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昀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北宋时期,苏轼的一曲《水调歌头》,流传千年,苏轼中秋望月怀人的想念,令人唏嘘。在那时,北宋已经正式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然而,中秋习俗开始在民间盛行,实际始于唐初年。
回溯到公元前,早在先秦时期的《礼记•月令》上,就有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而嫦娥奔月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商至战国时期的《归藏》,白兔捣药的传说则最早见于汉乐府的《董逃行》。从这些史料的记载中,也可看出中国古代对祭月、拜月的推崇,以及对秋季丰收的喜悦。
到了唐朝,中秋玩月、赏月皆颇为流行。据载,民间的中秋节习俗始于唐玄宗年间。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励精图治,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然,李隆基并非草莽之士,其生性儒雅,风流多艺。相传,唐开元年间的某年仲秋之夜,玄宗月下饮酒,兴致大发,遂起了游月宫的念头,想与嫦娥同游。于是天师做法,玄宗步上青云,漫游月宫,并闻仙声阵阵,据此谱曲编舞,创作了《霓裳羽衣曲》。虽说游月宫是假,但这《霓裳羽衣曲》是真,民间从此开始流行的中秋习俗更是真。
彼此,唐朝中秋时节,人人喜赏月,民间俗人赏月,文人骚客们更爱赏月,李白便是一例。偏爱月下独酌的李白,也写了不少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除了赏月,唐代人也爱赏桂、观潮、吃月饼、玩月羹,颇具生活情趣。
在唐朝盛世时期,人人爱居乐业,生活趣味盎然。但与宋朝比起来,中秋的节日气氛还是淡了些。
若说南北宋的中秋节,从当时词人的笔下也可见一斑,单苏轼笔下写中秋的诗词便有接近十首,此外,张孝祥、辛弃疾、米芾、晏殊等文人笔下的中秋节,也都各有情怀与特色。
在宋朝,那时的中秋节甚至比今日更为热闹。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说的便是中秋时民间热闹非凡,百姓们登上楼台赏月的情景。
较于唐代,宋代的商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集市、店铺林立,出现了不少商业一条街、连锁商店等,这也给市井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于是,家家户户逛街、购物,这也给宋人的中秋带来更多趣味。比如,宋时中秋,家家必饮酒,甚至“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此外,登高赏月、拜月祈愿、食月饼、观潮水更是宋人中秋的“常规动作”,更疯狂的是,中秋甚至成为不眠之夜,宋人在这天彻夜狂欢。《东京梦华录》记载,“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宋时中秋节的热闹程度,可与春节媲美。这一天,市井生活的热闹喧嚣,无疑都是建立在商品经济、贸易繁荣的基础上的。
接下来的元明清三朝,中秋节的赏月、拜月盛行不衰,并越来越“花式百出”。今日京津地区常见的物件“兔儿爷”,便出现在明清时期的中秋节。《燕京岁时记•兔儿爷摊子》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兔儿爷为中秋节时的儿童玩具,是人们按照月宫玉兔的传说,将其艺术化后的成果,既神圣又市井,既可把玩又有独特寓意。将中秋节定为团圆节的记载,则最早见于明代。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清朝时,关于拜月,兴起了一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规矩。清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中秋节“惟供月时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人们心里月亮神嫦娥为女性,女性祭拜为祈求美貌,男性叩拜则多是心怀不轨的表现。
若说起清朝的中秋节,便不得不提起近期被人们热议的“大猪蹄子”乾隆。乾隆生日(万寿节)为农历八月十三,与中秋节只隔一天,每年的此时,乾隆都要去木兰围猎,并在避暑山庄过中秋。尽管乾隆年间的每个节日都有具体的典制,但中秋节所占地位仍特别突出,这也与万寿节不无干系。
“塞湖敛尽碧霄清,几望冰轮倍觉明。傍晚乘凉兼玩景,逐教青雀泛澄瀛。”乾隆四十六年,作为一个文化人的乾隆在中秋赏月之际作下这首诗,可见从民间到帝王,均对中秋重视有加。
古代的中秋节,见证了那个时代诗词的芳华与发展,也见证了各朝各代的盛世与衰败。从古时候发展到今日,中秋节始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一个小小的节日,不仅蕴含着百姓对团圆与家和的愿望,更寄托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对统一与和平长久的期盼。(刘昀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