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反面人物塑造不能偶像化

反面人物的“出圈”现象屡见不鲜,让观众心疼、喜爱甚至崇拜。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扭曲。

精品微短剧好在指人心近人情

“好诗只是近人情”,微短剧作为与大众文娱、人民情愫最近的新兴文艺体裁,其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也是“近人情”。

从《诗经》采风到文生视频

“大众文艺”始终围绕两大核心命题展开:一是文艺与人民生活的血肉联系,二是文艺形态随技术与社会结构的适应性变革。 

赵阡合:明星靠扮丑转型,是在走捷径吗?

“扮丑”不是塑造角色的唯一方法,想让其发挥最大作用,离不开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与演绎。艺人外形变化或许能吸引观众眼球,但无法左右观众的评判。只有真诚、可信的表演,才能真正塑造出深入人心的角色。

幽默?低俗?鲁迅文创的边界感在哪

鲁迅及其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及生活内涵。商家瞅准Z世代的消费者对于文创产品的青睐,而创作了他们喜欢的文学大师鲁迅形象文创产品,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由市场的公平交易行为,但商家在销售与购买之间需不断提高和打磨文创产品的品质。

《滤镜》:当科技滤镜照见爱情真相

作为原创IP,该剧融合了奇幻、爱情、悬疑、科技等多种爆款元素,形式新颖,情节反转引人入胜。重要的是在花团锦簇的外观下,其内里对当下审美偏见、自我认知和理想爱情等话题的探讨更是层层深入,发人深省。

AI生成吉卜力画风,算不算侵权?

网络狂欢下,有人用吉卜力画风做了《指环王》短片,还有人以此还原《甄嬛传》名场面。除了担心侵权风险,有网友认为这种做法“没有老爷子的味,只是表面像而已”,也有人认为这是对吉卜力创作的不尊重,“AI不应该用于对手绘艺术的折辱”。

《余烬之上》:被文化拼贴肢解的架空叙事

复杂交错的案件难掩叙事缺陷,诡谲的悬疑氛围背后,是逻辑漏洞和背景架空。虽然关注代孕、卖卵、拐卖等社会热门话题,但具体案件的处理仍显粗糙,过度设计的叙事模式导致剧情割裂,刻意反转削弱了批判力度。

京剧大师赵燕侠:一只春燕追云去

赵燕侠被誉为京剧最后的一位大师,她的离去,宣告京剧大师时代的终结,然而,她的传奇不会落幕,从《白毛女》里的破茧成蝶到《沙家浜》中的“活阿庆嫂”,她创下了48场满座的神话。荀派京剧创始人荀慧生曾赞她“肯吃苦、脑子活”。

当国漫“重述”经典

动画作为一种接受度高且易于传播的艺术形式,一直都以载体的形式,促进了许多经典作品的传播。所有的经典在时间的长河之中都会被反复讲述。相比修饰,对经典进行大刀阔斧的重述,赋予其在新时代下的新意义,或许才是令经典不断焕发生机的不二法门。

新城市文学:在分裂、寻找、突围中形成新的美学范式

人们感叹,为什么现在的城市文学样貌竟如此雷同,它们荒诞不经、琐碎纷繁、斑斑驳驳,其原因可能是城市的聚居属性让人们的生活失去了广阔性,心灵在由外观视角转向内观视角的过程中总有错愕感。城市文学的张力就在分裂、寻找、突围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美学范式。

追求沉浸的形式,更要讲求演艺的品质

有的从业者追求一时热度、满足于贴上“沉浸式演艺”的标签,或者迷信高科技、大投资、特定场地、多感官体验。沉浸并非只是感官层面的感受,观众在剧场里用心感受舞台上的一切,精神上受到洗礼也是沉浸的一种。更长久和本质上的沉浸,是心灵的沉浸。

青春戏曲出圈,捕捉年轻观众的“文化味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戏曲,年轻人既渴望在《新龙门客栈》的武侠江湖中寻找侠义精神,也期许通过《浮生六记》的园林实景感悟文人雅趣,这种文化认同既是传统文化基因的复活,也在追求着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

古装偶像剧同质化当休矣

古装偶像剧同质化,主要是“流量为王”的创作理念作祟。经过多年发展,这种类型已形成了“制作公式”:爆款导演+流量明星+高热度网络文学IP+顶流歌手演唱的主题曲。这些元素叠加,正在扼杀创作活力,将古装偶像剧推入“千剧一面”的境地。

岂能将暴力情节做卖点

无论是用特写方式放大受害者的痛苦表情,还是用慢镜头渲染血腥场景,抑或是以主观视角引导观众代入创伤体验,这些做法看似是在技术上强化戏剧冲突,引发观众共情,但实际上却是在以暴力情节当卖点,在消费痛苦的过程中完成对暴力的二次赋魅。

从画面倒推出来的悬疑故事

出于对人性的观照,赵冬苓赋予了每个角色完整生动的生命弧光。

以创新手法呈现传世之“筑”

节目传达了中国古建的“营造美学”和“峻极神工”。

电视剧《棋士》挑战罪案剧新表达

人生的棋盘也许会有黑白交错的含混,但正邪从来都是泾渭分明。

戏曲美学在歌剧舞台延续

让歌剧这个舶来品呈现出古雅的审美效果,探索歌剧的中国式表达。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记忆长河中的寻根之旅

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厚谊。

关于西西里的叹息与“晚期”风格

《豹》不算扑朔迷离,却仅用几个片段就渲染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意大利贵族衰亡史。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