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浓情端午,粽香之外有乡愁

2017-05-27 15:45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5-27 15:45:37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邓海建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传统端午文化是座富矿,我们不仅要成为合格的“守矿人”,更要让巨量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散发耀世光芒、彰显时代价值。

浓情端午,粽香之外有乡愁

时序更迭,节在端午。

在文化人眼里,端午起码是“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在吃货们心中,端午大概是“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国家旅游局25日刚刚发布《2017年端午节假日旅游指南》,提示今年端午节假日期间旅游市场将接待0.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330亿元。可见,小小一个节日,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当真是见仁见智。

端午是传统,传统亦有新意。只是,每年的端午节,几乎成了粽子节。这让文化传承者比较忧虑。道理很简单,端午当然不该只有粽子,就像春节不只一顿速食的年夜饭、元宵不只一场电子花灯一样。作为国家法定假日的制度安排,若流于“舌尖上的端午”就太低俗了。何况,我们应该还记得韩国“江陵端午祭”在2005年首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亿万国人的愤懑与遗憾。

当然,端午沿袭至今,也不能总是太过阳春白雪。中国从农耕社会走来,对“吃”这件事格外看重,也不是什么罪过。再说,当时代穿着牛仔与短裙向前飞奔的时候,如果节日文化还是长辫马甲加身,别说孩子不待见,恐怕成年人也会意兴阑珊。节日的传承,不仅是专家学者的事情,更是亿万民众的责任,但这种责任既不能“泛华”、亦不能“超载”。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两点:一则,宽容端午文化在岁月流变中的新气象,不能以古人的样式和古人的心境来厚古薄今;二则,端午节当然不能只是吃文化的分支,还得因应时代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浓情端午,乡愁千载。节日是种仪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这是古人眼里的端午。在这种热闹的民俗与清远的氛围里,氤氲着爱国之情、乡愁之心。就像文天祥在《端午》中写的:“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仲夏之日的端午,即便是吃粽子、沐兰汤、挂菖蒲、饮雄黄酒、看龙舟竞渡,亦是在仪式感满满的活动中,凝聚乡土观念,培厚乡愁根基。因此,不要说年轻人忘了端午从何而来,而要问问今天的端午还有怎样的仪式让公众看到它往何处而走。

时移世易,俗与世变。上世纪的端午和“互联网+”语境下的端午,即便是“双胞胎”,也该有差异化的表达和传承。这让人想起年初大热的现象级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很多网友在“飞花令”等游戏中真切感受到了“诗与远方”之美,更多人在古典诗词的天地中找到灵性栖息之地;即便是故宫博物院,也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中找到了中华文化IP的多赢之路。这些身边的成功之例,足以为节日文化的传扬所镜鉴。不久前,中办、国办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原则。端午文化要源远流长,除了“卖萌”涨粉,恐怕还要在创新创造中转型发展。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传统端午文化是座富矿,我们不仅要成为合格的“守矿人”,更要让巨量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散发耀世光芒、彰显时代价值。(邓海建)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