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中国当代歌词如何融入古典美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中国当代歌词如何融入古典美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4-25 16:5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正兰

  近年来,中国风歌曲层出不穷,昭示着当代词作家,包括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流行音乐接受者,都有着明显的回归并弘扬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然而,这一潮流背后,也暴露出不少创作方面的问题。日前,《文汇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拿什么拯救华语流行曲歌词?》的文章,列举出当代歌词的三大弊病:流行语言随意拼贴、华丽辞藻空洞堆砌、常识典故误用滥用。对此,笔者深有同感。窃以为,除了音乐商业压力下,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伪创新”外,这三大弊病都贯穿着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对传统诗词的理解和运用不当。文句不通、无病呻吟的背后,是古典文学修养不足,是创作脱离生活,是缺乏真情实感。

中国当代歌词如何融入古典美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西晋陆机的《文赋》,谈到了情与物的关系,很好地揭示了创作主体与客观世界的相互召唤心理。一首优秀的歌曲,正是在这种心理机制中,发挥出情感功能,以此带动知、情、理、意合而为一,使听众产生共鸣。出自于心,方可入乎于心。这样的共鸣,离不开歌词对生活的提炼。纸上拼贴、闭门造车,往往难以创作出好作品。

  纵观中国当代的歌词创作,乔羽、阎肃、王健、黄霑等许多老一辈词作家,都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不少都是将古典诗词和当代情感进行了有机融合。例如陈小奇作词、作曲的《涛声依旧》,改写了唐代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脍炙人口。“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歌词将渔火、枫桥、钟声、客船、乌啼等意象,适时放进新的语境,将《枫桥夜泊》的旅人思绪,嫁接到当代人的情感体验中,可谓巧妙。

  再如方人也作词、孟庆云作曲的《一梦千年》。“知否谁约黄昏后 知否谁比黄花瘦 谁在寻寻觅觅的故事里 留下这枝玉簪头……”歌词活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点绛唇》《醉花阴》《声声慢》《一剪梅》等多首名作,借她的情怀,写出了萦绕千年的梦。欣赏过程中,我们会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但几无违和感,难能可贵。

  另有栗先达作词、作曲的《觅香》。“春风十里 五十里一百里 体测八百米 海底两万里 德芙巧克力 香草味八喜 可可布朗尼 榴莲菠萝蜜 芝士玉米粒 鸡汁土豆泥 黑椒牛里脊 黄焖辣子鸡 红烧排骨醋酱鱼 不如你 全都不如你……”歌词看起来天马行空,细细阅读,还是有一些优点的。作品不仅将中国戏曲的一些创作技巧运用自如,还融入了许多古诗词名句,包括唐代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宋代姜夔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等。但毫无疑问,堆砌的菜名有些俗气,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

  我国当代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曾说过,在诸多艺术形式中,与时代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大概就属歌曲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歌曲。从中,可以真切地领会到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人们的喜怒哀乐。“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一首好的歌曲,一定是思想情感和音乐的完美配合,绝不是编个顺口溜、押上几个韵、拼几句诗词就能得到的。中国古典诗词用词简练、意境优美、平仄有致。如何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审美,精确而又创新性地转化为当代歌词中的情感表达,并让中国歌曲走得更远、更有特色?这是中国歌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词作家的重要使命!(陆正兰)

 

  中国当代歌词如何融入古典美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