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何 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正当防卫”等法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近日在爱奇艺迷雾剧场首播的《正当防卫》是全国首部全面展现正当防卫案例的悬疑剧,剧中的检察长宫平提示检察官段鸿山:“天理、国法、人情,一个优秀的检察官,要学会在这三者之间权衡,以得到最优的判断。”该剧以“检察官被绑架反击案”“江婷被家暴杀夫案”和14年前“李沐风图书馆防卫过当杀人案”三案嵌套的叙事结构展开,通过紧张激烈的庭审交锋以及严谨细致的证据链推演,最终给予各案件准确定性,生动展现了综合考量“天理、国法、人情”之上的司法进步。
检察题材剧不比刑侦剧有大量惊心动魄的动作戏和抓捕场面,要表现的是在证据的认定、排除和新的证据发现上符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以及反复核查现场、不能妄下定论,将检察机关“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和工作要求转化为生动的案件故事。导演李云亮力求“让严格的司法程序本身成为叙事语言和情感载体”,让“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理精神具象化。检察官方灵渊中学时即遭遇了江婷等人的校园霸凌,但依旧“如我在诉”,站在当事人而不是案外人的角度分析问题,挺身捍卫被家暴者江婷的权益,使之最终被依法无罪释放,实现法、理、情的有机统一。检察官段鸿山在14年后重申当年的办案思路:对于正当防卫尺度的把握,既不能过于严苛,以促进弘扬社会正气,也要防止滥用,着力消减社会戾气。当方灵渊问“你觉得法律是什么”,段鸿山说“法律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第十集开篇,看守所里的段鸿山回眸微笑:“等到我出去的时候,雨季应该过了。”他在洗清嫌疑后回到城里,受到清洁工等民众的欢迎,迎来“阳光和彩虹”。
如同电影《第二十条》的台词,电视剧《正当防卫》的网络弹幕里频繁出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句话连续多年被写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成为社会广泛接受、司法机关高度遵循的价值理念。司法不仅仅是对与错的归属,更是对社会情绪的平衡、对公平尺度的不断探索。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的苏醒,也是大众底气的回归,可见于电影《第二十条》和剧集《正当防卫》。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明确赋予检察机关对司法工作人员在诉讼活动中实施的十四类职务犯罪进行侦查的职责。在央视八套和优酷收官的电视剧《以法之名》是国内首部聚焦“检察侦查”的剧集,勇敢展现“刀刃向内”的司法反腐叙事。6月24日该剧首播当天,媒体报道最高检检察侦查厅正式挂牌成立,全国已经有28个省级检察院和部分地市级检察院成立了专门的检察侦查机构。张译饰演的检察官洪亮在《以法之名》剧终时说出“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这与电影《第二十条》中韩明和吕玲玲、电视剧《正当防卫》中段鸿山与方灵渊的检察官形象形成呼应。近来涌现的一批法治题材影视剧,与此前《江河之上》《执行法官》《狂飙》《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等作品,构建起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现实图景,回应着社会热点和大众对于公平正义的期待,共同照亮人们对现实的思考与对正义的追求。
当前法治剧及时记录法治进程中的时代镜像,体现专业、细分题材的有力破冰,并克服检察题材“偏文戏、缺动作”的天然局限,从人物出发,抓住人的故事和情感,让法条辨析、智力博弈充满戏剧张力,通过庭审辩论、证据链推理等细节强化专业质感。频繁出现检察院、看守所场景的《以法之名》,聚焦小城市政法生态,辐射公安局、矿场、律师事务所和诸多家庭等更多社会场景。该剧摒弃了孤胆英雄式的角色塑造,转而构建复杂的群像网络,以36集的篇幅塑造了70余个角色的群像戏。其中检察官乔振兴与洪亮、李人俊三人曾是同窗好友,关系网络、职场生态等让人物更加真实有“人味”。
有关创作还注重以悬疑叙事提升正剧张力。悬疑网剧自2014年以来迅速崛起,获得了较大成长空间与市场。2020年其生产模式发展到成熟阶段,《沉默的真相》《隐秘的角落》等约30部国产悬疑网剧在“爱优腾”三大平台播放,其中《白夜追凶》等剧集注重推理,讲究侦破逻辑,是“本格派推理”,《正当防卫》则注重展现案件背后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剖析,是“社会派推理”,并且超越悬疑这一较为小众的类型,跃入现实主义的大范畴,借悬疑的外壳讲述正当防卫的法理内核,完成从“罪案奇观”“暗黑猎奇”到“社会镜像”的进阶。
不过,《正当防卫》《以法之名》等作品在推动中国现实题材剧集走向专业化、探索法治剧类型化的新路径、投身涉案题材的“深水区”、奋力实现垂类题材的传播共振之余,仍未完全脱离悬疑剧窠臼。正当防卫需要平衡必要性与限度,《正当防卫》却将焦点转向“防卫是否出于私愤和报复”,关键证据(周德龙手机、直播记录)的消失与打捞剧情有些牵强,检察官直接参与侦查与司法程序的现实逻辑不合,梅筝和段鸿山的联系语焉不详,低沉配乐略显频繁,以及江婷“就在(洗衣服)这28分钟的时间里,我的人生一下子脱轨了”“我没抓住我的过去,更看不清我的未来”等独白也不符合审讯场景。法治题材创作包括悬疑叙事,但仍需扎实建立在规定情境中人物的行为逻辑上,巧妙体现在人物话语的弦外之音里,在人物前后、表里的反差中丰富层次,进一步吸引每一位观众成为“陪审员”和“普法员”。
(作者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处长、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