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周思明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节日。体悟七夕文化对提振美好民风,提升国民素质,助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夕节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折射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崇尚爱情、追求幸福的美好情愫;乞巧风俗中的注重家教、祈祷福禄寿等,也是良好传统习俗的表现;而晒书、拜魁星等传统习俗,也与当下人们崇尚阅读、崇尚知识、重视人才培养一脉相承;七夕中的自然崇拜,更与现代人的生态保护,尊重与敬畏大自然的认知和实践一拍即合……总之,在七夕节里积淀着中华传统美德中诸多正能量要素,值得我们重视并挖掘。
中国古代文化贤杰对七夕的吟咏,不乏经典之作。“牵牛出河西,织女出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以《牵牛织女》为题对七夕的抒写,生动简练地传达了我国自古流传至今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把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推向了高潮:“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亦属七夕相关的千古绝唱:“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凡此,都说明了七夕在我国传统“节文化”谱系中的重要地位与不俗价值。
七夕节的核心内涵,一言以蔽之,乃一个“德”字。扩展开来讲,就是“家庭美德”。在中国,每对夫妻都承担着家庭的责任。他们对上要赡养双方父母,下要抚养儿女,还要与兄弟姐妹之间保持友好互助的关系。工作再忙,也不要忘了“常回家看看”,探望日渐衰老的父母,定期陪老人体检,节假日陪父母聊天,或到外面走走,尽一份子女应尽的孝心。对孩子也要关心体贴,业余辅导孩子学习,周末带孩子外出旅游,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夫妻之间、情侣之间,更要以诚相待,以心换心,尽心尽力营造浓厚默契的亲情关系。
作为以爱情为核心的节日,七夕节较之情人节,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国的七夕讲述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反映农耕文明社会的历史民俗,体现崇尚自然的传统文化;而西方的情人节反映的是基督教信仰和文艺复兴时期之后的人性回归,体现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从行为方式上看,西方情人节表现的是坦率、热情、直白,中国七夕节讲究的是礼节、含蓄、温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文化体现。但无论是西方的情人节,还是中国的七夕节,都是一个值得珍视的浪漫而美好的日子。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到,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是希望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面对今天“信息爆炸”的新时代,我们要以理智的、包容的、稳健的心态,汲取外来“节文化”的精髓,更要坚定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实现费孝通先生描绘的“天下大同”之愿景。
值得警惕的是,受时下商业主义观念影响,一些商家把七夕作为利益攫取的“商机”,高价兜售鲜花、巧克力、钻石、黄金等商品,而一些不明就里的年轻人往往买椟还珠,不深刻领会七夕文化意蕴,却在迎合世俗观念、讲求时髦消费方面花费太多的钱财和精力。鉴于此,如何过好七夕节,怎样通过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予以传统道德文化熏陶,便不再是一件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小事。
“七夕节”起源于汉代,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对“七夕节”的理解,不应只限于对爱情内涵的强调和对爱情表达方式的传承,更要致力于传统美德和内生文化力量的掘发与弘扬,以此来平复人们心灵的浮躁,鼓励人们坚守真善美生命准则。在崇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今天,大力弘扬七夕文化,适当汲取西方类似节日的长处,意义非同小可。敬畏传统优秀文化,使之与现代节日文化融合,用七夕等节日文化、传统文化铸造民魂,更好更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13亿中国民众过上更加富足、健康、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深藏心底的共同愿景。(周思明)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