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兼副院长 李法曾:
《三三》编导演俱佳。它就像纷乱环境里的清新空气,让人在浮躁中静下来细细品位。
剧中人三三一开场就说:“想变成一条小鱼儿,游啊游,可是会游到什么地方去呢?”她的天真、善良、单纯、活泼,展露无遗。她对世界充满好奇,也对很多事抱有梦想。就像她和养病的少爷一见钟情,心也飞向了不知是何样子的城里。
《三三》这部戏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但看过后却可以感受到泥土味、露珠香、溪水流,淡淡的,清清的,透透的。使我想起诗歌《一片槐树叶》中的乡愁,“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又使我回忆起童年时的趣事、烦事、愁事,那些场景和剧中人三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这,正是这部戏的力量。
《三三》的编剧很优秀。编剧下了大功夫,把原著中本来平淡的故事情节写得更加生动。把人物写出来,把事件写出来,把矛盾写出来,还把结果写了出来。很多唱词也是编剧创作的,这让我很钦佩。
在舞台上,主演董红光彩照人,她在剧中的唱腔和三三这个人设很贴切,我认为三三就是她这样唱的,而一部剧作的成功标准就是这个。
如果一部剧作不感人,那它就不是优秀的。我观看《三三》时,有两个地方落泪了。第一个地方,是“希望你的病早点好”,这句话在剧本上没有,但朴素地表达出三三的想法。还有一个地方是“不回来,不回来,永远回不来了”,一种乡愁的感觉让我一下子落泪。再加上音乐的烘托,演员的表演,这就让这部剧更加感人。
但是,相比于前半部,《三三》的后半部却稍显逊色。哀愁和伤感不够,因而前后对比的力度就随之弱化,感人的力量也相对降低。
全剧结尾的表达不是很清楚,山不变人在变,化茧成蝶,使我一下想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她是跟少爷走了,还是心走了人没有走?这个虚拟的处理需要观众走出剧场去思考。可是,剧作是要给广大观众看的,要让观众清楚地感觉到本剧要表达的内涵,所以需要更明确的表达,让人易懂。
再要谈谈演员的形体动作和道具的使用。合理、贴切、生动、有趣,这四个词是演员表演和道具使用应该做到的。选用时不要追求多,关键是“精”。有些没有必要的表演和道具,去掉一些也无妨。
还有,《三三》整个的戏我认为还有一点紧,这个紧是从气氛上,从内心上紧。有几段和少爷对戏的时候,建议稍微静一点,稳一点,节奏还需多加把控。
《三三》的感人之处在于它的平易,可以不用过分强调梦想,保持它的淡然、恬静,有梦、有想、有盼、有现实,就够了。
(光明网记者刘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