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影》的暴力美学是否可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影》的暴力美学是否可取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10-17 13: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周才庶

  国庆档上映的《影》票房不算低、口碑不算差,日前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视觉效果等12项提名。但窃以为,它并未制造出轰动性的电影效果,绽放出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

《影》的暴力美学是否可取

  《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沛国大都督子虞被敌国战将杨苍击败,于是启用府中从小培养的替身境州。沛国国君看似昏庸淫乱,实则运筹帷幄,与大都督子虞彼此算计。作为替身的境州行走于庙堂、厮杀于战场,在权谋游戏中殊死挣扎,最终成功逆袭。沛王和子虞都死在血泊之中,境州遍体鳞伤地站在朝堂之上,或许将成为下一个沛王。影片并未给出一个确定的结尾,而是留出了想象空间。子虞的夫人小艾,目睹朝堂上残酷的秘密杀戮之后,一脸惊惧地跑向已被关闭的朝堂之门,窥视场外将会发生的一切,与影片开头形成了一个闭合结构。

  影片架空历史,虽像极了《三国·荆州》,但抹去了人物和事件的对应性,由此阻隔了可能来自现实的拷问。故事就如片名《影》一样,如影相随却又捕风捉影,有一种让人找到“影”之源头的欲望。可是,这种欲望一定会落空,因为影片要在艺术上留白。

  《影》上映以来,有人说它是“武侠史诗”,强调它在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的惊艳。不可否认,《影》在画面表达上非常精致,黑白色调的运用、阴阳八卦的呈现、雨中水滴的驾驭,都在营造和烘托一场惨烈的战争,体现出诚挚的艺术追求。导演张艺谋摒弃了过去浓墨重彩的艳丽色调,而采取了至淡至简的黑白色系。层层叠叠的水墨画卷,应是繁华落尽见真淳,最适宜表现淡雅品味和超然古韵。可是,张艺谋是有多少郁结、怨怒和愤慨,要在水墨画卷中大肆渲染血腥暴力?

  替身境州,取名境州,其重要使命就是收复境州要地。经过子虞残酷的训练、小艾温情的抚慰,他前往境州,在八卦阵上与杨苍决一死战。负伤累累的他回到境州家里,以为可以从此母子团聚,可是遭到了杀手伏击。这一血肉之躯似乎拥有惊人的超能力,可以抵挡刀枪的百般肆虐。影片中有个特写镜头,尖锐之刀穿透境州的左手腕,他用右手腕缓缓拔出刀片,继续抵挡屠杀。鲜血淋漓的手臂、血肉模糊的脊背、血流如注的大腿浮现于荧幕,触目惊心。低饱和度的红色,是该片唯一使用的彩色,但仅用来表现鲜血。

《影》的暴力美学是否可取

  关晓彤饰演的沛国公主青萍,颇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她嫉恶如仇、娇蛮洒脱,潜入沛国武将田战队伍,意欲一报私仇与国恨。影片中,青萍与少年英雄杨苍之子杨平有一场决斗。沛王将公主许配给杨平以图政治联姻、以示两国交好,不巧杨平已有婚配。杨平年少狂妄,将匕首作为信物交于沛国,表示愿意纳其为妾。在决斗中,这把匕首握在青萍手中,一下刺入杨平颈部,血流汩汩。两人相识的瞬间,也即死亡的交点。杨平错愕:“我怎么欺负你了?”公主临死前娇嗔道:“谁叫你让我做妾!”不堪国家受辱的浩然志气,被不甘为妾的女子心气骤然销蚀。两个多么美好的青春身体,却在血染的鲜红中暴虐地结束生命。

  《影》中的红色低调又惨烈,在黑白水墨画卷中熏染出一片血腥之气。这不禁让人怀念起张艺谋早期电影《红高粱》中,另一种风格的红色。《红高粱》的红色野性又张狂,在耀眼的阳光底下谱写出一曲生命欢歌,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原始情欲、民族气节彰显无疑。八九十年代的张艺谋,喜欢在电影中运用红色,除了《红高粱》,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那时鲜艳的红色,昭示着极具反抗意识的生命力量。可是,《影》中的红色不再具有欢欣、愉悦和向上的审美态度,而是在黑白画面中以肃杀、残忍和冷酷的面貌出现。青春朝气的红,被暮年苍凉的红所取代。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风骨卓然、意境悠远,每每在浓淡相宜间、运笔落笔处表达一定的旨趣,可谓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影》却在水墨画卷中铺开了一场血腥斗争。兵刃相接、肉体互搏,满屏的烂肉和鲜血令人发指。将这暴力荼毒置于黑白的山水影像中,是构成了创新性的艺术张力,还是形成了消极性的传统悖离?这一点,应是见仁见智。坦白说,《影》是一部老到的作品,仿佛览尽人生芳华、受尽世间苍凉的老人,以一种极为隐秘的方式诉说自己的压抑和愤懑。可它的愤懑,到底能打动多少人呢?恐怕笼罩在山水面纱下的暴力美学,并不能直抵人心,亦不能感人肺腑。

  (作者周才庶系南开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阿娜河畔》:磐石的记忆和岁月的回响

  • 詹 丹:史铁生《那个星期天》校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