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 正文

AI有望成为文艺大师吗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7-06-13 13: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开栏语】

  为切实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工作,积极推动网络文艺发展,建设主流网络文艺评论阵地,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共同主办“网络文艺观察”(原名“网络文艺评谈”)网报联动专栏,针对当下网络文艺领域的热点话题积极开展评论。现面向社会征集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稿件,择优刊登于光明日报。投稿邮箱:wenyi@gmw.cn、wyplzg@126.com期待您的原创来稿!

AI有望成为文艺大师吗

  作者:纪录片导演 刘宏宇

  刚刚过去的五月,一场举世瞩目的人机大战在中国乌镇打响。最终,名为AlphaGo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以3:0战胜了顶级围棋选手柯洁。

AI有望成为文艺大师吗

  这股人工智能热潮,不仅席卷了体育界,也搅动了文艺界的一池春水。一本名为《阳光失了玻璃窗》的诗集问世,收录了“少女诗人”小冰的139首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人,小冰是一个活在虚拟空间、没有实体的人工智能。短短三年时间,小冰从善解人意的“聊天少女”,成长为一位多才多艺的“才女”,唱歌、吟诗、写评论、主持节目等样样在行。据开发者介绍,小冰学习了近100年间500多位中国现当代诗人的数万首诗歌,随后便开始了创作之路,先后使用了27个化名。其作品,不仅发表在互联网诗歌论坛上,部分还被传统文学媒体收录。

  “青蛙儿正在远远的浅水,她嫁了人间许多的颜色”,读着这样的诗句,有人感叹她“偷走了林徽因的灵魂”。而这位年轻的诗人,从学习到创作,仅仅花了100个小时。未来的日子里,这样的人工智能,有望成为文艺大师吗?

  今天的机器,除了精于计算和分析,还擅长什么呢,会把人类的智能拓展到什么边界?怀着对机器智能的好奇,笔者和团队其他成员踏上了探寻的旅程。一年内,走访了全球顶尖的实验室和科学家,制作了十集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期间,我们发现,各式智能机器正在迅速入驻大医院、大银行、大律所等。如果说,工业革命让机器与人类的体力角力;那么,在智能革命中,机器开始向脑力劳动进军了。更让人震惊的是,人工智能创作的绘画、诗歌、音乐、剧本和电影等,五花八门,特色鲜明。

AI有望成为文艺大师吗

  “文载道,诗言志”,自古以来,文艺创作为的是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抒发和审美的愉悦。然而,机器缺乏这样的创作动力。在它的眼中,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这些丰富的文艺作品,都不过是数字的组合。换句话说,机器进行文艺创作的实质,乃是对图像和自然语言的赋值,是基于大数据的海量学习,是千万次的程序计算,是一种0101的数字游戏。这颗冰冷的机器之心,如何去感受创作的冲动、欣赏艺术的美妙?爱与美,情感与创意,又要如何进行分析、编程和计算呢?这样创作的文艺作品,如何能成为不朽的经典呢?

  机器可以被复制,但每个人都是唯一的生命体。特殊的经历、体验,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并内化为文艺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在许多人担心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未来时,笔者却认为,非标准化的、感性的、模糊而不精确的、充满个性的文艺创作,也许恰恰是最难被机器所代替的。人工智能的存在,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那个古老的命题:我们是谁,什么让我们成为这个星球上独特的存在?如果有一天机器够聪明,它会羡慕我们什么?我们借由人工智能,看到了焦虑,也看到了希望,从而得以更好地审视自己。

  凭借骄人的成绩,AlphaGo已荣获了“围棋上帝”的美誉,但人工智能似乎很难成为文艺大师。不过,就像人类通过与机器的对弈来提高自身一样,人工智能的绘画机、作曲机、作诗机,或许也能为艺术家们带来启发和反思,甚至成为创作道路上的好伙伴。如果说,我们的未来注定是一个人机共生的时代,那么与其担心会否被机器取代,倒不如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们该如何与机器积极合作?(刘宏宇)

  【相关阅读推荐】

  周由强:坚守与求变: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网络文艺评论

  庄 庸:网络文艺评论亟需“进场”

  夏 烈:网络文艺批评的三个学理支柱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大格局”与“小世界”

  李 春:网络大电影:中国类型电影的实验场

AI有望成为文艺大师吗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毛夫国:一只猿的“进化”寓言

  • 杨韵莟:仙侠古偶剧的“工业糖精”何时休?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