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颜真卿成了颜假卿

人和事件看似都在,实则失魂落魄,而且能够看到一个基本套路,即将历史人物身上的种种标签,对应他所经历的若干事件。

电影创作应拒绝精确的无趣

当创作者执迷于算法推测“观众可能会喜欢什么”,电影就沦为情绪投喂机器。这在商业上可能成功,但付出的代价不容忽视。

"编剧"莫言和他的《红高粱》

总之,这部戏不太解渴。从文本到音乐、到呈现,“红高粱”所能带出的纯粹与浓烈,在每个创作环节中都被消解了。

重排《屠夫》:阐释沉重历史要把握好艺术分寸

战争是个沉重且严肃的话题,其对人类的摧残往往需要数代人的艰辛付出才能弥补。虽然历史的车轮隆隆向前,但在创作历史题材作品时,仍需要慎重地考虑阐释的分寸才能深刻地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产生现实意义。

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的民族抒写与文化认同

20世纪40年代以来,云南文学逐渐形成了“边地+民族”“城市+现代”两个创作传统,80年代后,一批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在此基础上,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生动注脚。

【网络中国节·中秋】“体验式传承”助力中秋传统回归

文旅服务升级为传统文化的回归提供了一条现代化的路径。当传统文化变得有趣、有料、有温度时,其回归可谓水到渠成;当传统文化既展现出古朴韵味又融入时尚元素时,其独特魅力自然会让年轻人趋之若鹜。

重审AI时代人文在场的意义

AI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当下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认识与应对AI。工具的力量,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使用者的力量。AI系统自身并无风险意识,最终承担后果的只能是人类自己。希望不要让AI在改写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悄悄改写了人类这个“物种”。

【网络中国节·中秋】国风潮起携新韵,月华千里映青春

汉服飘飘的赏月身影、巧手制作的古法月饼、庄重雅致的拜月仪式、星星点点的暖光花灯等频频刷屏。这不仅是中秋节应景活动,更是一场年轻人主导的“新中式”生活美学盛宴,是年轻人表达自我的“社交货币”。

数智时代中国画创新的炫技与笔墨之争

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变革和艺术创新,必是在深入理解传统法度基础上展开的。创新必须避免“伪古风”或“伪创新”。AI技术能模仿笔墨形式,却无法替代艺术家基于生命体验的情感与精神创造。因此,坚守以“笔墨”为核心的传统精髓,是应对技术变革的根本。

梅兰芳表演启示:程式化也要直抵人物内心

如今观众的审美需求已从“看角儿”升级为“看角儿塑造角色”,他们既期待演员的技艺风采,更渴望通过程式表演读懂剧情、共情人物。对演员而言,唯有以理解剧情情理为根基,以程式技艺为手段,才能回应观众的期待,让戏曲艺术在当代焕发活力。

豫剧现代戏的突围与局限

豫剧现代戏不乏成功的“戏曲化”作品,但部分作品的舞台样式依然是“话剧加唱”,距理想的“戏曲化”还有一定距离。主创人员还需进一步正确处理好继承传统和艺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对豫剧现代戏创作来说,必须把握好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固本求新”。

为严肃戏剧赢得尊严和尊崇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离严肃越来越远。而在这个时候,田沁鑫以她的严肃戏剧赢得了尊严和尊崇,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文化现象。她始终穿行在民族历史的原野上,用戏剧打开了历史的书页,写着泪、欢笑、沉重、牺牲、卑微、奋斗,也写着片刻的欢欣。

作品可以“一键生成”,创造力却不会

AI的核心局限,恰恰是人类创作的核心价值。这也直指AI时代的创作本质:算法能模仿风格,却无法复制人类对世界的独特观察与情感表达。在使用AI的同时坚守创作的主体性和原创性,仍是创作者应遵循的根本艺术伦理。

从PK到流量包:算法逻辑如何激活网文创作?

推荐算法在网文中的应用,实现了海量内容与读者的精准连接,也有效解决了长尾网文的分发与供给。目前主流网文平台采用的推荐系统推荐原理、算法、流程大概一致,多以“top-N预测任务”为核心,以“点击预测任务”为辅助来实现海量作品的个性化推荐。

传统文化题材舞剧人物造型应“形简神足”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以形写神、形简神足,以精练的形态语言,表达充盈的精神世界。在表现中国传统艺术的舞剧中,为体现这种意境美,舞蹈动作注重在“回”与“流”的形式中展现情、韵、神,以极简形式表达深远意境。

我们可以拥有一个纯真的曹操吗

将历史上复杂的曹操简化为受尽委屈的草根英雄,虽大胆但失败。

爱情不是时间的解药

必须在一个故事的多种讲法里,寻找相对明确的、风格统一的走向。

以现代性的语言和价值理念重塑“江湖”

对“侠义”这一传统的审美对象进行的一次全新的艺术性发掘。

《金谷飘香》:现代戏音乐的传承创新

曲调赋能优秀作品,作品托举曲调传承,方为二者的双向奔赴。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童话的主角

真正的勇气不是砍掉翅膀、消灭“怪物”,而是包容和接纳所有差异性,欣赏不完美。

一曲写给乡土与少年的生命之歌

这种美学不囿于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想象,而是带有土地气息的坚韧与裹挟星光的善良。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