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相融共生
静态的文字和动态的影像在叙事层面互补阐释,共同搭建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故事空间,在情感层面实现共鸣和情感共振。
新大众文艺如何走得更稳更远
新大众文艺当以社会效益优先为原则强化互联网平台治理,突破“审美茧房”的束缚,为多样化的艺术创意和美学风格留出空间。
喜看“喜人”破题喜综
或许有人会问,“这不是我熟悉的脱口秀”或“这不是我熟悉的相声”,但人们笑了,喜剧有所生长,这何尝不是件美事?
《食南之徒》:“马伯庸式”小说风格的延续与新变
马伯庸写历史不像老一辈历史小说家那般钟情于书写某一朝代,而是不断在历史的长河中跳跃,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他能够通过发掘史料快速地进入不同的历史语境,在纷繁的线索之中编织出一个精彩的故事。
评韵唱古今,经典传百年——中国评剧院看家戏回眸
中国评剧院在七十年的艺术实践历程中,推出了众多久演不衰、声名远扬的经典剧目。这些剧目凭借强劲的艺术生命力,感染并影响了无数观众,培育了几代演员,成为中国评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果报应》:私人复仇故事的悬疑化讲述
理发师与匪徒的冤冤相报,或许每个观众对此都会产生不同的答案,但从复杂的内心思辨中我们能够窥见创作者鲜明的人文关怀立场。相较于私刑审判这一“迟到的正义”,影片无疑是在呼吁社会公理与法律制度的回归。
刘 巍:戏曲表演应讲求节奏
对于戏曲舞台表演而言,节奏至关重要。它能够描绘人物心境,传递丰富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演员每提升一个段位都需要各种表演节奏的加持。戏曲节奏把控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沉淀与不断的磨炼,更需要演员通过学习、思考,不断突破自我。
何源堃:人工智能,打开艺术再生产的“潘多拉魔盒”
人工智能出现后,普通大众和专业艺术创作者之间的技艺差距被进一步消弭。在提供现成艺术素材的情况下,用户几乎无需复杂操作,仅凭简单指令便可使用人工智能对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进行改编和处理。
舞剧破圈效应是如何缔造的
作为以身体承载文化想象的肢体艺术,舞蹈能够打动人、吸引人、引起广泛的文化探讨,其核心仍旧在于身体语言的创意加持了舞剧的文化魅力,使得观众能够在身体的直观感受中,实现对舞剧艺术的审美想象。
用套路俘获观众无异于刻舟求剑
熟悉的套路一再上演,一方面缘于创作者走入把套路当规律的误区,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者的偷懒思维,习惯于照搬成功作品中的经典套路。在行业整体提质减量、降本增效的情况下,靠套路越来越难赢得观众的认可。执迷于用以往套路去俘获观众,无疑是刻舟求剑。
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守正不够,主要表现在创作上没有充分体现出中华戏曲的美学特征,出现了贪大求洋、剧种同质化或异化的问题;在优秀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上存在着不重视、不愿做、不会做的问题;在传统技术的传承与训练上存在着基础不牢、能力不足、“人亡艺绝”等问题。
新大众文艺——支撑新高峰 砥砺新经典
新大众文艺的根本之“新”就是人民大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进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我们完全可以满怀信心地展望,活力奔涌的新大众文艺必将支撑起新的高峰、砥砺出新的经典。
《百年孤独》影视化的得与失
一个读过许多遍原著的人,可能因为剧作里的某个场面而想起自己抱着书本浮想联翩的那个午后,一个因电视剧在马孔多“起高楼”“楼塌了”的轮回隐喻中产生感慨的观众,可能拿起书本去探索文字里更加精微的世界。
好的改编是生发新意义的再创作
为了将适于阅读的文字转化成恰当的舞台视觉形象,导演往往想尽了办法。通常,他们需要像魔术师一样,借助舞美、灯光、音乐,用即视效果塑造直观形象。要想成功完成一部文学作品的舞台改编,导演所运用的舞台要素除了承担写实功能,必定也充满了诗意内涵。
2024年话剧市场:回暖中热流涌动,原创力有待增长
无论原版引进还是中文排演,都拓展了创作者和观众看世界的眼界,也让中国话剧发展有了与世界同步的可能。然而,应该看到的是,原创话剧整体的发展还算不得蓬勃,有影响的作品数量有限,为业界和观众共同关注的话题剧也不多,中国话剧的原创力量还有待成长。
古装剧创作也需要现实主义精神
《我是刑警》:让英雄扎根大地
在保持刑侦题材传奇性之外,最大程度增强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
透过西北“废土风”探寻人性善恶
在追求猎奇的破案悬疑事件之外,带上了人文关怀和情感滤镜。
“爱情+悬疑”的麻辣烫难逃味蕾疲惫
追到前一半就发现,仍然是一部披着悬疑外衣的甜宠剧。
展现敦煌守护者的不凡与坚忍
构想了一个未来故事,围绕敦煌守护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深描历史波澜中的人间万象
以平静的笔调,述说中国大地上的人间事、世间情和情中味,深描着时代流转的人间万象。
清风勾勒的生活意趣
40余篇散文书写俗世烟火里的温暖和恬静,如水一样的文字写尽生活妙趣,呈现平和、空灵的人生境界。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荧屏连接古今,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当代
中国动漫崛起,开启中式想象新纪元
经典文学影视化,一场有关美学的接力跑
校园文学与人文综合素养
挖掘红色电影发展潜力
跨界联动如何行稳致远
第七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国家艺术基金“共享中国年·携手向未来”启动
交响乐《王羲之》
花鼓戏《蔡坤山耕田》
评剧《藏地彩虹》
歌剧《楚庄王》
京剧《春秋二胥》
吕剧《大河开凌》
京剧《大舜》
黄梅戏《邓稼先》
多媒体交响乐《梵天净土》
芭蕾舞剧《花木兰》
话剧《家客》
话剧《哭之笑之》
舞剧《兰花花》
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
淮剧《送你过江》
民族舞剧《驼道》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
淮剧《小城》
话剧《詹天佑》
美术、书法、摄影创作人才滚动资助项目
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
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
编剧类滚动资助剧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