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星河
电影《731》终于定档9月18日。此前,这部电影的相关话题引发公众关注:因一条30秒的预告片,曾传出“上百万人联名抵制”的风波;个别影院推出的团购影票活动中,也曾将《731》列入其中。这些信息相互叠加,让关于这部电影的争议与猜测一度沸沸扬扬。
《731》自筹拍以来便备受瞩目,由于筹备周期长,定档与撤档的传言不断,曾让影片的公映时间蒙上层层“谜团”。如今,谜底已然揭晓,但围绕它展开的讨论仍有继续的价值。因为,我们需要拨开曾经的猜测与争议,让电影的价值回归本体,真正去“看电影”。
同为抗战题材的《南京照相馆》,从拍摄到公映,5个月时间便完成全部工作流程,最终赢得了口碑与票房俱佳的成绩。对比来看,《731》从创作、备案到预期公映,整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都比较明显。正是这种高度的不确定性,为影片累积曝光度的同时,也招致众说纷纭。而作为观众,在纷乱信息和情绪化观点的冲击下,需要辨别哪些是基本事实,哪些是无端猜测。在当前电影市场被多重因素影响的状况下,盲目跟随无效或虚假信息,只会让观影生态陷入混乱的局面。
抵制与举报,已然给当下的电影正常上映以及观众观影选择带来干扰。这些行为客观存在,且表现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通过社交媒体发帖,有的则通过向电影主管部门打电话表达意见。不管哪种方式,抵制与举报给电影造成的伤害可能是巨大的,这不仅仅在于行为本身,更在于其极易引发从众效应,一旦成为网络热点,便可能导致影片换档、撤档。
对于某部电影的抵制与举报,公众需理性看待:有的所谓抵制信息,若集中来自某一IP地址,不能排除相关账号可能存在被控制或操纵的情况;有的举报电话所表达的反对意见,仅代表极少数人的观点,并不能代表全体观众的意愿,给予这些声音过度关注,实际上是对绝大多数观众权益的忽视。就《731》所谓的“上百万人联名抵制”而言,其中的“上百万人”这一数字或账号来源真假难辨,更多可能是一种猜测;“联名”一词更显夸张,这一说法的提出者或许并不理解“联名”的法律或常规含义——它通常要求“多人共同署名”,或“联合签署特定主张文件”,在缺乏这些核心要素的情况下,该“联名”说法难免有哗众取宠的嫌疑。此外,在电影分级制度未出台前,家长对未成年人观影负有第一责任,片方也应给出必要的提示,而抵制与举报不是解决所谓“分歧”的最佳方案。
在影片公映之前,仅凭极少量(甚至片面的)信息,便以个体主观认知代替公众需求,对作品进行“审判”,此行为并非首次出现。《金陵十三钗》《八佰》《芳华》等影片,均曾遭到不同程度的抵制,而最终,随着影片的正常上映,它们大多获得了观众与市场的相对公正的评价。这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未能完整了解影片内容与主旨的状况下,抵制与举报很可能是对作品的一种有失公允的举措与无端指责,其危害不仅使创作者如履薄冰,也会有损整个行业的创造力与竞争力。电影的创新与发展,需要宽松的市场环境与客观的评价体系,而非束缚手脚的试探与讨好。对于缺乏事实依据和合理性的抵制与举报,舆论不应纵容,平台更不应将其视为“流量法宝”加以利用。
当前的观影生态,是复杂而脆弱的。其复杂性体现在:电影映前(或上映初期)的竞争中,不时出现非常规手段,如:利用资源优势,在排片上挤压竞争对手;使用非常规营销手段,夸大其词甚至进行欺骗性营销;煽动网络舆论,企图使竞争作品下线……而其脆弱性则体现在:一些无中生有、刻意挑缺点的做法极易误导观众,常使一部影片在市场上遭遇“猝死”;观众因对一部影片的失望,而导致观影热情丧失,市场遇冷后难以恢复。一个健康的市场理应摆脱对这种“复杂”与“脆弱”的依赖,拒绝被其绑架。同时,应努力构建正常的管理、公平的竞争、完善的秩序、理性的发展,让优质影片得到应有的回报,让劣质内容在公平竞争中自然淘汰。
在目前的观影生态下,电影从业者需要保持较强的定力与自信,以应对各种变化与压力。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部分从业者的心态与应变能力可谓难以令人满意。他们在想法上的摇摆,诉求方面的多变,以及对观众与市场心理的过度揣测,使得其言行不免带有浓厚的投机色彩。作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创作者在改善观影生态方面负有重大责任,坦率揭示机会与风险,诚恳面对成绩与问题,方能起到良好的引领与纠错作用。从业者的“身正不怕影子斜”,本身就是对充斥舆论的各种不实或不合理言论的有力回击。
一个积极的现象是,电影市场与观影生态历经多年的磨砺,已经有了较为良好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影片选择与内容判断方面,越来越多的观众可以通过多渠道的信息对比,来行使对一部电影“用脚投票”的权利。在此背景下,不必理会电影之外的一些杂音,观众应该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参与到电影价值构造体系中来。当主流电影观众群体拥有了遴选与分辨信息真伪的能力,对观点立场有了独立意识后,电影便会脱离喧嚣,回归本体,与观众实现真正的交流。(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