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贾樟柯小城镇题材电影的特点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贾樟柯小城镇题材电影的特点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10-15 10: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叶天山 王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都市传来的哨音,牵引着小城镇居民的心。不少人听从都市的呼唤,表现出兴奋、期待又彷徨的情绪。著名导演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即对此类人群表现出了温情关怀。小城镇生活的童年背景、从山西汾阳到北京的人生经历,使贾樟柯拥有更宽阔的眼界,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也使他的电影创作带有深刻的小城烙印。

贾樟柯小城镇题材电影的特点

《小武》于1998年2月18日上映

  改革开放的洪流奔涌向前,封闭宁静的城镇空间被打开。然而,中国人的土地情结由来已久。几亩薄田、几处闲宅,农耕的积习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缓和。贾樟柯的故土,至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历史面影,熟悉的街道闪烁着小城特有的缓慢与质朴。于是,他在影片中,聚焦于家乡汾阳在时代变迁下的普通人物,用悲悯情怀以点带面地展现了中国农村平凡、朴实的生存状态。“故乡三部曲”恰似一首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现代诗歌,以平实甚至粗糙的影像,用直白的方式再现了人性中那份朴实的情感。

  《小武》讲述了一个在卑陋生存方式掩盖下的纯粹灵魂,用心呵护友情、亲情和爱情的故事。即便小勇早已不是当年的患难兄弟,小武仍然兑现自己曾经的承诺。小勇是时代变迁中的受益者;小武则在历史潮流中手足无措,他称自己是“手艺人”,其实寄寓着无法在社会中正确定位的尴尬。发现这类社会边缘人物的某些心灵隐秘,正是导演的可敬之处。除此,影片还向我们展示了歌女梅梅内心温情的一面。梅梅给家里打电话,谎称自己此时在北京,刚刚见过一位导演,想让妈妈放心。那一抹隐藏在冷艳外表下的温暖人性,跃然于屏幕之上。小城狭窄的街道没有掩盖人们宽厚的内心,他们游走于社会转型期的边缘。导演用独特的方式,给了他们以悲悯的关注。

  贾樟柯电影中的长镜头语言看似缺乏运动,实则暗合了小城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平凡简单与日复一日。他的电影中,往往有着大段的停滞的镜头单元,让我们不得不站在远处默默观望。在《站台》里,我们看到了尹瑞娟独舞的场景。她像秋风中孤独绽放的花朵,濒临枯萎。长镜头在有距离地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伴随着背景音乐《是否》,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无声的呐喊,对青春做出庄严的告别。长镜头在固定空间里凝望,单纯地记录现实。那一代小城人的青春岁月,注定与小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城的封闭,无法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父亲的压力、现实的抉择,使得尹瑞娟第一个选择离开文工团,但她并非真的不愿随文工团到处演出。刻板的生活,让他们曾经的梦想随风飘散;一段无人问津的青春,画上了尘埃落定的句号。

贾樟柯小城镇题材电影的特点

《站台》于2000年9月4日上映

  还看电影《小武》,在小勇结婚前夜,小武和小勇有一段对话。镜头从头至尾没有做一下变动,对话略显生疏。随着时间流逝,二人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越拉越远。寥寥数语,看不出丝毫曾经的兄弟情义;音乐打火机的哼鸣,更像是一种刺耳的噪音,为这尴尬的时空平添了一缕心烦意乱。大量的全景镜头,将人物与他们的生存空间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小城逼仄的街道,成了记忆中最直观的符号。贾樟柯的长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最接近生活本真的画面,其中没有故作高深的评判,也没有画蛇添足的渲染,粗糙却显真实。

  空镜头的运用,使小城镇题材的电影在叙述的同时,更能突出空间的作用。人生于世,都与生存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幼年的成长环境,给了贾樟柯珍贵的生命记忆,也为他的创作带来了挥之不去的影响。他将镜头对准城乡交界处的人群,给予他们人性的关怀。在《小武》中,小武被父亲赶出家门后,有一段直抒胸臆的空镜头:泥泞的道路、残存的积雪、破旧的院墙以及前行的马车,整幅画面显得混乱无序。一切景语皆情语,杂乱的周遭环境平添了小武心中的烦闷。这些景象,在他眼里变得陌生而又充满寒意,家乡因为亲情的破裂而显得面目全非。当亲情不再,空荡的画面是小武最真切的心理写照,唯有远走才能躲避内心的苍凉。导演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类社会边缘人物,也让我们为之心折。

  声音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同样是描摹现实的重要手段。值得一提的是,广播贯穿了“故乡三部曲”。《小武》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广播、督促犯罪分子投案自首的广播,《站台》中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广播、国庆阅兵的广播,《任逍遥》中福利彩票的广播等,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叙事层面,用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更重要的是传达出小城特有的一种生活状态。相对封闭的空间,使得广播成为小城居民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广播中传来的声音代表着一种前进的方向。都市文化向外辐射,扩散到周边的村镇,广播就是都市召唤乡村的通信工具。都市所传递的秩序、时尚,为小城镇居民带来了追逐梦想的渴望,唤起了这一代青年人对于大城市的向往。

  马路越修越宽,旧屋不断拆迁,小城面貌在不断变化。小城镇中的人早已不似当年,但他们的命运依然和这座城市紧密关联。岁月悠悠,可堪回首,惟愿命运的曙光普照人间每一处角落。

  (作者叶天山系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王凯系洛阳师范学院校友)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典林:用轻盈的方式讲述厚重的历史

  • 《在人间》:形式狂欢下的叙事崩塌与共鸣消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