效信息。

以光影为笔,勾勒山河画卷

近年来,自然景观与人文叙事深度交织,数字技术与产业运营双向赋能,催生出兼具美学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实践范式。因此,聚焦文旅融合的新形式新形态,探讨其如何以更具时代性的表达,将有助于实现影视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艺术大赛不容“抄”近路

艺术创作,贵在独到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式。日常仿照临摹优秀作品无可厚非,但参赛参展必须用自己的作品,既是常识也是红线。两名参赛者堂而皇之以抄袭作品参赛参展,冒犯他人作品,玷污艺术精神。窃取他人原创成果,捧起自己的荣誉,实在不光彩。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撞钟鸣警仪式从这里走向全国

九一八事变虽然发生在沈阳,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和所占的历史地位,早已超越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已经成为警示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园。

儿童剧创作中的童真美学

判断儿童剧优劣的试金石,是观察儿童观众是否会在谢幕时下意识挺直腰板——他们不是在观看可爱的自己,而是在见证被郑重呈现的精神同胞。恰如孩子们最终对秃鹤的认同: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那些将AI写作视为应然的人,离现实太远了

“文灭质,博溺心”,过度追求文饰和博学反而会压抑人的自然本性,那些将AI写作视为应然的人,实际上冒着脱离甚至是超出现实的风险,浮夸其文,虚骄其人。换言之,把不可多得的观察之眼轻易让渡给机器,只会让人类写作的前景更模糊,创意的起点更暗淡。

魏德泮:文艺展演如何与文艺创作形成良性互动

当前文艺领域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端是“创作空心化”,部分创作为迎合展演平台的算法而放弃艺术追求,部分闭门造车,忽略群众的审美趣味;另一端是“展演形式化”,部分展演用华丽包装掩盖内容贫瘠,有些展演形式陈旧刻板,群众不买账。

《归队》:白山黑水间的热血群像

尊重历史,以群像视角与写实美学拓展了抗战影视的表达边界。

窗外是蓝星,窗内是家园

《窗外是蓝星》融合科技与人文,展现中国对太空的沉思与探索。

论新主流战争电影对戏曲元素的运用

新主流战争电影融合戏曲元素,构建民族英雄叙事与精神认同。

《仲夏夜之梦》:70根木棍演绎莎翁经典

简约的舞台设计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把舞台真正还给演员。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金宇澄:画画好像构思一篇文章

金宇澄以小说家的心态绘画,对叙事性的题材感兴趣,将自己对世界的态度埋在绘画中。

父亲衣襟上的尘土依然在闪光

朱自清的《背影》常读常新。这篇散文里是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生命体验。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