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面人物塑造不能偶像化
反面人物的“出圈”现象屡见不鲜,让观众心疼、喜爱甚至崇拜。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扭曲。
精品微短剧好在指人心近人情
“好诗只是近人情”,微短剧作为与大众文娱、人民情愫最近的新兴文艺体裁,其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也是“近人情”。
从《诗经》采风到文生视频
“大众文艺”始终围绕两大核心命题展开:一是文艺与人民生活的血肉联系,二是文艺形态随技术与社会结构的适应性变革。
【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寄情祭英烈,传承遗志向复兴
在壮丽征程中,要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清明这个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的时节里,带着对先烈的崇敬和缅怀,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迈进。
中国魔术“出海”,共享奇幻好戏
中国魔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近年来秉承开放态度与国际魔术界密切交流,中国正成为世界魔术重要的活动中心。从千年前的古老宫廷幻术,到近现代令世界着迷的东方风情,再到融入数字科技的奇幻共舞,中国魔术为全世界魔术爱好者编织出一场场精彩的奇幻好戏。
郑 军:儿童科幻绘本《通天洞》的创新与价值
很多人担忧作家会被AI取代。但像《通天洞》这样“从0到1”的作品,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与原创想象,将原始素材转化为文字,这是AI目前无法做到的。经得住AI大潮考验的,必然是这类充满原创精神的作品。
网红能不能上音乐节?请用实力说话
音乐节邀请网红、演员等为音乐节带票,这种商业行为可以理解,然而,观众们的质疑之声也必须被关注。对网红上音乐节的质疑不完全是对网红职业身份标签偏向负面的刻板印象,更是对音乐演出质量可能下滑的强烈不满和深深忧虑。
《狂流》:西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之歌
小说试图以文学书写的方式挽住时间之流,让生命中刻骨铭心的记忆定格下来。在节奏越来越快的浮华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回望过去,在岁月的长河中掬一捧水,把过往的日子细数一遍,浸润着满腔情感回味一遍。
幽默?低俗?鲁迅文创的边界感在哪
鲁迅及其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及生活内涵。商家瞅准Z世代的消费者对于文创产品的青睐,而创作了他们喜欢的文学大师鲁迅形象文创产品,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由市场的公平交易行为,但商家在销售与购买之间需不断提高和打磨文创产品的品质。
AI生成吉卜力画风,算不算侵权?
与很多人的直觉不同,AI生成图像对画风的模仿,不一定构成侵权;或者说,风格侵权仍较难界定。在艺术范畴,风格具有一定的经济、艺术价值;但是在法律框架内,并不把风格视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进行保护。
京剧大师赵燕侠:一只春燕追云去
赵燕侠被誉为京剧最后的一位大师,她的离去,宣告京剧大师时代的终结,然而,她的传奇不会落幕,从《白毛女》里的破茧成蝶到《沙家浜》中的“活阿庆嫂”,她创下了48场满座的神话。荀派京剧创始人荀慧生曾赞她“肯吃苦、脑子活”。
当国漫“重述”经典
动画作为一种接受度高且易于传播的艺术形式,一直都以载体的形式,促进了许多经典作品的传播。所有的经典在时间的长河之中都会被反复讲述。相比修饰,对经典进行大刀阔斧的重述,赋予其在新时代下的新意义,或许才是令经典不断焕发生机的不二法门。
新城市文学:在分裂、寻找、突围中形成新的美学范式
人们感叹,为什么现在的城市文学样貌竟如此雷同,它们荒诞不经、琐碎纷繁、斑斑驳驳,其原因可能是城市的聚居属性让人们的生活失去了广阔性,心灵在由外观视角转向内观视角的过程中总有错愕感。城市文学的张力就在分裂、寻找、突围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美学范式。
追求沉浸的形式,更要讲求演艺的品质
有的从业者追求一时热度、满足于贴上“沉浸式演艺”的标签,或者迷信高科技、大投资、特定场地、多感官体验。沉浸并非只是感官层面的感受,观众在剧场里用心感受舞台上的一切,精神上受到洗礼也是沉浸的一种。更长久和本质上的沉浸,是心灵的沉浸。
青春戏曲出圈,捕捉年轻观众的“文化味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戏曲,年轻人既渴望在《新龙门客栈》的武侠江湖中寻找侠义精神,也期许通过《浮生六记》的园林实景感悟文人雅趣,这种文化认同既是传统文化基因的复活,也在追求着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
医疗剧靠什么填平“国产剧洼地”?
以“棋”隐喻人生,以“士”塑造人物
注重幽默与温情,不经意间为沉重灰暗的剧集增添一抹暖意与光亮。
从画面倒推出来的悬疑故事
出于对人性的观照,赵冬苓赋予了每个角色完整生动的生命弧光。
以创新手法呈现传世之“筑”
节目传达了中国古建的“营造美学”和“峻极神工”。
什么触动了中国人的“文化DNA”
一部新编昆剧,演绎昆曲和唐诗的双重美感,拉近古人和今人距离。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鲁迅:把一生活成了一首诗
将诗用作传记资料,按时间顺序解析,并与鲁迅生平互证、互释,呈现鲁迅的生命历程。
记忆长河中的寻根之旅
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厚谊。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荧屏连接古今,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当代
中国动漫崛起,开启中式想象新纪元
经典文学影视化,一场有关美学的接力跑
文艺评论如何提升影响力
剧协"壹元金种子计划"
挖掘红色电影发展潜力
第四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
国家艺术基金“共享中国年·携手向未来”启动
交响乐《王羲之》
花鼓戏《蔡坤山耕田》
评剧《藏地彩虹》
歌剧《楚庄王》
京剧《春秋二胥》
吕剧《大河开凌》
京剧《大舜》
黄梅戏《邓稼先》
多媒体交响乐《梵天净土》
芭蕾舞剧《花木兰》
话剧《家客》
话剧《哭之笑之》
舞剧《兰花花》
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
淮剧《送你过江》
民族舞剧《驼道》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
淮剧《小城》
话剧《詹天佑》
美术、书法、摄影创作人才滚动资助项目
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
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
编剧类滚动资助剧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