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短剧能否让我们听见彼此?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短剧能否让我们听见彼此?

来源:文汇报2025-08-08 10:10

  作者:汤拥华

  这两年,短剧兴盛起来。短剧的观众有时会幻想自己成为无法企及的存在,富可敌国或者法力无边,但短剧的宗旨不是提供替代现实而是提供情绪价值。通过制造和重复带有强烈爽感的人设、情节与语汇,短剧将观众暂时带出人际关系的烦乱与纠结。

  短剧中有一类“偷听心声”的情节颇受欢迎。坏人巧言令色陷害好人,但是好人嘴笨,必须有人替他把真相捧到关键人物面前,才有机会实现局势的反转。这类反转放在长剧中,必定要经过更多波折,但在短剧快意恩仇、杀伐决断的氛围中,观众没有持续受虐的耐心,既然好人口舌不利,那就让他用心声把话说出来。

短剧能否让我们听见彼此?

  从左至右分别为短剧《全员读心,我成了皇帝手中一把刀》《读心疯帝后,惊艳后宫》《外室一身反骨,读心王爷日日添堵》海报

  最基础的偷听心声情节是这样设定的:其一,主人公重生或者穿书进入剧情,不仅明辨善恶,而且能够预测未来,其预言以心声传出;其二,主人公的心声不能被反派察觉,只能被关键的正面人物听到;其三,在结局到来之前,主人公并不知道心声被人听到,所以他的心声一直是真诚的。

  比方某一家人,养子受到全家宠爱,却与外人勾结陷害亲人,好在他邪恶计划的每一步都被这家亲生子准确预判,而此预判又通过心声被在场亲人听到,一来二去,信任的天平翻转。

  在此设定的基础上又发展出种种变体。《全员读心,我成了皇帝手中一把刀》让在场公众也能听到心声。女主人公有系统加持,足以逢凶化吉,但只要她与系统对话,所有的人都能听见她的心声。然而,如果有人想要说破这一点,就会喉咙嘶哑,口不能言。

  有些剧中出现了有意控制的心声,比方在《步步心声》中,家人可以听见女主的心声,他们借此控制女主,将其迫害至死。女主重生后,利用假心声实施报复。《全家偷听反派心声,我负责篡改》中,恶毒女配利用传播心声的能力蛊惑他人残害女主,后者重生后,可以提前听到女配的心声,改动后再行发出。不仅如此,她还能让女配的真实心声不由自主地流出,使其低劣人品毕现人前。

  不管如何变化,偷听心声因为设定性太强,很容易成为俗套,但是以误解让观众虐心也是俗套。观众痛恨犹豫不决的好人,也痛恨眼盲心瞎的庸人,更甚于痛恨巧舌如簧的恶人。

  《全家偷听心声,重生后我笑了》中,养子魏胜凭借发送心声的本领,将真儿子魏弘陷害致死。魏弘重活一世,痛定思痛,一改过去的瞻前顾后,矢志复仇。他看清家人们之所以轻信心声,不是因为蠢,而是因为坏。这部剧中以暴易暴的痛快颇为粗糙,但它提出的问题却能刺痛观众:为什么仅凭一人心声,就可以弃亲人如草芥?

  在《真千金被读心后》中,作者穿进自己刚完成的小说变成恶毒女配,小说女主因为可以被听见心声且有预言能力,受到所有人信任,女配要扭转命运,只能一次次背离既定情节。这个过程相当凶险,剧本有自己的意志,哪怕作者也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将遭到反噬。恰恰因为身为作者,女配痛切地意识到,有些人的心声明明十分可疑,却可以迷惑几乎所有人,因为它更符合情节的套路,或者说心声的真伪就在套路之中。偷听心声虽然十分孩子气,但是听者与被听者并不完全天真。

  所谓偷听心声,其实是偷听人的内心独白。那么,人为什么会有独白,又为什么想要偷听他人心声?

  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写过一篇短文《意识简史》。文中说,堂吉诃德要开启骑士的旅程,塞万提斯给他配了一个随从桑丘·潘沙,不管骑士如何特立独行,总要有可以说话的人。可是,堂吉诃德派桑丘去寻找意中人杜尔西内娅,这段时间他就没人说话了,于是他对着自己大声说话。伍德认为,独白中的堂吉诃德并不“思考”,他所想的一切都是可以说出来并且被听到的。现代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内心世界,对他来说并不存在。

  《堂吉诃德》虽然是小说,却靠近戏剧。在戏剧表演中,演员会来到戏台前沿吐露心事,既是对神明说话,也是对观众说话。这与短剧的情况倒是异曲同工,短剧中被偷听心声的人,在心里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他们既是要说给剧中人听,也是要说给观众听。哪怕是成年人穿越到婴儿身上,也会像婴儿一样,急切地要把每一个想法表达出来。短剧的空间就像戏台一样没有声音的死角,甚至吃瓜群众的窃窃私语(所谓“大声蛐蛐”)都会被听见,因为观众想要它们被听见。

  不过伍德说,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情况又有所不同。当麦克白独白时,观众感觉是在偷听他并不想在戏台上公开的心事,包括他婚姻里的隐私和他滔滔的悔恨。在伍德看来,这样的戏剧更接近于小说。他邀请我们一起偷听《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并问:拉斯柯尔尼科夫灵魂的每一面都向读者袒露无遗,但是这个灵魂是怎么发明出谋杀妇人的理念的?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以戏剧观众的方式去听,却听不到最想要听到的东西?他的回答是,人的意识至少包括三个层次:最上面一层是可以公开讲出来的动机;第二层是潜意识的动机;第三层是,人们既想掩盖自身又想敞开自身,他们为自己制造隐秘的内心世界,又将之暴露给更高的存在。

  这显然是一个小说读者的见识。有经验的小说读者不指望一切都能直接偷听,而且不奢望一切听到的都能被理解,这样反而能听得更多。

  短剧的观众应该并不想要听到那么多。他们只想听到可以公开讲出来的动机,不想去探究人性潜意识的幽谷。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特别肤浅,而是因为他们不必去索求短剧不感兴趣的深度。有一种看起来比较有深度的偷听,是角色与自己的幻觉人物对话,这其实是对无意识的自我的偷听,这种偷听至今仍是美剧的保留戏码。但是短剧中没有这种戏码,因为短剧中很少有真正分裂的人。

  极少的较为接近的例子,是《读心疯帝后,惊艳后宫》中的皇帝因为幼年时母亲被杀加上被恶人恐吓,变为双重人格:白天是暴君,喜怒无常;晚上变成七岁小孩心智,只知道要吃要喝。不过这两重人格并不见面,他们最大的矛盾是白天的皇帝想成为女主更爱的那一个,所以彼此更像是情敌关系。穿越而来的女主作为贴身丫鬟周旋于两重人格之间,白天靠读心,晚上拼厨艺,虽然伴君如伴虎,但感情日笃,精神上也逐渐放松。有时白天的皇帝在背后唤她,她以为是心声,不管不顾,让皇帝十分委屈。随着皇帝扳倒恶势力,两重人格合二为一,偷听心声就不再是保命的手段,更不是自我发现的幽径,而成为贤妻驭夫的本领了。

  事实上,在有些剧中,主人公宁愿放弃这种异能。《外室一身反骨,读心王爷日日添堵》中的王爷,在没听到女主的心声时,才会相信她是在说真心话。《步步心声》中,男主发现已听不到女主心声时反而释然:“虽然听不到了,但我还是知道你在想些什么。”当我们开始信任一个人时,心声与言语就不再泾渭分明,倾听与偷听也不必截然对立。短剧观众本能地不喜欢秘密也不喜欢分裂,这确实有可能使他们错过一些复杂的东西,但是他们明白,真正解决问题的不是偷听,而是人情。

  伍德所说第三层次的自我意识如何理解?人们掩盖自身,却又把内心世界向一个更高的存在敞开,如果这也是心声,又由谁来偷听?伍德谈到《圣经》中大卫的言行,一般人觉得难懂,但他在上帝眼中是透明的,上帝是他真正的观众。

  今天的上帝是谁?在《被全网读心后,我成全民团宠》中,修仙界的玄门老祖堕入凡间成为全网黑的女明星,在综艺节目中遭到同为嘉宾的继妹的陷害,好在全网观众都能听见她的心声,渐渐被她直率、毒舌甚至疯癫的个性打动,更不用说她不仅身负法力,还随时能爆出惊天大瓜,于是迅速成为全民团宠。这本是喜剧设置,却又分明是一个“赛博审判”的情境:一个人在不自觉中袒露心声,交由“全网围观者”判定忠奸,以支持人数直观显示判决结果。

  要让自然流露的心声符合期待,实在是比说话得体更难的事情。在《被全家炮灰读心,真千金作成团宠》中,真千金绑定了全员厌恶系统,厌恶的人越多收益越大。她千方百计让人厌恶,不料心声外泄,别人识破她心口不一,反而对她越来越有好感。然而,围观者可以因某一心声“路转粉”,也随时可以因另一心声而“粉转黑”。“全网围观者”是最难取悦的,正是他们占据了上帝的位置。在此围观中,那本该深藏的心声,成为福柯意义上的全景敞视社会中的凝视对象。

  罗兰·巴特另有一种立足于听觉的想象。他认为当代社会的“听”已经发生变化:一方面,不再有将自己交给别人、供认不讳的说话人;另一方面,也不再有只能对说做出被动反应的听话人。听与说的位置不再固定,一种声音也不必与确定的人绑在一起。

  这倒是很符合“听书”式阅读的情形。“听书”给文字加上虚拟的人声,甚至借助AI让古人开口说话,让读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感受一种“分离的身体”(借用巴特的术语)。“分离的身体”只是身体与声音虚拟的共在,却可以满足我们对交流并不彻底的需要。短剧中的偷听心声同样如此。听者可以偷听他人的独白,却不必与之做可能导致欺骗的互动。这是一种将被凝视的压力降到最小的交流,对于自认在人际关系的泥潭中举步维艰的万千观众来说,它是比“全网围观”远为可亲的情境。在此意义上,所谓虚拟,不是打折扣的真实,而就是大多数人想要的真实。提供这种真实,正是短剧的情绪价值。

  但是,虚拟的真实也并非唾手可得。虽然看短剧的我们想要回到一切可见、可听的简单状态,但是一次次看人如何偷听心声,也会有超出爽感的体验。剧中的偷听者不得不接纳那些并不为他而发的所思所想,既然选择了偷听,就不能干预正在独白的人。而作为观众,也有机会重新认识边界感的意义。

  在《穿书后靠读心被权臣龙夫娇宠了》中,穿书女宿主寄身权臣妻子的角色,觉醒了偷听心声的异能,轻松拿捏恋爱脑丈夫,但后者头脑中时时闪现原主对他温柔以待的情景,而女主也暗自与原主的魂魄立下替其洗冤复仇的约定。虽然两人关系如胶似漆,却各自将其与原主的秘密藏于心底。短剧此时联通了现代小说所提供的文学经验与情感教育:他人的世界并非都能以真实的独白与偷听获得。或者更进一步:人与人最美好的时刻,是相互间懂得却并非完全透明的时刻。

  此处我们似乎是在为听见心声的短剧赋予情绪价值之外的意义,如果这是可以的,那它的基础也不是某种原则,而只是一种有赖运气的共鸣:不仅霸总,任何他人都是“无法企及的存在”,但我们仍然有机会听见彼此。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农民画”到“乡土绘画”,一场美术界的概念更新

  • 李 超:抗战题材微短剧,成了神剧的温床?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