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刘玉琴:
沈从文的小说简洁、轻灵、美好,有着一种淡淡的伤感。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清新脱俗,有诗意,有意境。同时,锡剧有清秀、精巧和雅致的一面。当沈从文的小说和锡剧相遇,有着比较明显的相宜度和适合度,主创人员的选择和把握有眼光、很独特。
《三三》的舞台呈现,再一次刷新了我对县级剧团的认知。
首先,沈从文的小说注重表现人生和命运的不完美,要改编成戏剧很不容易。在沈从文的小说里,三三是美的,乡村是美的,就连虫、鱼、虾都是美的,这与人生、命运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即使这样,看完仍然觉得美无处不在,只是有点伤感。这篇小说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紧张的人物关系,有的只是人物内心梦想的波澜起伏和人物情感的微妙的翻转变化,有时是用一种散文化的诗意的叙事去推动剧情。锡剧《三三》的主创队伍能把这些都呈现出来,很难得。而且现在的简洁而又丰满,都令人对主创人员充满敬意。
其次,对小说《三三》的选择和改编,是时代发展、文艺百花齐放的生动印证。重现文艺大家的精彩作品,又有当代性的思考和超越,是对戏剧题材、呈现样式的丰富与拓展,这样的尝试和努力是文化自觉自信的形象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提出过四个“讲清楚”,认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的追求可以是宏大叙事的,也可以是以小见大的。三三的梦虽然只是个人的梦,但有梦总是美丽的,一个人、一群人、一个阶层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无数人对梦想的持有和追求,不断成就着一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我对剧团的成功演出表示祝贺。当然看演出时也有觉得不够顺畅的地方。
第一,这部剧总体清秀温婉,但桃子这条线的情节设定则比较尖锐强烈,特别是桃子从城里回来以后的情节,可以采取柔和一点的呈现方式,同时让意蕴更深刻一点。桃子是否必须疯掉,疯得这么彻底、夸张?最好不要把个体生命的悲剧简单归结于城乡的差别对立上。三三的城里梦、爱情梦后来也破碎了,三三会如何呢?桃子形象的隐寓意义何在?现在看桃子这个人物的设置,包括动作言行等,与作品的总体风格不协调,有点跳,表意性和隐寓性不明晰,有点浅白。
第二,舞美设计还可以更加空灵和写意。乡村的美不应是单一的美,应该对美的意象和意境有充分的展示。舞美可以适当多些变化,现在有些实。少爷死后,空中飘落的大片纸花突然间落了满地,不够诗意,是表示婉惋惜还是表示三三的梦碎?表意性也不明确。
第三,三三在少爷死了以后的唱段和情绪,与当时的气氛有差距,节奏、情绪、调式的把握需要有些调整。情绪的调度要跟上剧情的走向,现在的情绪没有跟上剧情。第四,字幕采用了沈从文原著中的话,文字可以简洁一些,字号大一些,便于观看和消化。第五,村姑多次出场的方式在手法和呈现上有些雷同,她们的所在地是信息的集散地,对剧情和叙事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若能在不同的情节中有不同的变化,或许更有味道。
这个戏看完以后感慨很多,现在这么多的专家又坐下来,沉心静气地观看、讨论,尤其难得,这也体现出国家艺术基金选择资助、打磨的剧目在大家心目中的分量和认可度,以及对艺术发展怀有的敬畏和期待,对艺术的发展和繁荣,这可能是最有价值的意义。
(光明网记者刘冰雅整理)