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有爱才有家》:塑造有“温度”的平民英雄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有爱才有家》:塑造有“温度”的平民英雄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3-20 18: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3月13—14日,以“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刘德芬事迹为原型改编的民族歌剧《有爱才有家》在北京二七剧场上映。由公安县人民政府、武汉大学和荆州九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刘德芬”,登上了“2019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的舞台。

《有爱才有家》:塑造有“温度”的平民英雄

民族歌剧《有爱才有家》3月13—14日在北京上演

  聚焦孤寡题材 唱响人间大爱

  她是无臂孩子的双臂,她是偏瘫老人的拐杖,喊一声丫头她就成了女儿,扯一下衣襟她便成了妈妈。她一辈子走不出那座乡下的福利院,因为在那个特殊的群体里,抱团取暖她就是火,生火做饭她就是家。

  民族歌剧《有爱就有家》是以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镇福利院院长刘德芬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原型创作的。该剧以散点透视方式,在特定的戏剧情境中,生动表现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刘德芬从事基层福利工作23年,敬老如父母,爱孤如子女的深情至爱。刘德芬的感人事迹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基层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奉献情怀。该剧2017年被国家文化部列入“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并于2018年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及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

《有爱才有家》:塑造有“温度”的平民英雄

现实生活中的刘德芬照顾孤寡老人23年

  “这是一部难得的、非常稀缺的关注孤寡老人、孤儿弃婴等弱势群体的现实题材歌剧。”中国歌剧音乐剧研究会会长王祖皆认为,这部剧关注的题材意义重大,以刘德芬这样一个人物来展现中国人的当代精神,是对社会大爱的呼唤,更是一次人性光辉的回归。

  

《有爱才有家》:塑造有“温度”的平民英雄

台下的观众陷入沉思

  将生活细节化为“催泪剂”

  在戏剧创作中,“真人真事”题材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创作者容易受到生活原型、真实事迹的制约,在艺术表现上更是容易陷入平铺直叙、罗列事迹、直奔主题的窠臼。特别是所要面对的“真人真事”本身并不具备惊天动地的伟业或具有惊心动魄的事件,连外部性的“戏剧冲突”点都很难觅到踪迹。

  单纯地罗列事件,会失去戏剧感染力 。对此,该剧编剧胡应明从那些看似平凡庸常的基层福利院生活中挖掘出刘德芬身上的人性光芒,通过细节中的真实情感来表现刘德芬平凡的崇高、柔弱中的担当。其中,刘德芬为疯婆婆梳头的情节就是一个典型。剧中利用儿歌的清纯平实,先用“梳梳头啊洗洗脸”切入情境,马上转为“你也有过如花的容颜”,让观众从诗化而蓄满沧桑的人生况味中,去品咂略带苦涩的爱的甘泉。“有人说这个戏稍显凝重,而我以为,爱的明亮澄澈的质地,正表现出人物内里的灵魂。”

《有爱才有家》:塑造有“温度”的平民英雄

剧中的刘德芬为“疯婆婆”梳头

  据胡应明介绍,剧中的“无臂弃婴”刘三华,在真实生活中也确有其人。刘德芬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坚持留下她,并施以悉心教育。因此胡应明在塑造人物时添加了刘德芬为她揉脚的细节,每每演出,这一段都会让台下观众热泪盈眶。“舞台上的刘三华始终洋溢着自信与阳光,我希望观众能够在她脸上看到刘德芬生命乃至精神的延续。”

《有爱才有家》:塑造有“温度”的平民英雄

剧中的“无臂弃婴”在生活中确有其人

  “真人真事题材歌剧的成功例子极少,而胡应明先生为全国同类歌剧文本的戏剧创作做出了值得研究和学习的一个鲜明的例子。”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满新颖认为,《有爱才有家》的编剧是在以最质朴、最动人的情感力量吸引着所有的观众。“从剧本里边我能看得出作家是满怀激情地在讴歌这种美德,在颂扬这样的一个人物,字里行间充满了饱满而真挚的情感,非常打动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曹其敬称赞《有爱就有家》将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平凡英雄形象塑造得有温度、有深度。

  “本土化”让“英雄”更接地气

  为更好地塑造形象,主创及主演都曾到福利院中体验生活。剧中刘德芬的扮演者刘丹丽到刘德芬工作的厨房烧饭、炒菜,照顾老人、陪伴老人。“要想在2小时的时间里演出23年的跨度并让人信服,就要深入到角色中,从生活中提炼。”刘丹丽告诉记者,剧中刘德芬为了锅而摔伤这一情节是改编自真实事件,因为在当地百姓眼中,“锅”就象征着家,有锅才有家。这一情节被文化部组织的编导高级研修班拿来作为典型在培训中进行讨论,他们认为能够触动灵魂的好剧并不是通过高谈阔论来讲道理,而是通过有生活气息的故事来打动观众。

《有爱才有家》:塑造有“温度”的平民英雄

“锅”在荆州当地代表着“家”

  为了做出“老百姓听得懂的歌剧”,《有爱才有家》在音乐上也进行了“本土化处理”。“要用民族音乐而不是洋腔洋调来讲述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作曲王原平在创作时坚持使用中国民族音乐,融合了当地花鼓戏、民歌及公安曲艺“说鼓子”的音乐元素。“本土歌剧就要让音乐说‘中国话’。”王原平表示他的目标是至少要留下一首好听易传唱的主题歌和技术难度高的合唱歌曲。

《有爱才有家》:塑造有“温度”的平民英雄

刘丹丽在剧中扮演刘德芬

  刘丹丽介绍,参加演出的演员与演奏人员大多是武汉大学的艺术特长生,很多人并非科班出身,然而这样的表演更有生活气息。这些学生都是95后、00后,他们表示通过参加《有爱就有家》的演出发现英雄原来如此“接地气”,更懂得了奉献的意义,并重新思考了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孩子们就像一颗颗传播正能量的种子,将刘德芬的精神播撒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有爱才有家》:塑造有“温度”的平民英雄

参加演出的演员大多是来自武汉大学的学生

  “这是一部接地气、留得住、传得开的优秀民族歌剧,它讴歌了我们的时代,更讴歌了一位普通百姓中的民族英雄。”中国音乐协会秘书长王道诚认为,当代的英雄往往就在最平凡的工作中、最平凡的岗位上。“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好事,就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更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秀品格。”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淬火年代》的“哑火”直击长剧创作之痛

  • 赵阡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银幕角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