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新变

当前,文化强国建设蹄疾步稳,网络文艺评论重任在肩。期待其不断创新,提升品质,为营造良好文艺生态注入澎湃动力。

劳动雄狮、战斗野草的进化史

电影的生产力正从“内容”转向“情绪”,电影也从宣传媒介变成需要被宣传的媒介。但我们坚信,电影仍旧是生活的刚需。

低票价成电影淡季“噱头”?

相较往年,今年的“淡季”能否有所突破?前段时间推出的19.9元的电影票价,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能够长久提振市场信心?

2024微短剧:新时代呼唤新内涵,新变化折射新要求

经历了2023年的井喷式增长,2024年微短剧走向规模化、大众化,从猎奇展演的视听碎片向受众广泛、类型丰富的内容链条转变,在价值理念、受众面向以及内容生产方面开拓了新疆域,展现出愈加蓬勃的生命力。

韩江《素食者》与卡夫卡《变形记》同源性结构关系

通过以上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说《素食者》与《变形记》存在着弗莱原型意义上的同构关系。韩江的小说将卡夫卡的普遍性境遇问题,集中于女性生存的合理性问题上,但却缺乏浓缩的寓言性特征。在象征主义的框架内加入了现实主义的机理,但效果如何有待商榷。

长篇小说《体察师的日子》:假定性前提下的人性复苏书写

丁西虽清楚自己不是什么体察师,但戏演久了也会渐渐入戏。这或许与内心深处的自我暗示紧密相关,时间长了,他竟开始把自己真的当成体察师,由此他的人性世界出现了一种从狭隘与逼仄走向开阔与辽远的趋势。

超长“说书”视频,让《红楼梦》持续在场

面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巨作,米三汉十分谨慎,学界未定的话题暂且不沾,尽量选取有基础共识的内容陈述。“我并没有‘解读’名著,只是尽量像有声书一样让大家‘听到’,哪怕是睡前读物为网友‘侍寝’也很好,只希望让大家觉得比读原著更容易上手。”

王 蒙:穿越千年龟兹,舞动中华文明的璀璨

舞蹈家从几百副壁画中捕捉到了佛教与西域地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将佛身、佛光、佛容与菩萨的千姿百态,通过身心动静、转化连续、沉迷清纯予以展现出来,使得十几个世纪以前的形象完整了,也升华了。

紧贴地气,深度开掘生命底蕴

2024年度的散文创作,大文化散文的热度在消退。创作者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生活日常,以平和且真挚的笔触,去书写朴素凡常的人、事、物。这些作品,在日常生活中有诗意,在底层书写里见智慧,具有常中有奇、小中见大、淡中有味的表现方式。

悬疑剧:既要在“意料之外” 也要在“情理之中”

近年来,剧集领域“悬疑风”劲吹,观众热情高涨的同时也注意到悬疑剧存在的一些问题。创作者应该秉持现实主义创作理念,从营造猎奇性向寻求真实性转变,从聚焦个体悲欢向观照社会现实转变,力求达到典型情境真实、情感共振真实和深度认知真实三重真实的统一。

“把心交给读者”,巴金有情有义的文学承诺

把心交给读者,是一种写作伦理。在巴金看来,为作家与读者这份契约提供保障的,不是读者见面会,不是作品研讨会,也不会是今天所谓的网络流量,而只能是作品,作家通过作品实现为读者服务,读者通过作品认识和评判作家。写好作品,才是作家的根本。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出版

当前,传统的文学出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人工智能深度嵌入出版生产环节。文学出版必须从互联网思维、新技术革新、新运营模式等维度进行深度变革,顺应数字时代之变。秉持互联网思维,重塑出版价值认知。

新年,为什么要听华尔兹?

“新年音乐会”这一概念的确立、推广和深入人心,离不开维也纳爱乐乐团每年元旦在金色大厅奏响的音乐盛会。这一从1939年起延续至今的传统在过去半个世纪传遍全球,影响了几代乐迷。作为新年音乐会范本,其他乐团效仿也就顺理成章。

小刺猬“索尼克”凭何跑赢帕丁顿熊和狮子王

在电影变得不像电影的索尼克系列里,金·凯瑞创造了罕见有趣的表演,他找到了真人表演在电子游戏里恰如其分的方式,用夸张的肢体线条演出数字卡通的画面感,又在细节中创造出类似在剧场里人与人的情感流动。

香港电影“新浪潮”:镜头语言静水流深,时代风云融入人物

这场香港电影史上的第二次“新浪潮”正在发生且持续壮大,作品的表达开始去到一重新境界。以前的香港电影极尽商业电影之能事,而如今无不体现出对平凡生活的尊重,对市井人物的关怀和对城市日常的体察。香港电影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走在复兴的路上。

悬案剧大行其道 但观众已审美疲劳

悬案的阐释力来自其他影像,所见的一切都是对旧风格的模仿。

一人一犬一站一村,小站何以见大地

在现实与理想交织中还原出的生活本质,才能引发广泛共鸣。

《小小的我》徘徊在文艺和商业之间

一群女性创作者围绕一个男明星创作,并不代表这不够“女性”。

港味儿演京味儿,天下第一楼还能对味儿

中国戏剧在东南西北的文化交汇中,不断展现出新的活力。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蛮与痴》:土地深处坚韧的回声

《蛮与痴》是一部关于如何处理记忆、面对故土、失去、碎片与讲述本身的长篇小说。

王 蒙:写出心的开阔与亮堂

与时代同行,王蒙为当代作家提供关于人生经验与文学书写、深入生活与主体建构的启示。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