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络剧如何重塑主流价值观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 正文

网络剧如何重塑主流价值观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7-03-24 19: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开栏语】

  为切实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工作,积极推动网络文艺发展,建设主流网络文艺评论阵地,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共同主办“网络文艺观察”(原名“网络文艺评谈”)网报联动专栏,针对当下网络文艺领域的热点话题积极开展评论。现面向社会征集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稿件,择优刊登于光明日报。投稿邮箱:wenyi@gmw.cn、wyplzg@126.com期待您的原创来稿!

网络剧如何重塑主流价值观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 朱传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为网络制作,并通过互联网播放的一类网络连续剧,我们称之为网络剧。区别于以电视为播放媒介的传统电视剧,网络剧的主要播放媒介是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设备。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网络剧凭借庞大的规模、迅速的发展、高关注度等特点,成为各大视频网站制订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考量。同时,也因其开放活跃的市场特性逐渐倒逼体制机制的改革,为助推我国网络视频行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中国的网络剧从模仿到创新、从借鉴到内化、从依赖到独立,逐渐走出了一条与传统电视剧既相互融合又有所区隔的发展路径,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迹。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司网络视听节目备案库数据显示:2016年1月1日至11月30日,视频网站备案的网络剧为4430部,共16938集。《余罪》《老九门》《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等一批“头部剧集”获得了极高的网络点击和较大的社会影响;《青云志》《九州•天空城》《如果蜗牛有爱情》等多部网络自制剧实现了“先网后台”的反向输出;各大视频网站付费用户比例增长明显,其盈利模式开始从B2B向B2C转移,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网络平台的主体性和话语权大幅提升。

  2016年的中国网络剧市场在精品创作、类型生成、模式创新、市场认同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并在大部分的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中间建构起独特的网络剧文化,形成了当代网络剧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繁荣景观。可以说,2016年是我国网络剧逐步走向成熟的一年。

  网络剧与电视剧的“同构异质”关系

  细数2016年的网络剧,绝大多数都遵循着传统电视剧的形式,每集40至45分钟,情节连贯、篇幅一致,且在置景、布光、运镜、剪辑、特效等方面与电视剧几无差异,整体创作倾向从拼贴式、非线性、碎片化向连续、完整转换——网络剧的形态选择正从边缘向主流集中。网络剧在形式上的回归有助于对接电视剧观众长期以来养成的欣赏习惯,同时为网络剧在电视媒体上的联动播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经过几年时间的摸索,网络剧逐渐打破了传统电视剧的题材框架,通过精准匹配不同年龄、学历、收入的网络群体的不同需求,形成具有互联网属性的类型维度。例如,《最好的我们》《一起同过窗》《薛定谔的猫》等校园/青春剧回应了“80后”“90后”网友追忆校园生活、怀念美好青春的情感需求;《老九门》《藏地密码》《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等惊悚/悬疑剧承接着大量网络小说读者超现实、强刺激的趣味需求;《心理罪》《法医秦明》《如果蜗牛有爱情》等犯罪/刑侦剧满足了一批由美剧培养起来的观众对于“烧脑”剧情和推理过程的消费需求。鲜明的类型倾向瞄准了特定群体的审美偏好,拓宽了网络剧的视野范围,也有效地补充了传统电视剧题材单一的弱势,体现出网络剧的多元共生、求新求变的特点。

  “由表及里”是网络剧发展的基本面

  网络剧不断缩小与传统电视剧在制作水准方面的差距,却始终没有出现一部能够与经典电视剧比肩的精品力作,究其原因,就在于网络剧中价值观的缺失。

  为了营造技术景观,追求感官快感,网络剧创作存在着一种去价值、去思想、去观念的创作倾向。很多网友在谈及网剧时常常使用“辣眼”“重口”“有毒”等词汇,折射出网络剧的“空心”化问题。“去价值化”注定了当前的网络剧往往只能吸引眼球而无法走进内心,只能引发热议而无法获得共鸣。反观传统电视,创作者大都秉承着观照现实、洞察社会、启迪思想、引领价值的核心要义。例如2016年的优秀国产电视剧,无论是展现当代都市女性群像的《欢乐颂》,还是描写家庭代际关系困境的《小别离》,都有着明确、清晰的现实指向,这是网络剧与电视剧相比的一大缺失。如果没有价值观这根“定海神针”,网络剧创作容易陷入一种同质化、浅表化的茧式效应中。因此,笔者呼吁网络影视行业内部急需重构不同类型网络剧的价值内核,深度发掘与这一文化形态相符的审美内涵,实现网络剧主流价值观的重塑和共振。(朱传欣)

  【相关阅读推荐】

  周由强:坚守与求变: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网络文艺评论

  庄 庸:网络文艺评论亟需“进场”

  夏 烈:网络文艺批评的三个学理支柱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大格局”与“小世界”

  李 春:网络大电影:中国类型电影的实验场

网络剧如何重塑主流价值观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