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贝托鲁奇:时代洪流中的困顿欲望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贝托鲁奇:时代洪流中的困顿欲望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12-10 09: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言

  11月26日,意大利电影大师贝纳多•贝托鲁奇走完了他77年的传奇一生。作为享誉世界的电影宗匠,贝托鲁奇用细腻的笔触以及宏大的格局谱写了一幅独特的世界电影灵性地图。在大师掌镜的每部作品中,人物感情丰富且饱满,而角色困顿的欲望正如全片之火种,推动电影绽放出惊世骇俗的火花。

贝托鲁奇:时代洪流中的困顿欲望

  贝托鲁奇自1962年执掌导筒开始,半个世纪创作的20部电影长片中,其类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令人咋舌:既有涉及历史更迭和社会变革的《1900》,又有揭露人性欲望的《巴黎最后的探戈》;既有情窦初开的少女芬芳,又有身不由己的末代君皇。贝托鲁奇对电影求深求精,且在不同风格中游走切换、拿捏得当,而对东方佛学和异域文化的探究,更见导演如顽童般的纯粹匠心。

  在1962年的处女作《死神》中,20岁的贝托鲁奇在前辈帕索里尼的提携下一步入室,电影才华在这部文学改编的作品中充分施展:包括对镜头的调度、对节奏的掌控,以及作品中人镜合一的独特手笔,皆在《死神》中初现端倪。虽然在战后意大利新电影阵列图中,《死神》并不算出彩的一部,但为后续大师养成打下了基础。

  在意大利本土的影像构建中,贝托鲁奇更愿意去剖析战争年代的个体命运,这在《随波逐流的人》和《1900》两部代表作中体现得最为深刻。在革命浪潮和社会激荡下,个体的处境如社会变迁中无法自控的尘埃,时代的使命和个人自我表达的强烈冲突,进一步深化了电影的整体悲剧力量。无论是《随波逐流的人》中的另类法西斯成员马塞洛,亦或是《1900》中卧轨的少年,他们不可避免地被群体力量所裹挟,而自我意志的表达、抗争和焦灼,更引来了群体黑洞的吞噬和毁灭。

  70年代,随着对电影感的与日俱增,贝托鲁奇在作品中展现出愈发纯熟和精巧的功底,他对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辩思以及鲜明的个人风格,也被传导至后来的鸿篇巨制《末代皇帝》中。电影技法上的精妙绝伦则进一步深化了《末代皇帝》的寓意,并让这部电影色香味俱全,且由内而外皆达到了贝托鲁奇生涯创作的巅峰。

  《末代皇帝》无疑是东西方电影集大成之作,而贝托鲁奇对人性和角色心理的把控亦消除了东西方的隔阂,达到了人性之共通。主角溥仪如被时间禁锢一生的囚徒,在年幼登基时便四面围堵他的紫禁城墙,如影随形伴随了他辛酸的一生;溥仪长成后,个体自我意志在社会机器面前一次次被打败和羞辱,当溥仪颠簸流离一生回到金銮殿那一刻,我们发现时间早已给他的生命种下了不可逆转的轮回。

贝托鲁奇:时代洪流中的困顿欲望

  大师的功底之强还在于对宏观和微观间分寸的拿捏,即便恢弘壮丽如《末代皇帝》,贝托鲁奇仍可抓住每一个角色细腻的心理动态,并以蒙太奇的手法演示。《末代皇帝》完美宣告了贝托鲁奇前半生导演生涯的完结,而在他影像中极尽所能阐释命运不堪后,90年代的作品则更偏向于空灵和神秘。此时的贝托鲁奇更在意每个人物间的欲望表达,内心间灵性与人性的交织,成为了他后续电影探究的核心。无论是《遮蔽的天空》,还是《小活佛》,贝托鲁奇更愿意花时间专注不同文化下个体的爱恨纠葛。《遮蔽的天空》在延续了早期作品《巴黎最后的探戈》中对情爱探索的轨迹后,更赋予了作品原始的神秘感,神秘感在宗教电影《小活佛》中更达到了巅峰。

  东方三部曲以《末代皇帝》开篇、以《小活佛》结尾,沉浸于东方美学的大导演在多样文化的锤炼中洗尽铅华,在把视线转回欧洲本土。三年后的《偷香》则完全摆脱了贝托鲁奇过往电影中沉重深邃的基调,俏皮可爱且青春感十足,明媚清新的布景瞬间把观众带回情欲的源头,加上主角丽芙•泰勒的少女气息牵引下,电影的每一帧都显得别致淡雅、馥郁芬芳。

  年过花甲之后,大师对青春的表达却愈发浓烈。2003年的《戏梦巴黎》则如贝托鲁奇的个人青春日记,革命与欲望间的水火交融更可看成导演40年生涯之总结。如果说《末代皇帝》是对传奇的撰述,那么《戏梦巴黎》则意在营造现实和虚幻交织共生的影像幻觉,在甜蜜和苦涩中完成对青春史诗的歌颂,在颓废和华丽中谱写出别致的浪漫篇章。

  从影50年以来,贝托鲁奇对人性欲望的挖掘和探索从未停止过。在时代的洪流中,爱和生存的悲剧力量亦成为他电影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时代群体和个人的表达的辩思,更让贝托鲁奇自立宗派、独树一帜。

  谨以此文怀念电影大师贝纳多•贝托鲁奇!(李言)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阿娜河畔》:磐石的记忆和岁月的回响

  • 詹 丹:史铁生《那个星期天》校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