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毒舌电影被封看网络狂欢的代价

从毒舌电影被封看网络狂欢的代价

2017-06-21 17:24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胡雨晴

  一开始,“毒舌”还真“毒”得率真、“毒”得大胆、“毒”得在理。但遗憾的是,“毒舌”终究在网络狂欢中甘于被市场和利益牵引,一步步走向了毁灭

从毒舌电影被封看网络狂欢的代价

  近日,包括毒舌电影在内的一批娱乐公众号被封,让人唏嘘。毒舌电影,一个曾经备受欢迎的民间影评传播媒介,在网络狂欢中鹊起,粉丝量超过1500万,为何却在两三年的疯狂融资后暴毙?

  毒舌电影初创时,打出了“坚持原创,只说真话”的口号。虽然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但的确不同于枯燥、圆滑的学院派、职业派影评。由于特色鲜明,该号很快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不吐不快的“毒舌”。

  “毒舌”们的影评,普遍具有学院派、职业派影评所缺乏的批判性。长期以来,在人情社会的影响下,不少评论家习惯于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尤其是对大咖执导、明星云集的大片,几乎众口一词地夸好。纵有不同意见,也往往咽回去,或者委婉地表达。如是,难见质朴、率真的批判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毒舌电影“不走寻常路”:嬉笑怒骂,不乏真知灼见,且能够触到痛处、挠到痒处。从痛批《富春山居图》,到炮轰《小时代》《爵迹》《长城》,再到质疑“小鲜肉”的演技等,毒舌电影满足了许多人的吐槽欲。这些槽点,大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这种独立思考、大胆吐槽的批判性策略,仿佛一面镜子,照见了精英影评的不足。

  在内容产出和推送方面,毒舌电影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机制。首先,选题注重时效,紧盯热播影剧、热门话题,自带一批潜在受众。读者爱看什么,他们就写什么。其次,标题有噱头、有争议,能够迅速吸引眼球,吊足了读者胃口,例如《来了,等了五年的顶级大片》《一句台词都没有却把我看跪了》等。再次,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富于幽默感;句子短小精悍、耐人寻味;“故事重述+片段截图+资料补充”的排版方式,符合阅读习惯;图文并茂,使得电影视听语言分析更易被理解和接受;以“毒sir”自居,打造了生动活泼的个性形象,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情感距离。除此,还适时用豆瓣、外媒评分来佐证,向读者普及幕后花絮故事、影片制作手法,并推送一些经典小众影片,为艺术电影的普及打开了新的窗口。

从毒舌电影被封看网络狂欢的代价

  几年来,毒舌电影的受众,不乏高级知识分子和影视专业人才,但以热爱观影的青少年为主。作为在互联网浸染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网生代”占到中国当下观影人群总数的一半以上。然因没有话语权,未能熟练掌握批评文体的写作手法,不具备专业批评的素养和能力,他们在影评的学术园地,其实是失语的。而在影评自媒体上,他们获得了发声的机会:熟知网络用语,爱用各种表情包,热衷于碎片化、图像化的即兴表达,学会了网络视像与话语生产的秘诀。他们推送的影评,通常具有内容个性化、形式多样化、受众普泛化等特征。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大众对于电影的消费与批评日益成为一种显著的文化行为。《当代电影》《今日影评》、时光网等诸多知名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都纷纷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共同建构起一个自媒体网络影评的公共话语空间。自媒体,正在改变着电影批评的生态环境,引发着群众影评、全民影评的热潮。毒舌电影,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一开始,“毒舌”还真“毒”得率真、“毒”得大胆、“毒”得在理。但遗憾的是,“毒舌”终究在网络狂欢中甘于被市场和利益牵引,一步步走向了毁灭。

  从选题上看,毒舌电影为了吸睛,逐步扩大营销范围,陷入不伦不类的飞地。娱乐八卦的介入,葬送了自己的声誉和公信力。例如《我恳求判“刺死辱母者”无罪》《杨幂该不该拿影后》之类的推文,和电影有什么关联,有多大关联?不仅肆意泛化了批评对象,更有炒作、媚俗甚至煽动民间狂欢的嫌疑。从质量上看,新闻化、快餐化的生产方式,使得评论者缺乏理性、全面的思考,从而弱化了批评的深度。另外,网络用语的入侵,使得相关评论在显得时髦、接地气的同时,内容也容易变得肤浅、低劣。从导向上看,没有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没有很好地维护电影批评的尊严,而是不断扩充写手、迎合低级趣味,使得文字书写沦为图像堆积、严肃态度变成戏谑口吻…丧失了一份坚守,必然是自毁前途。

  由此可见,影评自媒体只有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改变矫揉造作、千篇一律的话语风格;以客观理性、严肃深刻的审美思考,代替主观感性、轻佻媚俗的商业营销,才能站稳脚跟。只有积极引导大众文化和艺术审美走向更好的未来,才能长远发展。

  (作者胡雨晴系武汉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专业2017级博士生)

[责编:李姝昱]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詹 丹:一本生活与心灵之书的作文年选

  • 闫 伟 李慧敏:一堂“大语文课”的进阶之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