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书院“复活”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12-08 11:3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记者贺梓秋)书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一种教育形式。其始于唐,兴于宋,至南宋时发展成熟,经元、明、清直至近代改制为学堂。在千年学脉的绵延赓续中,书院传承着教书育人、以文化人和传道授业、兼济天下的思想与精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书院重回读书人视野:传统书院逐步修复并开展活动,当代新建书院也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两者数量已达2000余所。如何让书院“活”在当下、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成为当今书院探索的重要方向。

  11月24日-12月2日,由中央网信办指导的“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组织20余家媒体记者,先后探访了岳麓书院、石鼓书院、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问津书院、嵩阳书院等知名书院,一窥中国书院古为今用的探索与实践。

书院“复活”

  “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在岳麓书院启动

  “活的书院”与“岳麓模式”

  在今日书院之热中,岳麓书院成为一个范例式的存在。其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文物保护、利用的模式,被称为“岳麓书院模式”。

  岳麓书院,以山为名,自北宋以来办学不辍、英才辈出。自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改书院为学堂,岳麓书院也在两年后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发展为湖南大学,融入近代教育血脉。然而到上世纪40年代后,岳麓书院院宇渐废,环境和建筑遭到破坏,丧失了原有功能。

  1979年,湖南省政府委托湖南大学,开始对岳麓书院进行修复管理。“我们的思路是,不仅要复原古代建筑,更要恢复传统书院的功能。”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说:“岳麓书院要把教育办学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文化传播功能也应当逐渐恢复。”

  “一个活的书院”成为岳麓书院恢复发展的目标。

  30余年,从“岳麓书院修复办公室”,到“岳麓书院研究室”,到“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最后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一步步聚集人才、开展研究、恢复教学。如今的岳麓书院,作为湖南大学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物保护、社会服务四大事业的互相支撑、良性互动,让这座千年学府弦歌不绝,成为古老书院现代转型的典范。

书院“复活”

  图为岳麓书院。这座千年学府正在焕发出新的青春。

  “惟楚有才”,今日旨归

  经过上世纪的大力修复,岳麓书院现完整保存了包括正门、二门、讲堂、斋舍、御书楼、文庙等在内的古建筑群,收藏文物近2600件(套)。肖永明介绍,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麓书院把文物保护作为各项事业的基础,充分保护并利用文物。其中,旅游开放工作既是题中之义,也是发挥书院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方式。

  “书院实体,包括建筑、碑刻、楹联、匾额及空间布局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让人从多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

  “本科时来岳麓书院玩,以为只是个有名的景点。”岳麓书院博士生赵伟说。在他后来准备报考中国思想文化史方向的研究生时,才知道“原来游客熙熙攘攘的岳麓书院也在办学”,且学科特色十分明显,这让他最终选择来到这里读书。

  时至今日,岳麓书院现有专职教师近70人、学生300余人,下设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习、哲学系,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

  在岳麓书院读书是什么样的体验?“红砖瓦墙、绿树环绕,带着古代书院远离尘世喧嚣的静谧。”赵伟说:“上课的桌椅也是古色古香的,但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也一应俱全。”

  文庙大成殿后,竖着“教学区域 游客止步”的牌子,推门而入——明伦堂、崇圣祠和文昌阁,便是书院研究生上课的主要场所;文庙两庑也作为图书馆和自习室使用。书院的最高建筑御书楼,现存藏书6万余册,仅供书院教研人员及学生使用。“当你在人群中看到一两个怀里抱着书、行色匆匆的‘可疑人物’,一般就是书院学生了。”赵伟说。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不只是岳麓书院的旧时写照,更应该是今后努力的方向”。肖永明如此说。在培养人才方面,岳麓书院致力于充分发挥其接通传统与现代的优势,一方面从传统书院教育中吸取智慧、挖掘资源,另一方面立足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适应时代需求。

书院“复活”

  在培养人才方面,岳麓书院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等一系列探索。

  传统书院教育提倡自由讲学、自由研讨,尊重学生禀赋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和道德品行培养,密切的师生关系带来的影响渗透到学生为学为人的方方面面。这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多少有所缺失。基于这些思考,岳麓书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将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融入现代大学教育体制之中。

  如,设立由学业导师、班导师、生活导师和学业兴趣导师构成的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师生交流,便于因材施教;强调“习礼育人”,通过“三祭三礼”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组织常态化、制度化的“讲会”和“读书会”,鼓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切磋商讨、交流论辩……

  由此,书院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岳麓书院学规,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赵伟说:“有意思的是,学规最后一句‘疑误定要力争’,成了我们开读书会、讨论会时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只要这句话蹦出来,就少不了一场争论。”

  文人担当,“斯文在兹”

  同时,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亦不可分割。千余年来,历代先贤在岳麓书院极深研几、创新儒学,不仅提升了儒学理论的思维高度,亦推进了中国学术的发展。

  今天的岳麓书院也以发展相关高层次学术研究为要旨,从研究书院本身出发,逐渐扩展研究范围,在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经史子学等领域取得了种种成就。现拥有中国历史研究所等10个科研机构,并获得多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大约占了湖南大学总成果的三分之一”。肖永明说。

书院“复活”

  图为岳麓书院屈子祠侧门,内为经学研究所,门上悬有“斯文在兹”匾额。

  御书楼背后的屈子祠,白墙灰瓦,竹林冬翠,泉涧清幽,是做学问的好去处。东西厢房及二层均不对外开放,成为各研究所之所在。

  “书院是我们独特的文化学术资源,必须充分地进行挖掘和发挥。”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说。他来到岳麓书院已30余年,人称“邓书院”,乃因其对书院学问研究之深。

  他目前在做的,是对现存书院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这在他看来已是“迫在眉睫”之事。据初步统计,现存书院文献至少在1500种以上,散落各处,大量不为人知或损毁严重。近十几年来,虽然书院研究有日渐兴盛之势,但尚不够深入全面,也与目前所见书院文献资料并不丰富有关。

  于是,他带领团队花费数年时间,前往全国各地及海外,搜集文献底本,以影印和点校的方式,整理了约1200种文献,同时对书院文献展开基础性研究,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为今后学者们的研究提供方便。

书院“复活”

  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及其团队,整理了约1200种书院文献,目前已出版《中国书院文献丛刊》第一辑(100本)。

  “斯文在兹”,这不仅是古时学术高地的辉煌场面,也有当今学者与师生的心血凝结。岳麓书院现成为国内知名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中心,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地标,为世人所瞩目。“在时代要求和社会期望下,我们也自觉承担起弘扬、传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肖永明介绍。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岳麓书院便开展电视讲学节目“千年论坛”,后又陆续开设“明伦堂讲会”“岳麓书院讲坛”等公共活动;并抓住互联网机遇,面向全球打造“互联网+国学”传播平台;同时通过与政府部门、中小学开展合作研究与教学,举办“祭孔大典”等,多方位面向大众,普及传统文化……传道济民、经世致用、以文化人等先贤传统得以被重视、继承,也让古老书院焕发青春,为当代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复兴、民族精神家园构建作出独特贡献。

  让传统书院重开“山门”

  独具特色的“岳麓书院模式”,除了几代岳麓人的不懈努力及有识之士的不断支持外,岳麓书院归属湖南大学是重要原因——书院处于现代大学教育体制之内,得以更好地依托现代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事业。

书院“复活”

  图为岳麓书院文庙。

  而相比之下,其他曾同样在书院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古老书院,则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岳麓书院模式虽想推广,但很难。”邓洪波说:“各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探索一条能够发挥自己作用、服务于现代社会及文化教育的道路。”

  对传统书院来说,首当其冲的是保护问题。如今,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传统书院已相继被设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甚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在保护之后,为让传统书院重开“山门”,各地均结合当地情况进行了探索。

  如湖南衡阳,自唐代以来人文荟萃,书院勃兴,成为湖湘文化的兴盛之地。当地致力于以书院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谭崇恩介绍,石鼓书院曾毁于日寇炮火,2006年重建后,现已成为当地人心中的文化地标。“我们还通过线下讲座、电视录播和网络点播等形式,开展了150余场‘石鼓书院大讲堂’。”此外,当地还修缮完成了船山书院、青山书院、杜陵书院等书院,并与衡阳师院合作,共同致力于船山文化研究。

  坐落于鹅湖群山怀抱之下的鹅湖书院,八百年间几毁几建,自清康熙年间整修和扩建后,在风云沧桑中得以完好保留。“保护好这座书院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鹅湖书院管委会主任张赛华说。当地已开展“朱子文化寻根之旅”“朱子之路研习营”等文化活动,下一步还将继续挖掘鹅湖资源的文化和价值内涵。

书院“复活”

  图为鹅湖书院内,小学生集体诵读《朱子教条》。

  位于武汉郊区的问津书院,其名源于“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最早为孔庙私学。问津书院管理中心主任陈清平介绍,问津书院曾荒没于田野乡间,无人问津,在2015年经过完整修缮后,现围绕孔子与儒学,正开展乡村儒学的普及推广,并通过春秋祭孔大典和“问津文化”讲坛等活动,辐射周边乡镇,“以书院带动家风、乡风、民风建设”。

  曾因朱熹与《白鹿洞书院揭示》而闻名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则与属地高校九江学院合作,开展大量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和教学活动,已陆续出版《白鹿洞书院的秘密》、中国书院文化丛书《白鹿洞书院》等书,开始《续编白鹿洞书院志(1901-2016)》的编撰工作,并举办“白鹿洞书院文化论坛”“白鹿讲坛”等活动。

  书院“复活”,关键在“人”

  “这些古代知名书院,虽然在社会教化和文化传播方面做了许多服务性、普及性工作,但在创造性工作上还有很大空间。”邓洪波认为,与这些书院的旧时名望相比,目前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没有人,包括读书的人、研究的人。”

  中国书院本是读书人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回归教育是书院最好的发展方向。”邓洪波主张,书院可以成为现行教育体制的补充,知名传统书院尤其可与高校结合,聚拢人才,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创造。

  九江学院教授李宁宁谈到,九江学院作为白鹿洞书院属地的高校,已与其管理单位开展各方面合作,弥补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不足。他们也曾想效仿岳麓书院,将白鹿洞书院与九江学院进行体制上的结合,却未能如愿。“在体制上,如何找到有效的合作途径,还有待探索。”

  由于传统书院归属不一,文保部门、旅游部门乃至园林部门都有,理念和做法也各不相同,实际上偏离了教育的实质。邓洪波认为,在体制上,还需要政府加强认识,有效介入,整合资源。并且,现代新建书院大多由民间力量兴办,还缺乏应有的秩序和完善的发展体系,也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和管理。

书院“复活”

  图为白鹿洞书院。朱熹所做《白鹿洞书院揭示》影响深远。

  与书院兴起相伴随的,是人们对传承书院精神的关注。而传承的前提是弄清书院精神的内涵。书院“复活”的到底是形式还是精神?这也是当前书院复兴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仅仅满足于重新修复书院,将之纳入所谓的文化旅游,或硬生生地将四书五经纳入学校课程,这与书院精神是不相符的。”邓洪波说。

  “书院不能成为简单的读经场所。”李宁宁也说。目前,书院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还面临人才匮乏、传播方式单一、传播内容形式化等问题。“我们需要好好反省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思考如何更好地挖掘、扩展我们的文化中具有现实意义和精神气象的内容。”

  面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播中出现的一些混乱现象,书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和载体,也有责任去伪存真、进行纠偏。“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于‘琴棋书画诗酒茶’这样‘物’的层面。这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不是主流,更不是书院的主流。”邓洪波认为,中国现今书院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有学识、有研究精神、不专注利益的学者进行潜心研究和大力传播;另一方面也需要书院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才是书院之本。

  在书院再现复兴之势的今天,邓洪波特别强调书院的文化担当。“‘传斯道以济斯民’的襟怀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是书院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更要以发扬光大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在新形势下再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抱负”。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阿娜河畔》:磐石的记忆和岁月的回响

  • 詹 丹:史铁生《那个星期天》校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