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航拍中国》:千年人文从容看,万里江山指顾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航拍中国》:千年人文从容看,万里江山指顾间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3-11 1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葛剑雄

  年轻的时候,我曾读过一位著名作家撰写的散文,文章描写了作家观日出时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家说,他曾专程登泰山看日出,还在印度南部印度洋海滨等候日出,都未如愿,最后在长途飞行的万米高空看到了最瑰丽的日出。受作者启发,我在上海飞往巴黎的航班上看到过阿尔卑斯山的主峰,在由东京返回上海的航班上看到了完整的戴着雪帽的富士山,从即将下降至安克雷奇的航班上看到过火红的太阳从碧海和雪山上升起的壮观景象……在一次次的惊喜中,加深了我对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解,也明白了要想真正看到一个地方的真面目,需要有一定的高度和距离,也需要有一定范围的空间。

《航拍中国》:千年人文从容看,万里江山指顾间

  美景险中求。古人也当然知道登高望远、登高观景的原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王之涣登鹳雀楼发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叹;杜甫等诗人登上长安的慈恩寺塔体会“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日休”的境界;重阳节登高也兼有观景的意图。不过有这样机会的人还是少数,而且即使像杜甫那样有幸登上60米高度,见到的也是“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所以更多还是感受惊险,内容大多出于想象。

  在飞机上看到极致景色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若航线、地点、时间、气候、高度、角度、光线等因素,有一项条件不符合,美景就会与你擦身而过。自从航空器发明并投入实用后,很快成为人们观景或侦察的手段。照相、电影、摄像、红外线遥感等技术也先后利用了气球、飞艇、滑翔机、飞机、卫星、宇航器,制作成动画、电影、电视、数字化资料,航拍素材与航拍手段广泛运用于电影电视。但受到航空器、航空技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航拍并不容易,不仅机会少、成本高,而且质量没有保证,甚至伴随很大的拍摄风险。此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制约,航拍的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所以航拍镜头大多是作为影视片的一个片断,或作为一种特技满足情节或内容的特殊需要。国外有一些航拍片,也只是某一景点或特殊地形地貌的纪录片、广告片,往往也不是全程航拍的。

  由此说来,《航拍中国》的拍摄可谓创举和壮举,也是创新和挑战,不仅全程航拍,而且还走遍中国每一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从已经推出的第一季、第二季看,每个区域的选材既广泛又富有特色和代表性,覆盖自然、人文、社会各方面,既有红色景点、革命圣地,也有传统的名胜古迹、文化遗存;既有像港珠澳大桥这样最新的建筑奇迹,也有先民遗留下来的寻常村落民居;既有已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也有已经列入和尚未列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浓缩了高山峻岭、雪峰冰川、悬崖峭壁、幽谷深壑、天坑地缝、飞瀑激流、大江广泽、碧水丹山、疾风怒涛、林海莽原、奇花异草,形成动人心魄的浩大情景,也将民众生息其间、习以为常的民居、窑洞、山路、梯田、作物、鱼塘、水渠、日常生活、民间节庆、歌舞聚会拍出了令人震撼的美丽画面。摄制组充分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使得很多拍摄点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避免因全部使用航拍镜头而造成视觉单调,节目还根据内容需要,拍摄了近距离的特写。在对不同地区相同内容的呈现方面,则采用多手段、多角度等方法,表现出了最精彩的画面。不少观众在看过纪录片后表示,“想不到我的家乡原来有这么美!”

  《航拍中国》通过镜头浓缩了空间,也透过解说词汇聚了时间。航拍内容涉及自然、人文和社会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摄制组作了大量前期准备,调查研究,咨询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核实每项数据、每一件史实,确保解说词事实正确、学术准确。无论是数百万、数十万年的沧海桑田、地貌地形的演变,还是数百千年的人类活动、社会变迁,它都以准确、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再结合遗存遗物的特定画面和大环境的宏观场景,让往事历历在目。

  我们希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的电视片走向世界。《航拍中国》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文化产品,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种受欢迎、易接受的文化服务。

  (作者系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淬火年代》的“哑火”直击长剧创作之痛

  • 赵阡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银幕角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