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伟锋
端午佳节热闹有余已是共识,毕竟有法定节假日的加持,人们可以享受多出一日的惬意。但对于端午节传统文化里的诸多内涵,比如爱国文化、民俗文化、健康文化等,对它们的感知和了解,到现在仿佛是应者寥寥。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我所在的南方小镇,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的门窗上已是菖艾遍插。近江边的村落这几日龙舟竞渡的鼓点也是此起彼伏,据说外省的青年打工者也纷纷请了“划龙船假”,大有“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的气势。在城镇里,吃粽子是最具有节日气息的,每到此时,不少企业应景地发粽子,犒劳平日辛苦工作的劳动者。而这些节日气氛,会在端午节当天达到最高,过午之后,节日“热力图”就开始急转直下,到了晚上则基本上偃旗息鼓——大家在感受了节日的热闹和喧嚣之后,都尘归尘、土归土,各自回到原本的状态,只有第二天垃圾桶旁堆积出不少的粽叶,仿佛还在告知人们端午佳节的余温。
这大概就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端午节的现状。端午佳节热闹有余已是共识,毕竟有法定节假日的加持,人们可以享受多出一日的惬意。但对于端午节传统文化里的诸多内涵,比如爱国文化、民俗文化、健康文化等,对它们的感知和了解,到现在仿佛是应者寥寥。
据笔者了解,当年屈原投江的汨罗江流域,现在还保存着对端午节的最大敬畏,包括龙舟竞技的最终目的是抢拈一柱祭香,以及用牛羊鲜果投江来祭祀屈原等近乎原汁原味的古代风俗。这些端午节的传统仪式,在其他地方开来,着实有些“繁文缛节”,在不少人看来,端午“吃粽子、看龙舟”已经形成固定模式,甚至有被娱乐消解的可能,如果还要还原出老祖宗过往的“枝枝蔓蔓”,仿佛和当下时代语境有些不妥——“意义何在?”
意义何在,这也是很多人就为何要发扬传统文化而发出的提问。这里有个很大的前提,那就是传统文化能否在现在输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产物,并让推动者因此而受益。而从端午节的维度来看,能够产生这种“效益”的,立竿见影的就是粽子经济了。这点,可以从现在粽子包罗万象的变化中看出来——粽子早就成了商家的必争之地,甚至发展到后面已经不再定位是餐桌上必备的传统美食,而是“糖衣炮弹”,以至于纪律部门因此介入。从这个背景来说,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是被解构,然后再人为加工,最终吃出来的,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厚重之味。
靠经济兑现出来的传统文化,肯定是变了味的。因为传统文化需要大众参与,需要有人在背后“轻推一掌”,如果明码标价,那就成了“有偿服务”,这让传统文化伤不起。那,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佳节,如何发散出自己绵长的可持续发展之力呢,这恐怕需要切入到现实语境,并可以寻找参照物,来“反求诸己”。譬如,端午节的标志性竞技活动——划龙舟,就是为纪念屈原而来,而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个纪念某位英雄的竞技,就是马拉松。
马拉松是为了波希战争的一个传令兵菲迪皮茨,他表达出的忠诚与勇敢,和屈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最终马拉松通过近代体育的发轫,最终成了全世界风靡的运动,很多人也知道这个运动里的“希腊传统文化”。而端午节龙舟竞技虽然有场地和道具的限制,但它对气节和品德的推崇,丝毫不亚于马拉松,但最终囿成地方性的运动项目。在这里,我们并非是没有想象空间,毕竟划龙舟在东南亚地区,还是有深厚基础的,如果把端午节的内涵给更广更远地推介和发散出去,让更多地区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去感知屈原“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并随之深入到中华传统里的爱国文化、民俗文化、健康文化等精华,那拥趸者会有线性的增长趋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同频共振,也都是可期待的。
而当前这个时代,如何推介传统文化,互联网绝对是个好平台和好载体。内容承载、无限沟通和对青年群体的强势拥抱,用这些互联网的长项来对传统佳节的“轻推一掌”,就足以让后者“轻舟已过万重山”。现在很多有责任感的网站也先知先觉,用“网络中国节”的方式来进行“互联网+传统佳节”的组合模式。对端午节在内的佳节以图片展示、诗歌助兴、内容诠释、有奖互动的网络“上架”,传统佳节的传承,就此长期“在线”,而随之带来的人气,可能就是不含水分的传统文化传承的“增量”。不过,对于“互联网+传统佳节”的推动,务必要存有最大的敬畏。曾看到有权威网站在宣传端午节必备之物的艾草,所用图片竟然成了薰衣草,这种张冠李戴,显然就有煞风景了。(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