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信条》:余味不足的智力电影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信条》:余味不足的智力电影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9-16 16: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作剩

  几经周折,被观众寄予厚望的诺兰新作《信条》终于上映,结果却出人意料,票房远不及国产大片《八佰》。虽然票房不如预期,但话题量不小,各类解读文章层出不穷,俨然形成一场解码狂欢。事实上,这是一部具有诺兰独特作者标识的智力电影——概念有余,但余味不足。

《信条》:余味不足的智力电影

  智力电影:高概念、视觉奇观与严谨叙事

  智力电影是一类考验观众智力、激发观众进行逻辑思考和意识探索的电影。大卫·林奇的《穆兰赫道》、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以及诺兰的绝大部分电影都可划归此类。不同于两位“大卫”电影中由精神分析产生的观影困惑,诺兰电影带来的智力体验主要依赖于高概念、视觉奇观与严谨叙事。

  高概念是诺兰电影一以贯之且独树一帜的核心标识。诸如《记忆碎片》中的短期失忆症,《致命魔术》中的交流电与替身之谜,《星际穿越》中的时空穿越与超三维空间,《盗梦空间》中的造梦术与重塑梦境,新作《信条》更是将其推向极致,影片融合了逆熵、时间逆流、钳形运动、祖父悖论等诸多高概念。

  这些高概念既与一般物理学中的经典概念相关,又在实际电影创作中发生变化,独具原创性与启发性,绝非是对公认的物理学知识的影视化演绎。譬如,在《回到未来》系列、《终结者》系列等西方科幻电影中,时空穿越早已不是新鲜概念,但《信条》中的时间逆流,却让经典概念陌生化与创新化,让人耳目一新。

  高概念是一种特殊的观念,只有通过恰当的视听语言将其影像化,才能让其大放光芒。纵观诺兰的智力电影,主要通过视觉奇观与严谨叙事完成高概念的影像化。

  一方面,在于让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观众在《星际穿越》中看到穿越黑洞的奇观,在《盗梦空间》中看到折叠城市的奇观,在《信条》中则看到种种有悖常识的奇观:射出的子弹回到枪支、汽车逆驶、热水变冷、火焰熄灭,以及枪弹射穿的玻璃回到完整无缺、倒塌的楼房恢复到挺拔高耸、正向与逆向的同一人能够在相同空间相遇、通过时间旋转门之人的一切行为如倒带般随时间逆行。这些奇观既是“时间逆行”这一高概念的产物与相伴而生的内容,也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有意味的艺术形式,两者既相得益彰,又独成华章。

  另一方面,在于烧脑的严谨叙事。电影是叙事艺术,也与审美息息相关,因此高概念的影像化也在于巧妙与严谨的叙事,切忌论文阐释与道理说教。《信条》的高概念在理论上较为容易理解与接受,但如何化为电影语言则成为一道横亘在创作者与观众间的鸿沟。导演通过悬念设置、复线叙事、色彩区分、造型设计、语言说明等叙事手段,依靠较为严谨的叙事结构、流畅的叙事节奏等共同完成了此任务。

  余味不足:内核缺失、形象苍白与智力游戏

  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有言:电影以余味定输赢。中国传统美学也素来追求“韵味”“回味”,文艺作品理应“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在此角度,诺兰的电影作品有一定余味,即观众在观影后还会试图通过逻辑推演去理解电影中的高概念与复杂叙事,一旦解码成功便体尝快感。但诺兰电影的余味大多是停留在智力的余味,而非小津与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情感与审美层面的余味。《信条》完全丧失了审美余味,究其原因在于内核缺失与形象苍白,沦为一次高强度但难以打动人心的智力游戏。

  内核是电影这一肉身的魂灵,但《信条》的内核,不管是精神内核还是情感内核都是极度缺乏的。影片之初,原本以为要探讨的是核危机、生态灾难、恐怖主义等,但随着剧情推进,起初的主题都沦为符号,完全与高概念“时间逆行”割裂。最让人哑然失笑的是,毁灭人类的动机最终落脚在一个因身患癌症而心怀怨恨的富豪身上,给人小题大做、头重脚轻之嫌。

  电影中的情感内核也如一潭死水。男女主的情感线太过突兀与平淡,缺乏铺垫与波动;女主凯特与丈夫赛特的爱恨情仇,在平淡无奇的叙事下,反而使凯特的绝望与赛特的变态显得异常浮夸。在“时间逆行”的高概念下,主角在同一空间与不同时间线上的自己相遇,其恐惧、惊慌等情绪本应十分饱满且成为一种情感基调,但电影止于蜻蜓点水,仅有的一点情感也在快速剪辑与动作呈现中荡然无存。另外,诺兰短于人物形象塑造,常常被人诟病为工具符号。《信号》也犯此忌,影片悬置人物塑造,使人物形象苍白,缺乏记忆点。

  实际上,诺兰的《星际穿越》《盗梦空间》是蕴含一定审美余味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信号》缺失了内核设定,悬置了形象塑造。尽管有更高的概念与更大的歌剧院爆炸、飞机爆炸、矿井爆炸等场面,但影片最终还是降格为一场徒有其表的智力游戏。

  诺兰的电影重视概念推演,有如晦涩难懂却仍然具有吸引力的哲学。正因为《信条》是诺兰的一部典型的智力电影,才造成了看不懂、烧脑、二刷、意见领袖解读、故弄玄虚等诸多观众的反馈行为。事实上,电影是一门将情感、审美与思想等蕴含于一定形式中的艺术,强调美学价值与重视情感体验。若诺兰将些许光影倾斜到情感向度、人性呈现、人物塑造等方面上,平衡好智力与情感的关系,或许会达到另外一种高度。

  (作者系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音乐剧《大状王》:与其当“天花板”,不如作“参照系”

  • 陈林侠:《小白船》票房惨淡,艺术电影“不艺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